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徐悲鴻,酷愛收藏,曾經不惜兩次傾盡家產,才不至於讓那幅《八十七神仙卷》到處流浪,最終完整迴歸國家。然而在當時那個年代,大多數人的文物保護意識薄弱,很少有能像徐悲鴻這樣的,更多的是想從中換取錢財來改善生活。但是隨着考古行業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注重文物保護,並且主動上交給國家。可是對於家傳之物,要上交併不是那麼容易。並不是説價值有多高,而是藴含的意義有多大,就像末代皇帝溥儀當時上交傳國玉璽時都十分不捨,更何況還是普通百姓家。
陝西農民張振華就是其中之一。他們家曾經是明清時期的名門望族,先祖張鵬程更是為崇禎皇帝做過總兵副將,後來又被豫親王多鐸委以重任。而他的子孫皆受聖恩,7代13人都在朝中任職,從順治帝一直到道光帝,先後效忠了6位帝王。因此他們家的傳家之寶就是皇帝的聖旨,而且還是9道,分別是雍正乾隆嘉慶和道光。
大家都知道,聖旨一般都是由皇上下達,太監宣讀,大臣自己保管,能接到聖旨的,要麼就是加官晉爵,要麼就是削職為民,要麼就是受其他懲罰。但是懲罰型的聖旨一般沒人接旨,大都會被收回去。張振華家卻能保留9道聖旨,也足見其家族曾經的興旺。
他們家族多為武將,只有一人當了文官,做了進士,而且歷朝歷代都有戰功,深得皇上的信賴,其中最大的官銜便是正一品光祿大夫。為了嘉獎他們家的忠心,6位皇帝先後賜了15道聖旨,還有八面御筆金匾,可見他們家族曾經在朝中的顯赫地位。
都説富不過三代,貴不過五代,然而張家能顯貴這麼多代,也是子孫有能力。但是這種顯赫地位最終還是隨着清朝的滅亡而沒落,而這15道聖旨,歷經戰亂,也僅僅留下了9道,其餘6道都在幾十年中逐漸丟失,最終傳到了張振華的手中。這6道聖旨分別是雍正皇帝誥封三道、乾隆皇帝誥封四道、嘉慶皇帝誥封一道、道光皇帝誥封一道。
本來這種家傳的事一般都不會外傳的,然而世上無不透風的牆,張家藏有9道聖旨的消息還是被左鄰右舍的知道了。為了保證聖旨的安全,張振華於1998年直接將此事公佈於眾,一時間引來了全國的關注,這其中也包括了各地的博物館、文物局。
歷史上遺留下來保存完整的聖旨寥寥無幾,這是因為它極難保存。它作為皇權的象徵,所用材料十分講究的,一般都採用上等蠶絲製成的綾錦織品,圖案多為祥雲瑞鶴,寓意吉祥如意。而這種材質是極其容易腐朽損壞,化作塵土,再遇上戰亂,能保留一兩件也是萬幸的。所以張家一下出了這麼多聖旨,自然是一片譁然。
相關部門更是數次登門拜訪,建議張振華將9道聖旨上交國家。因為只有交給專業的人,聖旨才能完整地保留下去,但是張振華卻拒絕了。在他眼裏,這些聖旨代表着祖先的榮耀,也有責任將它們繼續傳承下去,所以無論專家們如何勸説,他都不為所動。對此,專家們也沒辦法,只能退一步詢問能不能展覽這些聖旨。張振華也不是不講道理的人,只要不上交,展覽還是可以的。
於是2002年,張振華受邀於淮安清晏園,將9道聖旨帶來參加為期兩個月的展覽,期間聖旨的安全由他和清晏園共同負責。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展覽快結束的前幾天,有2道聖旨卻不翼而飛了,一道是嘉慶所賜,一道是道光所賜,這是兩任皇帝唯一保留的聖旨了。為此,張振華心急如焚。雖然報了警,但同時他也被列為了嫌疑人。
因為晚上的展廳是他守衞的,鑰匙也只有他們父子才有,所以警察懷疑他們監守自盜。為了自證清白,張振華花了5年時間,直到2007年才排除嫌疑。然而這5年中,警察也未能找回這遺失的兩道聖旨。參加展覽,無緣無故丟了家傳之寶,張振華心裏是氣憤的,於是一紙訴狀將清晏園告上了法庭,要求賠償40萬元。後來,法院判定此次遺失事件,雙方均有責任,而聖旨的預估價值一道不超過10萬元,所以清晏園只承擔9萬元。
張振華心裏雖然不情願,但是聖旨丟了也沒辦法。只不過經此事後或許他再也不會拿出來進行展覽了。作為文物,交給專家保管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張振華拒絕上交也是無可厚非的,畢竟是祖先傳下來的東西。對於丟失的那兩份聖旨,希望得到的人能好好珍惜,它不光是價值非凡,更重要的是歷史的一種見證,是不可複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