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雞娃”們養只雞

本報記者 李冬明

針對校外培訓機構擠佔“雞娃”過多時間的狀況,不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開始嘗試新辦法,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5月21日召開的中央深改委第十九次會議強調要“鼓勵支持學校開展各種課後育人活動,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許多中小學資深教師和基礎教育領域專家感到眼前一片“豁然開朗”。

從雞蛋到孵出小雞需要多少時間?

孵化適當的温度是多少攝氏度?濕度大約是多少?

…………

今年3月底,某個週五下午放學後,江西師大附小二(1)班學生家長,在班級微信羣裏收到班主任邱豔萍發來的一則消息:班上正在孵化的56枚雞蛋中,一枚蛋殼被啄開了一個小口子。得到消息後,許多學生興奮地趕回班級,靜靜等候小雞破殼而出,這一守就是3個多小時……

探尋神奇的生命之旅,孩子們歷經了期待、緊張和興奮……這一堂小學“孵蛋課”的教改嘗試,也帶來許多啓發。

一堂趣味盎然的“孵蛋課”--破解“‘雞娃’焦慮”,開啓興致勃勃的“孵蛋”之旅

“教育焦慮”近年來始終位居社會熱點話題前列。與此同時,學校教改的各種嘗試與努力,總會引起家長們關注。作為學校,“課後育人活動”如何開展?小學“孵蛋課”無疑是個新嘗試,讓師生收穫許多超乎想象的體驗。

“我是在與一名學生家長交談中獲得的靈感,這位家長很贊同並願意提供雞蛋,讓‘雞娃’們養只雞。”邱豔萍介紹説,這個提議也得到大部分家長同意。

孵蛋器、加濕器、增温燈……3月初,教室的一角,一個小小的孵蛋實驗室很快就建立起來了。從來沒有看過小雞孵化的孩子們興奮不已。

“雞蛋能孵化出小雞嗎?”第一批56個雞蛋被小心翼翼地放入孵蛋器時,所有孩子都充滿疑問。1天、2天、3天……時間似乎過得很漫長,考驗着每個孩子的耐心。按課程要求,孩子們每天要寫觀察日記,開展一個班級小課題研究《探尋神奇生命之旅--孵蛋記》。課餘,孩子們會擠在孵蛋器旁,細細觀察、記錄。

“3月4日,我們把雞蛋放入一個fu(孵)蛋qi(器)中,邱老師還拍了一張照片呢!”

“雞蛋圓圓的,好像一個肉色的球,我想它一定很可愛吧。”

“有血絲,也有心跳,我希望小雞健康成長!”

…………

“‘孵蛋課’關注科學知識本身,重視學科知識之間的整合,其中包含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科學、文學(寫觀察日記)、美術(製作一本課題繪本)、音樂(會唱關於小雞歌謠)等諸多學科知識的整合。”一份課程指南,勾勒出課程設計思路、內容和實施步驟等。

省教育廳監測評估院副院長、江西師大碩士研究生導師杜偵認為,“孵蛋課”的教改嘗試很有意義。從“道”的層面説,通過生命教育可以幫助孩子做一個有情感、有温度的人;從“術”的層面,可以提升孩子們的觀察力、表達力、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增強孩子們的綜合素質。

一堂關注生命成長的“孵蛋課”--用生命教育魅力感召學生

關注生命成長,從瞭解生命開始。讓小學生感受生命來之不易、生命是寶貴的、美好的。“孵蛋課”的設計指向是:這種寶貴的生命教育不是生命知識的宣講,而是讓學生髮現生命的奧秘之後,以喚醒生命意識、培養生命態度、尊重生命價值。

為了提高參與度,每個雞蛋被標上數字號碼、一一對應全班42名學生的學號,外加14枚備用蛋。作為雞蛋的主人,孩子們感到了責任,每天到校,第一件事就是去觀察雞蛋的變化,圖文並茂作記錄。

“今天我終於看到了我的小雞蛋,我te(特)別開心。因為老師説我就像是雞蛋的爸爸一樣,要照gu(顧)它。”

“3月5日,我發現雞dan(蛋)會gun(滾)動……我xi wang(希望)小雞能快點po ke(破殼)。”

…………

3月26日,歷經21天的期盼,第一隻小雞破殼而出。孩子們目不轉睛盯着,生怕錯過每個細節。當小雞最後掙扎着出來時,教室裏沸騰了。

“第24天,今天我看見了2只小雞在箱子裏啾啾地叫,它們好萌啊!”在問卷調查中,孩子們表達了真實想法--第一次經歷孵化小雞的過程,你有什麼感受?78.57%的學生選擇“有了責任,每天都想知道它的變化”……

在杜偵看來,生命教育的魅力,在於用生命的生長感召學生。通過“生命成長過程的體驗”,讓學生體會到“生命是獨一無二”的價值理念,讓學生養成尊重生命的健康心理。在此教育實踐過程中,教師的價值也得到實現,教育生命質量也得以提升。

一堂激發好奇心的“孵蛋課”--培養孩子對科學的體驗與感悟

如何從娃娃抓起,引導和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在開展《探尋神奇生命之旅--孵蛋記》小課題研究過程中,孩子們親身經歷並記錄孵化、照蛋、破殼、養雞等全過程--孵化時,定時給孵化器加水、保持濕度恆定;破殼後,每天給小雞們餵食、換水,清掃雞窩;天氣好時,帶小雞去曬太陽……孩子們精心照顧小雞。

人手分發一冊印製的課題研究報告,內頁包括日期、天氣、心情和觀察欄等,學生們細細觀察、認真填寫。

“第7天,今天我們用光照了一下雞蛋,我的雞蛋有血絲,太棒了!”

“第14天,我看見一隻小雞的黑影在動,太棒了,小雞有生命了!”

…………

為培養學生精確的思維能力、細緻的觀察力,課程設計調查問卷:(1)小雞孵化大約需要多少天?回答全部正確:20天左右。(2)孵化適當的温度是多少℃?有66.67%的學生選擇“37℃~37.8℃”選項。(3)孵化適當的濕度大約是多少?有59.52%的學生選擇“60%左右”選項……

然而,第一批56枚雞蛋中僅孵化出兩隻小雞,是否啓動第二輪“孵蛋”?自主權交給了學生,通過投票,大家一致同意。每名“小研究員”必須先做好充分的課題立項準備,再進行研究,要求每一步的觀察要特別細緻……結果第二批雞蛋孵化成功率大大提升:25只小雞順利孵出。

孩子們對科學精神、科學價值的認識有所增強了。當調查問卷問到:“你認為小雞成功孵化的重要原因是什麼?”孩子們的答案各異:蛋本身的原因、温度的合理控制、温度的影響等選項,均有76%以上孩子選擇。

記者手記:

“孵化”人生期待“破殼”

“孵蛋課”作為一種教改新嘗試,通過創設生命教育、探索創新和勞動教育的平台,讓孩子參與到“孵蛋”過程中,是探尋神奇生命之旅、科學之旅,更是針對義務教育存在的功利化等問題的“抗爭”。當然,培養良好的生命意識、科學思維和勤勞品質,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簡單地通過某一堂課就能實現。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優化教學方式,積極開展各種課後育人活動,全面提高學校教學質量,依然任重而道遠。但我們堅信,只要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在日積月累、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們“孵化”自己的人生,獲得自己獨特的生命體驗與感悟,有朝一日他們終會“破殼”而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27 字。

轉載請註明: 讓“雞娃”們養只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