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光明論壇】精準滴灌,上好人生關鍵期的關鍵課程

由 費莫白竹 發佈於 經典

本文轉自【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論壇】

作者:蔡倩(首都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堅持改革創新,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思政課所承載的重要價值和使命,為我們在更高起點打造高水平思政課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確了前進方向。

青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靜心引導和栽培。澆花澆根、育人育心,高校能培養出什麼樣的學生,取決於日常的精準滴灌。育人之本在於立德鑄魂,思想政治理論課則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必須始終堅守立德樹人的初心使命,將大學生思想引領抓在經常、融入日常,做學生人生關鍵期的思想引領者和政治領路人,持續激發學生成長成才的主體意識和內生動力。

堅持導向思維,築牢理想信念之基。導向正確與否是關乎根本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要有鮮明的導向性,其重要使命就是要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激發學生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之中。堅持導向思維,還應聚焦重點與關鍵、精準用力,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高校應以正在開展的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為契機,以立德樹人為旨歸,以學生為主體,構建“大德”涵養體系,同時通過整合各類課程思政育人資源、持續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切實提升立德樹人成效。

堅持深度指向,營造育人育心氛圍。思想政治工作説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其是否有質量、有分量,更取決於教育的深度。教育的深度,重在思想深度;教育的力量,重在思想力量;教育的水平,重在思想水平。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人心上?核心就是要用心用情做實做細思想政治教育。這意味着,一方面在實際工作中要牢牢把握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深入細緻瞭解每個學生個體需求;另一方面,積極構建“互聯網+思政”的育人體系,推出具有育人深度的精品力作形成媒體聚合效應和輿論宣傳優勢。

堅守大格局,涵養化育紅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構建“大格局”,培養學生“大情懷”。可以紅色文化浸潤為着力點,挖掘本校和本地的紅色資源,以紅色教學和實踐引導學生提升紅色文化素養,引導學生自覺將愛國、愛黨和愛社會主義相統一,將自身發展與國家命運、社會發展有機統一。

思想政治教育要和高校教育教學綜合改革與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緊密結合,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為途徑,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營造全過程、立體式文化育人格局,培養文化自信、眼界開闊、志向高遠、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堅持改革創新,強化思政課功能作用。新時代辦好思政課,要堅持改革創新,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思政課既要“有思想”,也要“有意思”;既要高站位,也要接地氣。思政課的本質就是講道理,能否發揮應有之作用,要看是否立足黨和國家發展實際、是否順應新時代所需、是否符合學生成長成才規律。要與時俱進講清講透政理、學理、事理,要直面現實社會真問題,解決學生思想深處真困惑,切實發揮思政課價值引領作用。要緊貼學生實際,精準把握“平視一代”的心理特徵和思想特點,注重啓發式和沉浸式教育,深入淺出式地進行觀念闡釋和理論闡發,讓有意義的內容有意思。充分運用現代技術手段,用信息技術賦能思政課教學,讓“網生一代”提高“抬頭率”,加深“體驗感”,讓學生因喜愛而參與,因參與而理解,因理解而篤信,因篤信而踐行。

《光明日報》( 2023年06月19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