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派新聞特約評論員 舒聖祥
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通過3至5年努力,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各項措施全面落地,中小學科學教育體系更加完善,學生科學素質明顯提升。
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演進浪潮,面對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目標要求,中小學科學教育如何更好適應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需要,無疑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作為全面部署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的專門文件,《意見》的出台旨在為中小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科學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質,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願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羣體。
開齊開足開好科學類課程,將教輔書納入監管體系;推進中高考內容改革,強化實驗考查,提高學生動手操作和實驗能力;試點建設科技高中,加強大學與高中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銜接……從課程教材到實驗教學,從中高考內容改革到科學教育各種條件保障,一系列的頂層設計,既強調在“實”字上下功夫,改進學校教學與服務,也着重在“寬”字上做文章,強化用好社會大課堂,同時還在“同”字上找突破,要求做好相關改革銜接。
可以想見,文件對於中小學科學教育的影響將會是巨大的。但是,不知道是否因為習慣了在“應試”的語境下去思考問題,也有人將科學教育簡單理解成另一種新的奧數培訓,擔心會將“雙減”好不容易減下去的負擔,再重新增加回來,只不過換上了科學的由頭。進而還有人提出公平質疑,擔心在具體落實中變味,甚至成為權力或金錢的遊戲,成為升學考試新的加分捷徑。
應該説,人們的擔心並非毫無道理,好比將足球納入中高考並不能提高國足水平,科學教育也要避免落入新瓶裝舊酒的窠臼。科學課程怎樣設置才更為科學?不同地方實際發展情況不同,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如何幫助它們配備科學教育硬件和配套的師資力量?眾所周知,在考試追求分數的語境下,很多實驗課程從來只存在於課本上,學生沒有機會親自動手去做一做,類似問題,會否因為科學教育被重視,考試內容更多,反而變得更嚴重?
有了教學硬件,有了師資力量,科學教育如何去教,同樣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很多人對於科學可能存在誤解,認為科學家都是聰明絕頂之輩,普通人難以企及。而在事實上,正常的智商之外,要成為科學家,更重要的是對科學的好奇心和真正的喜愛,包括自主思考的能力和實踐的能力。這裏面的很多內容,與當下的應試教育培養方式顯然存在牴牾之處——應試教育模式過於強調標準答案,甚至拒絕好奇、拒絕自主思考、拒絕動手實驗。
某種意義上,加強中小學科學教育,重在培養科學家精神。固然不可能讓每個中小學生都成為科學家,但是普遍提升學生科學素質一定可以做到。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通過科學教育讓中小學生習慣於像科學家那樣去思考。科學進步的出發點,通常是以個人理念或想法去挑戰一個整體,沒有懷疑與批評,甚至就沒有科學。因此,科學教育要保護好孩子們的好奇心和科學熱情,鼓勵提出個人質疑,提倡獨立進行思考。讓每個孩子都能學會像科學家那樣去思考問題,找到自己熱愛的領域並且堅持下去,大概就是評價科學教育成功與否的最好標準之一。
九派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