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西雅圖,有這樣一個老闆。
他叫Dan Price,是為美國小商户提供信用卡支付服務的公司Gravity Payments的創始人兼老闆。
曾經,跟其他公司的老闆一樣,他拿着比員工高得多的年薪,自以為員工過得也還行。
直到有一天,他發現底下有個員工竟然需要打兩份工才能維持生計。
這名員工叫Rosita Barlow,
她很喜歡Gravity Payments的工作,但這份工作的工資完全不足以支撐她的家庭開支,為了餬口,她在本職工作之外,還要去麥當勞打一份全職的工。
有一天,她不小心把麥當勞的培訓手冊落在了辦公室,
剛好被老闆Dan看到。
Dan要找她談話,Rosita一開始很害怕,她以為老闆知道她打兩份工,可能要當場炒了她。
但沒想到,進入Dan的辦公室後,他的第一句話是:“你需要多少錢才能辭掉另一份工作?”
“多少錢能讓你的工作和生活保持平衡?”
Rosita思考了一下,給出了一個數。
這件事讓Dan非常震撼,
“Rosita工作非常努力,總是盡100%的力做每一件事。
她值得一份體面的工資,讓她能擁有健康、平衡、可持續的正常生活。”
他了解到公司內,不止Rosita一個人因為工資在掙扎。
於是,2015年,他做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決定:
他決定把所有員工的最低年薪提高到7萬美元。
為了給員工提高工資,
他把自己的年薪從110萬美元降低到7萬美元。
這個決定在當時引發了軒然大波,當時福克斯新聞也專門報道了此事,
對Dan的做法,他們是一致不看好。
“瘋子中的瘋子,Dan Price。”
“我希望MBA課程可以收錄這個例子,這是行不通的,鐵定會失敗。”
“Gravity Payments的130個員工,很快會去食物救濟站排隊。”
“我不得不説,這真的相當愚蠢。”
儘管無數人看衰,
但Dan還是實施了這項計劃。
一晃6年過去了,
最近,他用實際數據狠狠打了那些人的臉…
“6年前,我們把最低工資提高到7萬美元,
今天:
我們公司的收入增長了3倍。
員工人數增長了70%。
客户數量翻倍。
員工生的寶寶人數增加了10倍。
70%的員工歸還了債務。
員工買房人數增加了10倍。
401(k) 企業退休金增加了155%。
員工流失率降低了一半。”
“在7萬美元最低工資後:
76%員工在工作中很投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
客户流失率下降到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5%。
我們在博伊西開設了一個新辦公室,在那裏同樣實施7萬美元的最低工資。
現在,我們員工中的最高工資比最低工資只高4倍,之前是33倍。”
“疫情剛開始時,我們一夜之間失去了55%的收入。
但我們的員工都非常努力,為了不讓任何人被裁員,他們全都自願暫時減薪。
我們挺過了暴風雨,現在,我們不僅補償了員工工資,還重新開始加薪啦。”
自從最低工資提高後,他們公司不僅收入漲了,規模擴大了,氛圍也越來越好。
2016年,公司的員工們湊了一筆錢給老闆買了一輛特斯拉作為禮物。
車上有幾行員工留言:
【Dan,謝謝你總是把團隊放在自己之前。送你這個禮物,是我們想要表達對你所做的犧牲的感謝。】
員工們不需要再為錢發愁,生活質量都蹭蹭往上提升。
原來,他們公司每年只有0-2個寶寶出生,
但自從工資漲了之後,員工們也有心情和時間造人了,4年就生了40個寶寶。
JoseGarcia是公司的其中一員。
原先,他每天上下班都要花30-40分鐘的通勤時間,
漲薪後,他搬到了離公司更近的公寓,每天只要6分鐘就能到公司。
那輛他開了15年,一言不合就罷工的舊車,也終於被他換掉了。
他買了一直以來想買的各種小玩意,真正開始認真生活。
還有了時間和金錢去學柔道、跆拳道、攀巖,
體重降了100磅。
因為員工們睡的好,吃的好,生活開心,工作上的表現也更積極。
“把他們的生活壓力拿掉後,他們就可以100%集中在工作上。”
“永遠投資在人身上。”
“人們總是關注給員工提高薪水的成本,而不關注它帶來的利益。
對我們來説:快樂的員工給我們帶來了創紀錄的銷售額,我們現在有2萬名小商户客户。
我們的員工離職率很低,我們招聘根本不需要花錢打廣告,因為還沒宣傳,就已經收到了幾千份應聘申請。”
“我們7萬美元最低工資計劃並不是僥倖獲得的成功。
馬薩諸塞州一家生物科技招聘公司同樣提高了他們的最低工資,最後他們的收入和員工人數都增加了50%,客户留存率翻倍。
儘管提高工資增加了50萬美元的成本,但他們的利潤依然保持穩定增長。”
“接下來,我們會加倍投資我們的員工。我們公司的收入還沒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但我們給出了5-6%的漲薪,並且打算增加10%的員工,減輕大家的工作量。”
對於他自己從年薪110萬美元降到7萬美元,他表示並沒什麼大不了:
“我一點都不想念百萬富翁的生活方式。當一個人從貧窮中走出來時,金錢能給他帶來快樂。
但當一個人從有錢變得更有錢時,金錢無法讓他更快樂。
去做他認為是對的事,才能給他帶來幸福感。”
這樣的老闆,請多來一點好麼!
來源:英國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