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李鴻章勸告後人説:要想中國沒後患,必須滅其國

一百年前,李鴻章勸告後人説:要想中國沒後患,必須滅其國

如果讓後人談談對清末大臣李鴻章的看法,人們的觀點常常是多元的,但又顯得極端且富有主觀色彩。這位極具爭議的大人物,在慈禧太后眼裏是“再造玄黃之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也高度評價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但在更多人的眼裏,“宰相合肥天下瘦”才是對他最準確的評價,中飽私囊的李鴻章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其實,全面的評價李鴻章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如果單看李鴻章對於當時日本的看法和做法,不得不承認這是一位擁有遠見卓識的清朝大臣。

1901年11月7日,疾病纏身的李鴻章嚥下了最後一口氣。在彌留之際他留下一句話,不論什麼時候都要警惕鄰國日本這個彈丸之地,要想中國沒後患,必須滅其國。

李鴻章話音落下還沒多久,預謀已久的日本侵略者便給華夏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其實,李鴻章在朝為官時,就常常告誡當朝的執政者——要十分警惕日本。忠言逆耳,但目光短淺的光緒帝卻不聽勸,才一手造成了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一步步滑向屈辱的深淵。

一百年前,李鴻章勸告後人説:要想中國沒後患,必須滅其國

無知的清廷與遠見的李鴻章

1644年,駐守在山海關的明朝將領吳三桂投降,清兵入關,崇禎皇帝於景山上吊自殺,華夏大地再一次易主,迎來了清王朝的統治。

短短几十年裏,清王朝便平定了大大小小的勢力,繼而收復台灣,完成了全國的統一。隨着康雍乾三帝的先後繼位,清王朝的綜合國力達到了前人無法企及的高峯,但他們卻不知道,清王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晚清,那是一段無數炎黃子孫都熟悉的時期,中國地大物博,靠小農經濟維持了天朝自給自足,但狂妄自大的統治者卻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認為自己是當今世界最為強盛的國家,對於外界正在發生的驚天動地的變化一概不知。然而,紫禁深處的寧靜被一則電報打破了——日本即將侵略朝鮮,朝鮮向清政府求救。

一百年前,李鴻章勸告後人説:要想中國沒後患,必須滅其國

當時清朝正處光緒年間,雖然作為光緒帝在位,但大部分實權的卻是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裏。不忍淪為慈禧太后棋子的光緒帝勤於政務,從小就博覽羣書的他想要在政治上有所建樹。

在此之前,面對西方殖民國家的強大,清王朝臉面盡失。不僅光緒帝需要一次機會來證明自己的統治者風範,而且清王朝也需要一次翻身仗來鞏固自己的統治。

這份電報無疑給了光緒帝希望——朝鮮自古以來就是清王朝的附屬國,日本侵略朝鮮背後的含義更是對於清王朝的蔑視,而日本一彈丸之地,此舉不過是以卵擊石罷了。

可是,意氣風發的光緒帝和一眾大臣終究是目光短淺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將“日本明治維新之後走上資本主義強國發展道路”的消息阻隔在了國門外。

一百年前,李鴻章勸告後人説:要想中國沒後患,必須滅其國

李鴻章是唯一站出來抗議的人,因為他一直密切關注日本這個鄰國的發展,在來自海外的多份密報中,就瞭解到日本早已不是那個海外的倭寇集聚之地。

李鴻章作為一個封建王朝的大臣其實是非常有遠見的,他在洋務運動中興辦了大量近代企業。作為為數不多的開眼看世界的人,他大膽指出“以清朝此時的勢力,是很難對抗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的”。

然而,朝野上下皆是頑固派,出兵朝鮮勢在必行,李鴻章的反對在他們眼裏卻顯得十分可笑。皇權至高無上,光緒帝根本不聽勸,認為“求和”的建議更是在辱沒清王朝,堅持命令李鴻章去籌備戰事。

一百年前,李鴻章勸告後人説:要想中國沒後患,必須滅其國

甲午戰爭的全面落敗

光緒帝在皇宮深處等待着這場風光的翻身仗時,李鴻章卻苦惱於戰事的籌備。如果早幾十年,清朝聽取他的意見,主動攻打日本,根本不會落入如此窘境。

如今,日本的軍事實力足夠配得上他熊熊的野心,清王朝卻早已錯過了壓制日本的最佳時機。李鴻章儘可能地在準備戰事,不過主要目的卻是減少戰損,因為兩國的軍事實力甚至都不是旗鼓相當。

1894年是甲午年,於是清王朝和日本的這場對戰,被後人稱為“甲午中日戰爭”。深知結局的李鴻章消極備戰,再加上統治者大為放鬆的心態,清軍的布放十分鬆懈,甚至朝廷於1891年都停止了軍費撥款。

一百年前,李鴻章勸告後人説:要想中國沒後患,必須滅其國

等到戰爭全面打響之際,日本人很快就發現了清王朝不過是一個外強中乾的紙老虎,節節敗退的清軍根本不堪一擊。

戰爭的失利引得龍顏大怒,甚至李鴻章本人都沒有料到清軍是如此的脆弱。顏面掃地的光緒帝即刻問責李鴻章,將所有責任都歸咎在了他身上,卻從沒想到清王朝本身的衰落。

當然,身居朝堂多年的李鴻章料到了這一切的發生,這場兩國賭上國運的戰爭,日本人經過了精心的戰前準備,而清政府現在才想起臨陣磨槍。

一百年前,李鴻章勸告後人説:要想中國沒後患,必須滅其國

雖然戰局已定,但年輕氣盛的光緒帝只曉得將無數戰士送往前線。其中威海衞一戰,身為將領的丁汝昌,率領着清政府引以為傲的北洋艦隊迎擊日本海軍,卻最終深陷敵方的層層包圍。在彈盡糧絕之際,丁汝昌最終也沒等來救援,拒絕投降的他選擇了自殺殉國。

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滅直接代表了洋務運動的失敗,清王朝上下皆以此為恥辱,在黨派鬥爭中,不僅抄了丁汝昌的家,更是讓李鴻章一人承擔了所有罪責,繼而逐出了朝廷。讓人更加無言以對的是,彼時的慈禧太后正精心操辦着她的生日宴,對於國運之戰卻無意插手。

一百年前,李鴻章勸告後人説:要想中國沒後患,必須滅其國

臨危受命之李鴻章

當時唯一知曉日本狼子野心的李鴻章卻被驅逐出了朝廷,沒有人相信他,更沒有人願意聽取這位智者的意見。一個偌大的朝廷,沒有了李鴻章,竟然無人可以收拾甲午戰爭這個爛攤子。

這些腐朽的統治者可以輕易地推卸罪責,卻沒有能力面對這個他們眼中的“彈丸之地”。最終慈禧太后不得不把李鴻章“請回京城”,派其出面與日本和談。

臨危受命的李鴻章深知日本人的勃勃野心,直言拒絕合約上的“割地賠款”,因為他知曉這是個喪權辱國的條例。如果“割地”真的白紙黑字地寫在合約裏,那麼從此中國將淪為一隻待宰的羔羊,前來搶佔領土的帝國主義國家將“絡繹不絕”,而後人卻無能為力。

一百年前,李鴻章勸告後人説:要想中國沒後患,必須滅其國

“割地”這種事絕不可開先例,可是,光緒帝一如既往地沒有聽取意見,臉上無光的他只想儘快結束這場戰爭。也就是從那一刻起,正如李鴻章再一次的預料,西方列強紛紛加入了瓜分中國的浪潮。

日本亡我之心不死,必須要滅之方可。這是李鴻章留給後世警示的話,但是《馬關條約》的簽訂卻最終讓他成為了千古罪人,不知後人又有多少願意聽勸。

李鴻章講的道理其實很簡單,一個國家如果繁盛且強大,將出現萬邦來朝的宏大場面;而當這個國家衰落的時候,當初俯首稱臣的小國,反而會是第一個前來侵犯的國家。

一百年前,李鴻章勸告後人説:要想中國沒後患,必須滅其國

小結:

所以説,李鴻章在政治鬥爭紛亂的晚清,已經比同在朝野的其他大臣做得好了。他沒有信口開河、以戰邀功的帝黨的目光短淺,也沒有溜鬚拍馬、迂腐落後的慈禧身邊人的碌碌無為。

李鴻章有真真切切的實業興國,也有開眼看世界的遠見卓識,他雖遠遠不及民族英雄這個稱號,但也不至於是擔下所有罪責的千古罪人。

本文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聯繫刪除

本文版權歸【天津阿里巴巴文化娛樂】有限公司所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51 字。

轉載請註明: 一百年前,李鴻章勸告後人説:要想中國沒後患,必須滅其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