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小學語文成績差,問題不只出在作文上,這3方面也要考慮

由 雋寶霞 發佈於 經典

可能大多數家長都沒想到的是,小學階段最令他們頭疼科目的竟然是語文——數學、英語只要認真聽講,把課本上的內容牢牢記住,孩子的成績都應該還不錯。但語文就不一樣了,學生對於知識的積累和文章的理解不是一朝一夕之間可以培養出來的。

語文需要長期的積累和經驗為基礎,才能夠在閲讀一篇新的文章時也能準確的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意思,作文也是同理。這看起來好像沒什麼難度,但孩子的成績就是上不來,還找不到合適的方法去提升。

比起一門心思想着提高孩子的語文成績,家長不妨先看看孩子學不好語文的原因,看看你家孩子有沒有相同的“問題”。

識字量有限

識字是一二年級的重點學習內容,1-2年級的識字量要達到1600-1800個漢字,需要會寫800-1000個漢字左右;到孩子5-6年級時,所積累的漢字量要達到3000左右,會寫的漢字至少要達到2500個左右。

橫向對比來看,小學一二年級則是孩子學習識字的關鍵時期。不但量大,而且對於剛剛接觸文字的孩子來説,識字可謂是非常艱鉅的任務。

那麼孩子為什麼很難記住這些漢字呢?一是要經歷從拼音到文字的過度,而且中國字本身的書寫難度就比較高,排除美觀性,想做到把字寫準、寫規範也絕非易事;二是記憶文字的過程枯燥乏味,基本上除了抄寫就是默寫。

如果想讓孩子打好文字基礎,就一定要讓他對文字感興趣,如使用字帖臨摹(市面上有一些故事內容的字帖,趣味性相對更強)、講講文字背後的故事、用啓發性的語言來幫助孩子記憶(從文字的構成或發音着手)。

詞彙量堪憂

經歷了1-2年級的識字量積累,小學生到了三年級,就會開始積累詞彙的學習。詞彙量越多,就越容易讀懂閲讀理解,也更能駕馭文字,可以説是後續語文學習的前提條件。詞彙量不足,基本上就是為語文學習埋下了一個巨大隱患。

首先,在這個學習階段會出現很多形近字、多音字、近反義詞等,家長要注意孩子學習過程中的認真程度,鼓勵孩子多聽多看、多查多背,用網狀圖或樹枝脈絡圖來輔助記憶,也可以把詞彙搭配上實物圖,孩子的學習會更加直觀。

同時,父母也要教會孩子查字典,孩子遇到生僻字的時候可以自己去查。而且字典裏還會圍繞着一個詞來展開介紹它的近義詞、反義詞、造句,更方便孩子有系統的認識。

閲讀理解能力不足

好多家長,甚至老師都曾經陷入過這樣的誤區:多讀課外書就能閲讀理解得高分,所以就鼓勵孩子一直看書,也不管孩子能不能看得進去、有沒有用。但其實比起龐大的閲讀量,考試中的閲讀理解更應該注重“術”,也就是琢磨答題技巧,這要比一味的光讀不做要來的容易。

用最簡單的例子來打比方:閲讀理解題目裏有理解詞語的含義,怎麼理解?怎麼答題拿滿分?首先是明確答題的方法:近、反、拆、形——給原詞找近義詞、反義詞、拆開原詞的語素注意解釋、形容原詞的含義、最後再結合上下文把解釋好的詞義帶回原文。

這樣的答題過程簡單而便捷,會比孩子花費大量時間去閲讀要性價比高。

寫作能力匱乏

為什麼小學要從三年級才開始正式接觸寫作文呢?

因為得讓小學生先明確字、詞、句、段、文的承接關係,先把認字、組詞、造句的硬功夫過了關,再去寫作文。首先要把前面的基本功打好,我們才能夠提高孩子的作文能力。

除了語言基礎和天賦,家長能做的就是督促孩子多聽多看,擴展眼界;以及鼓勵孩子在假期和閒暇時間保持寫點東西的習慣,無論是日記、作文、甚至只是一段隨筆和一份心情,只要讓孩子動筆,孩子就會和文字產生深刻的聯結和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