導讀:大清“三朝元老”張廷玉在乾隆即位後為何一再提出“告老還鄉”
文/小編
大家好,我是小編,相逢就是一場緣分,不知道此刻陌生的你是不是也是想了解一些關於歷史的文章呢,大家都知道,歷史是源遠流長的,它的來源我們也無法洞悉,而且它的軌跡我們也無法倒回,只能一點點的去找尋它的蹤跡,根據古人的記載,我們一點一滴的去追尋它,找尋古人的生活,發現他們的生活規律和習俗效果。如今沒有故事,風吹散了遠方的消息,收集了抽屜中的每一個信封,推開窗户,昨夜飄雨落葉灑落一地,昨天的終究會成為歷史,也許它會被你遺忘,但有一樣東西永遠記得它,時間就是最好的見證。除了今天為大家帶來不一樣的精彩內容,希望各位看官給小編動手評論點贊喔!您的每一次評論點贊都會帶來好運氣喔!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歷史資訊是:大清“三朝元老”張廷玉在乾隆即位後為何一再提出“告老還鄉”。
作為大清康、雍、乾“三朝元老”,被譽為“千古第一秘”的張廷玉尤為雍正倚重。然而,身為顧命大臣、乾隆早期的老師,張廷玉卻在乾隆即位之後,一再提出“告老還鄉”,這是為何?
張廷玉,字衡臣,號研齋,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的進士。在康熙一朝就已歷任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到雍正一朝更是得到重用,歷任禮部尚書、户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國史館總裁、太子太保(後加少保銜)、軍機大臣,併兼充康熙實錄總裁官,系《康熙字典》、《雍正實錄》,以及《明史》、《國史館》、《清會典》的總纂官大學士。雍正皇帝臨終時,命其與鄂爾泰併為顧命大臣。
張廷玉受雍正器重,當然是有原因的。清史説:“凡有詔旨,則命廷玉入內,口授大意,或於御前伏地以書,或隔簾授幾,稿就即呈御覽,每日不下十數次”。皇帝口授幾句,他就可以當場伏地揮筆而就,這樣的情形,每天不下幾十次。
張廷玉還幫雍正設立軍機處,“軍機處初設,職制皆廷玉所定”。他自己説,雍正經常召見他,一天召見兩三次,習以為常。西北用兵以後,他時常“遵奉密諭,籌畫經理,羽書四出,刻不容緩”。從內廷出來,到朝房辦公,屬吏請求指示和批閲文件的常達幾十上百人。他經常坐在轎中批覽文書,處決事務。傍晚回到家中,仍然“燃雙燭以完本日未竟之事,並辦次日應辦之事,盛暑之夜亦必至二鼓始就寢,或從枕上思及某事某稿未妥,即披衣起,親自改正,於黎明時付書記繕錄以進”。雍正也説他和鄂爾泰二人“辦理事務甚多,自朝至夕,無片刻之暇”。正因為此,後人稱之為“千古第一秘”。
可以這麼説,在雍正一朝,張廷玉同皇上的關係,已到了“名曰君臣,情同契友”的地步了。如皇位繼承這樣極其重大的事情,雍正在其去世前三四年即已擬定,當時只給張廷玉看過,後又讓同為顧命大臣的鄂爾泰作為旁證。
為了表達對張廷玉的欣賞和感情,雍正特別立下遺囑,要張廷玉以及鄂爾泰在其身後“配享太廟”,也就是死後進入皇帝家廟,到地下去陪伴雍正。
到了乾隆皇帝即位之初(乾隆於公元1736年即位),朝中已形成了顧命大臣鄂爾泰、張廷玉兩大朋黨,明爭暗鬥。雖然這個時期的朋黨活動跟以前的朝代相比並不明顯,但是,乾隆的執政風格是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他誓言要在他這一朝,徹底打掉朋黨這個政治頑疾。
然而,在乾隆開始動手前,乾隆十年(公元1746年),鄂爾泰得病死了。於是,乾隆打擊的重點就落在了自己的老師—張廷玉身上。
事實上,鄂爾泰死後,儘管張廷玉在朋黨問題上特別謹慎,但他還是越來越害怕,他感覺自己退休的時候到了。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9年)正月,按照宮中的慣例,乾隆宴請大臣。77歲的張廷玉看皇帝情緒不錯,就提出了退休請求。他説自己“年近八旬,請得榮歸故鄉”。
其實,張廷玉的父親是康熙時期的大學士張英,在京做官多年,張廷玉是生在北京、長在北京,他的三個兒子也都在朝廷為官,可張廷玉還是執意回到安徽桐城老家。這段歷史,清史稿中有大段記載。
讓張廷玉萬萬沒想到的是,乾隆沒批准。一心想要急流勇退的他爭辯説,配享太廟的大臣,不見得都得幹到死,比如明太祖就允許劉基回了老家。
乾隆一聽,臉色大變,一下子就抓住了他的把柄。劉基是明初開國功臣,但後來,朱元璋過河拆橋,讓他退休,後來又偷偷派人下毒把他毒死了。乾隆馬上引經據典,拿大道理壓人。他説:為人臣者,當法始終如一之忠臣,如諸葛亮,盡忠一生,此乃人臣之表率。人臣不可存圖逸之心。
張廷玉一聽這話,“免冠叩首”,“嗚咽不能自勝”。不久之後,孝賢皇后病逝,因張廷玉的部屬在皇后祭文中誤用了一個詞,乾隆又大加斥責,張廷玉被“罰俸一年”。他步入仕途47年沒犯過任何錯誤的紀錄,就這樣被打破了。
作為“三朝元老”,張廷玉深知以自己在前朝的地位,要想繼續呆在京城皇帝的身邊是很危險的了,他決定再次請求退休回安徽桐城老家。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冬,張廷玉再次提出了回鄉的事情。不過,這一次,他不敢再説退休,只説是“暫歸”,乾隆這才允許張廷玉致仕(即辭官)。
因鄂爾泰黨的一位重要人物—大學士史貽直,經常在乾隆面前進讒言,説張廷玉不忠誠,又沒有豐功偉績,沒有資格配享太廟。張廷玉在感謝皇上恩典之時,重提了先帝雍正遺命—他死後“配享太廟”的事情,希望皇上“立字為據”。
乾隆聽到這番話後雖不高興,還是專門發佈了一道保證張廷玉以後會配享的詔書。第二天因有大風雪,80歲的張廷玉讓兒子代自己去謝恩了。乾隆竟然計較得大發雷霆之怒,要“降旨切責”。
當天寫旨的軍機大臣,恰好是張廷玉的門生汪由敦。汪由敦連忙派了一個小廝跑到張府,把這個消息傳過去。不料此事弄巧成拙,乾隆的諭旨未到,張廷玉便跑到宮中叩頭請罪。
乾隆打擊張廷玉,出發點就是要打擊朋黨,現在,真憑實據自己送上門來了,乾隆再也不會放過機會。因此,乾隆當面把張廷玉痛罵了一頓,趕出宮中,又花了一整天時間,親自寫了一篇上諭,公佈天下。
乾隆宣佈,削去張廷玉爵位,以示懲罰。革去汪由敦大學士之職。乾隆索性直截了當地指出,張廷玉實在不應當配享太廟。這樣一來,張廷玉再也不敢提回鄉之事。
一年之後,張廷玉以為乾隆皇帝已經忘記此事,準備登上返鄉之路。不想,就在張廷玉準備啓程之時,遇到了皇帝長子永璜去世。張廷玉也是永璜的老師,因此必須參加喪禮。熬過了初祭以後,張廷玉給乾隆上了一道奏摺,説自己準備返鄉。不料,這又一次令皇帝勃然大怒。
乾隆説,皇長子才過初祭,張廷玉就要南還,可見其對皇室並不忠誠。於是,張廷玉被皇帝明令取消配享資格,灰溜溜回到了桐城老家。據説,地方大員為了避嫌,無一人出面迎接,只有一位侄子率幾位家人,把他接進了老屋。
張廷玉剛剛平靜下來,朝廷中又出了一件禍事:他的二兒子的岳父—四川學政朱荃,在其母去世後,居然隱瞞母喪消息,“匿喪趕考”,被御史所參。乾隆在處理此事時又一次想起了張廷玉。於是,在處理了朱荃後,乾隆又決定,收回以往三代皇帝對張廷玉的一切賞賜,以示懲罰。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1年)八月,欽差大臣德保來到了桐城。張廷玉率全家老少,跪在門口迎接。他早早已經把三代皇帝賞賜給他的字畫、珠寶、衣服器物收拾裝箱,準備交給德保。不想,德保從安慶知府那裏借來了二百名兵勇把張廷玉的家抄了。結果,張廷玉家並沒有多少財寶,德保把抄家過程中翻出來的所有帶文字的東西:書籍、文章、信件乃至便條都帶走了。
據説,德保出京之前,乾隆把他召到宮裏秘密囑咐,到了張家,要嚴格檢查張廷玉的私人文件及藏書,看看其中有沒有對乾隆的怨懟之詞。抄到這些東西后,德保審查了半個月,一無所獲。
張廷玉的數百封私人書信中,沒有一字涉及政治。張廷玉回家後確實編了一本年譜,即《張廷玉年譜》,不過,在這本年譜中,他只是詳細記載了三朝皇帝對他的“恩遇”“賞賜”,雖然細到哪一天皇帝賞了他幾塊薩其馬,給他一個小荷包,卻沒有一字涉及對朝政的品評。
雖然逃過了一死,但經過一次抄家,張廷玉的名譽卻徹底掃地了,張黨完全被擊垮了。
經過這場打擊,張廷玉徹底灰心喪氣,僅僅苟活了五年之後,張廷玉終於死了。消息傳來,乾隆也感到一絲悲痛。畢竟他們君臣相處了十四年,回想起張廷玉為官50年的所作所為,他感覺自己對張廷玉確實苛刻了點。於是,乾隆皇帝又做出眷念老臣的姿態,宣佈寬恕張廷玉的一切過失,仍然命他配享太廟。
時間可以摧毀一切,它可以把最堅固的城牆或作歷史的煙灰,也可以把人最美好的青春消磨殆盡,可以把英雄的利劍化作孩子的玩具。然而時間也可以造就一切,它可以把歷史的點點滴滴都記錄下來,留給後人觀賞,不管你是意氣風發的少年,還是難過美人關的英雄,還是一生不如意的詩人,都將被時間收羅進歷史的塵埃中。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讓你開心一笑了的話,可以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觀點,當然,你也可以把本文收藏或者分享給你的朋友,畢竟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如果你想知道更多的的娛樂資訊,也可以點擊關注我們,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注:內容真實性已被證實,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