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宰相姚廣孝,幫助主子造反成功後,為何卻什麼也不要

和尚宰相姚廣孝,幫助主子造反成功後,為何卻什麼也不要



明朝高僧,法號道衍;以和尚之名,輔佐朱棣,靖難一役居功至偉,人稱“黑衣宰相”。死後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大明三百年,只此一人。姚廣孝俗家本名姚天僖,蘇州長洲人,家中世代從醫。他十四歲那年,出家做了和尚,法名道衍。道衍和尚並不肯安心學佛,而是修習禪宗,後又修習淨土宗,並讀了大量的儒家諸子百家,甚至包括歷史地理軍事方面的著作,也寫作詩歌和散文,不一小心還和高啓等人成了“北郭十友”……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時候,這時候朱元璋從民間挑選十位僧人給諸王講經,姚廣孝經人舉薦進入了燕府輔佐當時的燕王朱棣。據説二人初次相見時,朱棣曾詢問姚廣孝為何會選擇他,姚廣孝回答“因為我會送王爺一份大禮,一頂白帽子。”姚廣孝進入燕王府後,極力説服燕王起兵,朱元璋去世後,朱棣對皇位有覬覦之心,姚廣孝深知朱棣內心的想法,因而以占卜的方式鼓動朱棣起兵。此外,姚廣孝還在王府內積極訓練軍士,監督打造兵器,以作軍事準備。

和尚宰相姚廣孝,幫助主子造反成功後,為何卻什麼也不要



1399年,燕王起兵,“靖難之役”正式開始。朱棣攻不下濟南,他勸朱棣班師以做休整;東昌之戰,燕王手下頭號戰將張玉戰死,幾乎放棄的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繼續進軍直取京師,最終乾坤定鼎。“靖難之役”中的姚廣孝,是一個聰明絕頂的謀士,一個成功的戰略家。更值得稱道的是,身具靖難首功,從龍之榮的姚廣孝,本可因此貴享榮華,但他卻拒不受封。朱棣能當上皇帝,最應該感謝的人就是道衍。事實上朱棣也不想寒了人心,他封道衍為太子少師,賜名姚廣孝,讓他還俗,賜宅子送宮女。只是道衍堅決推辭,平常住廟裏,上朝官服下朝僧服,一直保持自己和尚的本色。賜第及兩宮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帶而朝,退仍緇衣。姚廣孝為何如此呢?原因有三:第一、他本是佛徒,對榮華功名淡然看待剝去此人所有的“光環”以後,僧人才是他的“老本行”。姚廣孝為僧多年精通佛義,對於世間繁榮早就淡然處之。只不過在一次皇家葬禮的誦經過程中,他偶然遇到了大志在懷的燕王,一身本領不忍埋沒,而後跟隨後者舉兵伐謀。

和尚宰相姚廣孝,幫助主子造反成功後,為何卻什麼也不要



可以説他在這個過程中只是為了相助主子,對日後的回報並沒有特別的期待。這也跟他長時間鑽研佛法有很深的關係,世間功名遠不能讓他動心。姚廣孝不好功名富貴,他是為了實現“個人理想”而造反。只是為了驗證自己一生所學是否有用。而成功與否是次要的。他是個有眼光的投機者、權謀家。既然不是為了榮華富貴,個人理想已經實現後,隱退就是必然。第二、靖難本質還是造反,心存不安雖然朱棣是一代有為的君王,但是他起兵奪權還是謀逆行為,所有跟着他行動的人員都犯了大忌,這在那個封建時期是非常“講究”的。

和尚宰相姚廣孝,幫助主子造反成功後,為何卻什麼也不要



可是他為了帶着燕王完成一番大事業,在整個起兵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燕王雖然一直都有起兵之心,但由於事情太過重大,他一直猶豫不決。而姚廣孝不僅在表面上勸説對方用兵,更是在後方幫助燕王招兵練兵打造兵器,在攻城進軍之時也多次出謀定策。如此一來,甚至可以説,無姚廣孝,便無燕王之帝位。姚廣孝在朱棣眼中自然是大功臣,但在史書中卻難保不被罵為亂臣賊子,因而他不敢受封。朱棣成功第二年,姚廣孝衣錦還鄉,拜訪姐姐,姐姐對他破口大罵。拜訪他最好的朋友王賓,王賓對他説“和尚誤矣,和尚誤矣。”

和尚宰相姚廣孝,幫助主子造反成功後,為何卻什麼也不要



在他們眼裏,姚廣孝雖是事業上的成功者,卻更是道義上的失敗者。一方面從正統觀看,朱棣屬篡權謀位,另一方面建文帝即位,確也一變太祖威猛治國理念,改用仁厚寬恕,以德治國,輕徭薄賦,施惠於民,民心之向背已從燕王口中道出。故朱棣起兵,既是犯上作亂,更是悖逆民心。而姚廣孝不遺餘力為燕王效勞,無疑被他們看成是助紂為虐。再加上“靖難之役”讓天下飽受戰亂和朱棣登基以後的行為殺戮太多,讓姚廣孝對於自己的行為頗為後悔。第三、急流勇退,以求善終對於君主來説,一眾功臣的作用只體現在起兵的過程中,在起兵成功了以後,這些功臣不但沒有實際的用處,反而還要分走一部分利益,這種情況對於任何一個時期的帝王都是沒法接受的。每個新朝都有一個“潛規則”,新晉君主上位以後勢必會對功臣進行“清洗”活動,姚廣孝博古通今,自然會明白這個道理。

和尚宰相姚廣孝,幫助主子造反成功後,為何卻什麼也不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69 字。

轉載請註明: 和尚宰相姚廣孝,幫助主子造反成功後,為何卻什麼也不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