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文明古國,印度與中國為何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中國與印度同屬歷史悠久,擁有古老文明的國家。兩者都擁有幅員遼闊的土地與密集的人口,類似的出身也令兩個國家的命運在近現代時期遭遇相似的悲慘。西方國家的炮火無情地打開兩者閉鎖的國門。

雖有文明加持,卻終究抵不過野蠻科技的入侵,兩個古老的文明古國徐徐倒下。雖然都遭受磋磨,中國曆經風雨最終真正地站了起來,併成為有高度現代化文明的國家。

反觀印度卻依舊充斥着衞生、人權以及各類落後社會問題。為何類似的開局會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自然要從各自的經歷與抉擇中探究一二。

中印兩國

中印兩國可以説成也文明古老,敗也文明古老。因為有着厚重的文化沉澱,他們成為了東方世界裏璀璨的明珠。不僅自身有凝聚力與發展力,更因此受到西方國家的垂涎。

中印兩國擁有幅員遼闊的土地資源,更擁有令人豔羨的人口紅利,這些對於急於擴張國際市場的西方列強來説是絕對的誘惑。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列強的炮火無情地將他們的大門轟開,用入侵與殖民的手段將兩個大國一點點蠶食,不僅是土地資源上,更是國家民族的自信上。

中國在遭受殖民時,為了改變現狀重獲新生,當時的清廷統治者思量出西學東用的改革策略。雖然大批戰船、槍炮被製造出來,奈何治標不治本。

封建王朝的腐朽統治如何能抵抗當時新生資本主義國家的衝勁。

洋務運動中興辦的工廠

轟轟烈烈的中國洋務運動最終只能以失敗告終,而一直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卻快速完成明治維新的變革,率先進入了現代化進程。為之奈何?不過是弱寡的日本沒有厚重文化的拖累,依附強者是他的生存本能。

然而自為強者的中國根本做不到徹底變革的地步,亦如深陷自身信仰權勢衝突裏的印度一般。當西方世界沉迷於科技以及貿易時,中國與印度依舊在傳統君權爭奪裏打轉,在當時的他們看來憑藉着自處千年的統治手段,自己的國家無需改變也無法改變。

最終,曾經無比自傲的兩個大國在文化慣性裏被時代洪流無情淘汰,成為任人欺壓的弱者,但是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有壓迫就勢必會有反抗。

被殖民的印度

面對列強們強大的勢力,中國也只能一直隱忍退讓。在殖民者的壓榨與嘲諷裏,華夏兒女的熱血終於熊熊燃燒起來。獨立與自由成為所有國人的渴望。

晚清時期,為了推動變法,譚嗣同慷慨赴死,並大聲向沉睡的同胞吶喊中國的革命需要流血。一味的委曲求全只會走入滅亡。

其實當時的大殖民者英國對於中國的態度,一直是想在此復刻東印度公司的成功殖民策略,清廷也確實甘願成為其工具。然而這套策略在中國卻並不奏效。

不同於印度宗教等級思想的深入人心,看似温順的中國人相對而言還是富有反抗意識的。這從每個朝代末年的農民起義裏便可窺見一二。

中國的儒家思想雖然用等級尊卑控制民眾,同樣也擁有一套制衡君主的法則。君主若是能保持仁心,順民意便是天命神授,否則就要面臨失道寡助的後果,人人皆可得而誅之。

然而印度的核心制度種姓制度卻並非如此,最初的種姓制度只是按照民眾分工不同定下的,而奸詐的英國人卻別有用心地加以利用,將印度人的等級固化。高等級者世代享有絕對的權勢地位,而低等級者只能苟延殘喘。

印度種姓制度

英國人於1600年侵入印度,以這種不公的固化等級制度控制印度數百年。其後果便是,擁有權勢地位的高等級者甘願成為殖民者的附庸與幫手,低等級者的反抗意識也在絕對壓制下逐漸微弱。

所以,面對殖民者兩個國家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未被階層思想固化的中國人始終堅決對外,堅信只有徹底驅除韃虜才是正途。而內部不團結的印度卻始終態度曖昧,不願也不能夠放手一搏。

最終中國在幾代人不屈的努力下完成革命,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這場熱血而徹底的革命,不僅令中國人恢復了自主權,更令國人的自信心恢復充滿對未來的渴望與熱情。

反觀印度,他基本沒有對英國的熱血反抗,打着非暴力不合作旗號的甘地也不過是獲得了阿Q的精神勝利。英國最終放棄印度,完全是出於自顧不暇的丟棄。印度雖然建立了現代化國家的民主制度,卻依舊是從前殖民者剝削打壓的陳舊套路。

不公的種姓制度充斥印度的每個角落,更是根植於眾多印度民眾的心裏。高等級者把持着優等的生活教育等資源,他們始終是統領者,而衣食堪憂的低等級者根本沒有反抗的餘地。久而久之,整個印度依舊是從前腐朽王朝的模樣。

而相對公平自由注重民眾的中國則獲得了積極向上的活力與創造力。無論是軍事還是經濟等其他領域,都迎來了飛速發展,繼而成為世界強國之一。

印度“聖雄”甘地

印度不能夠快速進入現代化文明,逐漸從文明古國淪落為充斥着暴力、污濁以及危險的地方,不僅源自於自身制度的不合理,也與自身的傲慢有不可忽視的關係。

從關於印度的相關新聞裏,人們不難看到嘈雜髒亂的環境以及依舊徘徊在技術底層的事實。可是對於他人的指責與批評,印度人完全無法接受。

無論如何鐵證般的科學依據擺在面前,他們依舊無視恆河的水質問題,甘之若飴。美國有着聞名遐邇的好萊塢,他們偏要山寨一個寶萊塢出來。雖是號稱東方好萊塢,其實兩者無論質量與體量都不可同日而語。

印度寶萊塢

但印度偏愛為自己塑造大而神的形象,在他們的心裏創造出影響世界的佛學思想就是足夠驕傲的資本了。綿延千年的資歷足夠自己傲視羣雄。

但驕傲偏執的印度並不知曉中國的一句俗語:好漢不提當年勇。往日的榮耀,再是輝煌,也不過如雲煙消散。認清當下,看清自身的優劣才是強國應該有的態度。

是以,剛建國的那些年,中國在恢復自身驕傲的同時更是不遺餘力地學習先進文明與技術。再不陷入往日輝煌的迷惑裏難以自拔。中國人的謙遜與勤勞贏得了世界的讚歎。

實力是一個國家最好的妝點,其他的表面功夫都經不起考驗,只有真正的強大才會獲取尊重,反之則只能收穫他人無情地嘲諷。

剛成立的新中國的建設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與國的關係概莫如是。只有民眾能真正地覺醒與奮進起來,這個國家才會充滿活力與鬥志。

中國作為千年古邦,在團結內部方面一直很有心得與默契。戰亂年代面對外敵入侵,無論各個派別的立場與堅守有如何的矛盾,總是能槍口一致對外。

那些膽敢逆民意而行的,諸如袁世凱、汪精衞之流注定被民眾拋棄與唾棄。即便面對民族眾多的局面,中國也能以獨有的大國懷柔氣魄將其包裹。令所有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始終向着同樣的方向奔跑。

國家在前行之時始終能不忘普羅大眾,那麼自然會受到民眾的無盡回饋,便是在這一來一回間,國與民的共同進步便完成了。

不可否認,中國在現代化的進程裏,有過激進與冒動,譬如全面市場化令無數安分守己的國企子弟生活的大廈傾塌,犧牲是無可避免的,但是中國總是會將這些銘記並加以彌補。

而印度的發展始終建立在永久犧牲部分人利益的基礎上完成,高位者始終是有恃無恐,低等級者基本沒有翻身的餘地。讀書這條在四海皆有用處,擁有改變自身階層的制度卻在印度失靈。

很多印度人從出生起便一眼望儘自己的人生路,不過重複前人的步伐走到最後。沒有危機感與壓迫的高等級者註定缺少鬥志,安於享樂;前途無望者也註定消沉度日,甚至成為社會的反叛者。

在這般陷入死局,沒有期望的國家裏,民眾如何不灰心喪氣,還有誰能把家國利益放在心上。無論國家興衰與否,也不過在各自困局裏蹉跎一生。

印度的普通百姓

一個國家的強盛,不僅僅是擁有多遼闊的土地以及悠久的文明。而是無論什麼時候都能擁有讓民眾團結一致的凝聚力,如此才不會受到他人的挑唆做出錯誤的決斷。

更重要的是要時刻給予民眾期望,如同漫長黑夜裏的燈塔,有了它,民眾才不會惶恐,更能激勵他們為整個國家的成長不斷前行。切記驕兵必敗的道理,不要沉湎過去的榮耀裏,着眼當下,放眼未來才是長久之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09 字。

轉載請註明: 同是文明古國,印度與中國為何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