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對貪奢的次子、三子恩威並施,為何卻不防備才能卓絕的朱棣
“棣兒類我”是朱元璋自己對朱棣的讚譽,因為這一年,朱棣率燕軍深入不毛之地,大破蒙古軍,迫降北元大將乃兒不花,招降5萬人。
在朱元璋諸子中,也只有朱棣的軍事才能出眾,朱元璋對他也很是看重,之所以不選他做接班人,實在是因為朱元璋意識到自己的苛政造成的弊積,大明王朝需要的是一位守成仁君。
而他一直都在往這方面培養的長子,自然是最符合這個條件的。
公元1378年,朱元璋正式建藩封王,其24個兒子皆封為藩王,分鎮各地。此舉算是歷史的倒退,當時自然有很多人反對,皆被朱元璋屠殺。
但其實朱元璋是明白藩王對於中央的牽制作用的,所以有編訂《皇明祖訓》,令諸皇子恪守。而且多數藩王擁兵最多不超過5萬,是不足以對中央構成威脅的。
除了9個擔負駐守邊疆任務的藩王,因為他們擔負守土之責,所以他們有權調動轄區內的軍隊,供他們統帥的軍隊皆在10萬人以上,是中央比較大的威脅。
但其實真正對皇位構成威脅的只有3個人,皇次子秦王朱樉,皇三子晉王朱棢,以及皇四子燕王朱棣。
對於他們,朱元璋既悉心培養又嚴加防範,尤其是對次子和三子,可謂是恩威並施。
秦王朱樉,他的封地便是史家常説的“擁之即坐天下的八百里秦川,兵力轄區皆為九邊諸王之最。就藩之後,曾多次出兵青藏部落和蒙古,收穫甚多。
朱元璋曾多次暗示他,南京無王氣,意圖遷都長安。這之後朱樉可謂是賣力表現,大興土木,修築宮殿,勞苦民力。
這之後蔽習漸多,其兵士勒索地方,欺辱朝廷官吏,濫徵民田。被人揭發後直接派人打擊報復,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滿。
尤其是朱樉竟在青海、甘肅等地自招番族壯士,不上報朝廷而收作親軍,算是犯了朱元璋的大忌,被收押宗人府,派太子朱標前去探查。
朱標不愧是朱元璋費盡心思培養出來的仁君,巡視陝西回來之後,極力為弟弟開脱,朱樉得以倖免,放回陝西。
也正是因為這樣,朱樉對太子感激不盡,病逝之時對世子有言:吾家受國恩深重,國家有事,汝要好生扶社稷,勿生二心。
三皇子朱棢坐鎮太原,也是兵家必爭之地,但是比之朱樉,他的口碑還要差一些,軍事才能與朱樉和朱棣相去甚遠,卻是劣跡頻頻。
在就藩太原的路上,就鞭打朱元璋用了20多年的老廚師。就任後雖未大興土木,卻同樣橫徵暴斂,當地百姓除了交國家賦税,晉王過生時還需孝敬,且是國家賦税的三倍。
朱元璋派錦衣衞對其進行調查,還查出朱棢結黨擅權,朱元璋自然要治其重罪。恰好此時太子朱標路經太原,雙方一起入京,在朱標的勸説下,朱棢才躲過一劫。
就是在朱元璋施威,太子承恩的手段下,兩人再未起其他心思,後來朱棣起兵,他們的兒子都還出兵勤王。
與兩位哥哥比起來,朱棣則完全不一樣,他在封地一直備受讚譽,既無秦王的驕橫,也無晉王的奢靡,深受百姓愛戴。
而且朱棣還有着卓越的軍事才能,兩次北征均有着巨大的功勞,可謂軍紀嚴明,冠於九邊。按説這樣的人才是朱元璋最該忌憚的,為什麼對他的防備之心,還比不過前兩個兒子呢?
首先從朱元璋“棣兒類我”就可以看出,他是十分欣賞自己這個四兒子的,加之朱棣勤政愛民,也確實給朱元璋留下了好印象。
最關鍵的便是朱棣表現出來的不爭,兩次北征戰功卓越,得到的賞賜卻和他臨陣逃脱的三哥無異,對此晉王還滿腹牢騷,朱棣卻上書言及功不及賞。
這之後太子離世,皇孫朱允炆被立為太孫,朱棣察覺到朱元璋對藍玉不滿,便進言“跋扈將軍,日久將尾大不掉,恐禍及太孫”,使朱元璋殺心四起。
而朱棣不僅憑此舉表明了自己的立場,打消了朱元璋的顧慮,還除掉了日後奪權的主要對手,因為藍玉是太孫的舅爺。
就這樣,朱棣好好地活到了朱元璋去世,並最終起兵成功,開創了永樂盛世。自古以來能成功的,從不是那種表面看起來咋咋呼呼、爭權奪勢之人。
而是那種城府在心,表現得無慾無求的人。朱棣以不爭而爭,成了最後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