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未來的象徵,人類文明發展到近期才更加重視孩子的發展。因為重視,加上互聯網的信息傳播速度,讓更多的家長看到了別人不同的育兒方法。
讓孩子在家務中賺取零花錢是幾年前一個非常熱門的新方法,受到很多父母的推崇,在近兩年卻出現了很多不同的意見,可見"育兒"一事和哲學一樣,不存在絕對正確,就像沒有"滿分父母"一樣,適合自己的孩子,才是最好的。
到現在是否要在孩子做家務時給予金錢激勵仍然分成兩大派:
1、贊成派的觀點:孩子享受着家長的"服務",家長把衣服洗好,飯做好,非常辛苦孩子有時還不領情,在花錢方面更是毫不含糊,時時刻刻都想要買新玩具。他們看不到家長的辛苦,不明白錢的意義,所以要讓孩子參與到家務中,通過勞動換取酬勞,明白金錢來之不易。
2、反對派的觀點:家是一個集體,每個人包括孩子都是家庭的一份子,都有為家庭貢獻力量的義務,孩子做家務天經地義,如果以金錢激勵反而會降低孩子的家庭榮譽感,他們做家務是為了錢,而不是為了這個家更整潔更温暖,有時孩子在做家務之前還會與家長討價還價一番,這就與家長的期待南轅北轍了。
例:豆媽為了引導豆豆多做家務,給豆豆開了個"工資單",刷碗2元,洗襪子1元,抹地2元……,開始時豆豆興趣滿滿,一天就賺了10塊錢,但是豆豆想買一個新款的變形金剛,他算了下按照這個賺錢速度要一個月才能攢好,第二天豆豆就開始和媽媽討價還價:"媽媽,刷碗給我5元錢吧,不然我就不刷了",有時媽媽想讓豆豆幫忙拿個東西,豆豆也會和錢掛鈎:"我給你拿,你給我2塊錢,不然我就不拿"。豆媽看着變成了"財迷"的孩子,嚇得趕緊取消了這個規則。
贊成和反對的意見好像都很有道理。
如果一個孩子本來一點家務都不做,家長希望去培養孩子的這個習慣,但無論是鼓勵還是批評都不管用,用了這個方法後卻能讓孩子耐着性子疊了被子,整理了玩具,從無到有,是不是也有點作用呢?
一、讓孩子做家務該不該給錢,別盲目,要分類對待。
1、如果孩子在生活中能夠幫助家長做些家務,在家長抹地時願意拿着小抹布參與其中,在家長整理房間時能夠有興致的要求參與,在孩子幫助家長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後,表現的很開心,因為他們獲得了成就感。孩子如果有這種情況,就算不是每次都如此,也不需要額外給予金錢激勵,因為孩子內心已經有了"參與家庭責任"的火苗。
2、如果孩子在生活中"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慣了,當家長意識到問題後已經晚了,孩子不願意做任何家務,這個時候提供一個"入口",來實現"從無到有"的過程。設置獎勵,培養孩子的習慣。
如果孩子非常不愛做家務,最需要的是先反思以往的教育出現了什麼問題,孩子3歲以後是否能自己獨立吃飯?獨立穿衣?自己整理玩具?如果沒有的話,可能是我們沒有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機會。
孩子的天性喜歡模仿成人的活動,也喜歡讓父母開心,在他有獨立吃飯的慾望時,家長是克服髒亂差的困擾鼓勵孩子還是制止孩子?
當家長正在做飯,孩子想要幫忙(搗亂),你是鼓勵他參與還是制止?
當孩子在家長的引導下收拾了自己的玩具,你有沒有給予他肯定?
在這些基礎的"鼓勵"後,再逐步的給孩子劃分"責任田",自己的垃圾自己仍,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自己的書籍自己整理。
家長們在為家務引入"金錢酬勞"時,要關注孩子的狀態,孩子是否把酬勞當成唯一的動力。
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既能讓孩子體會到賺錢的樂趣,培養財商,又不會變成小財迷呢?
美國爸爸Johnson的做法是,利用家務機制培養孩子的"商業嗅覺"。
二、Johnson:常規的做家務給酬勞培養的是"員工思維",這樣的方式有弊端。
1、用時間換取酬勞,工作時間是酬勞的衡量標準,這樣孩子就和普通職員一樣,靠出賣更多的時間和勞力獲得有限的酬勞,《窮爸爸富爸爸》中的觀點是,要讓錢生錢,讓想法生錢,當然勞動是光榮的,但是我們可以給孩子更開闊的思路。
2、用勞動換取酬勞的順序是先工作後享受,就像我們上班族,辛苦一天換來片刻休閒,辛苦一週在週末完全放鬆,企業家思維是時時刻刻都在工作,因為他們享受工作,在工作中獲得了快樂,能夠更好的實現自我價值。
3、達不到高質量,當有一套衡量孩子家務做的合不合格的標準後,孩子的目標就會放在及格線上,只要達標了就能拿到酬勞,這是標準的"員工思維",而富有責任感的"企業家思維"是如何做的更好。
三、那按照這套思路我們應該怎麼設計"家務工作"呢?
1、常態的工作是責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庭是一個共同體,每個人都應該為家庭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不會因為成員為家庭的貢獻來付酬勞。
2、引導孩子解決問題,發現商機。觀察周邊世界,主動發現問題,尋找可以優化的方案。比如一個10歲孩子發現爸爸每週都要花30元去洗車,於是自告奮勇:"爸爸我來幫你洗,這樣你不用專門開車到洗車行,省下了時間和油費,你只需要支付我20元,這樣的話你一共可以省下至少20元,加上半個小時時間"。這個孩子發現了家庭裏的"商機",這種發現的嗅覺值得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