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抗清名將史可法的紀念館是怎樣的 史可法簡介

明末抗清名將史可法的紀念館是怎樣的,史可法簡介。史可法紀念館最早的時候建立於清朝的乾隆年間,之後有過幾次大大小小的重修,上世紀六十年代被江蘇省列為文化保護單位,1962年朱德還親自為紀念館寫了館牌來紀念這位愛國將領。

史可法紀念館

清順治二年,兵部尚書史可法在揚州城保衞戰中主動投降,並想換取城中百姓性命。英勇就義,在揚州十日屠城後,他的遺體已經被炮火和殺戮掩蓋,依據他的遺囑,將史可法的衣服帽子安葬在梅花嶺下,現在我們看到的史可法紀念館大多是晚清時期所建造的。透過紀念館,我們可以清楚的感受到,當年戰場瀰漫着的硝煙味,那種戰爭年代特有一切都被完整的保留下來,紀念館外的梅花樹顯得尤為壯美秀麗,待到梅花盛開的時節,紀念館更是瀰漫着史可法不屈的意志和一絲淡淡的悲壯。

史可法紀念館內部環境非常優美,院內終有參天的銀杏樹,一年四季都是花木宜人,紀念室內陳列着的歷史文物,也都被很好的保存下來,史可法的生平、事蹟被很好的傳播出去,受世人尊敬和愛戴。現在這裏也成為揚州市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紀念館周邊的風景宜人,也是不錯的旅遊場所。

現如今的史可法紀念館更是煥然一新,大廳的史可法雕像讓人不得不沉思,這一段難以忘懷的歷史故事,室外多種植物常年開放,一種幽靜淡雅迎面而來的感覺就是不少人慕名而來的一個重要原因。

史可法簡介

史可法是明末抗清名將,憲之是他的字,道鄰是他的號,史可法一生頗具傳奇色彩,歷史上對史可法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史可法知恩圖報,對師父言聽計從,認為史可法在抗擊清軍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史可法劇照

崇禎自縊後要是沒有史可法立朱由崧為皇帝,也許清軍一入關就直接把中原都走,那我們大漢名族的顏面真是要給丟淨了,正因為有史可法,才有後來的李自成,才有反清復明,雖然在之後,李自成的軍隊自身四分五裂,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維護民族最後一點榮譽上,史可法做了表率作用,明朝許多殘餘勢力就是因為史可法的堅持不投降,才喚醒的名族自豪感,和清軍鬥爭到底。

也有對史可法的軍事和政治貢獻持否定態度的,顧城就認為史可法在整個明崇禎年間,並沒有什麼突出的貢獻,反而作為政治家的他在決策新君王上犯了致命性錯誤,在軍事上雖然耗費了大量財力物力卻並沒有什麼作為,在抗擊清軍的時候,史可法手下的軍隊大多都投降,變成清軍的戰鬥力。沒有爭議的歷史人物就不是有血有肉的存在。

史可法非常孝順,鄉里人都知道這個大孝子,崇禎元年的時候,史可法考中了進士,崇禎八年史可法被提升到右參議的位置,並且有了自己的領地,池州、太平作為史可法把守的兩座城池對史可法在軍事上的造詣有一定的幫助作用。崇禎十七年,李自成進攻北京明崇禎帝自縊,朱由崧成為明朝皇帝,並由史可法輔佐,但是受到馬士英的陷害史可法被迫離開。弘光元年,清軍南下,史可法駐守揚州,無奈又被馬士英陷害,手下大臣左良玉也戰死沙場。

清順治二年,清兵圍聚揚州城,曾想要勸降史可法,採取不流血的戰爭,但是史可法固守城池,以少對多。只好採取大炮強行攻破城門,史可法想要自殺,被手下攔住,説只要將軍不死就有希望東山再起,史可法出逃的時候清軍下令屠城,史可法站出來投降希望能保存百姓的安危。史可法死後,被贈予諡號“忠靖”,在現在的江蘇揚州,史可法紀念館被修建起來,作為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也算是對這位明末愛國將領的一份緬懷。

史可法抗清

史可法抗清的歷程可以説是持久而又艱辛,作為明朝的政治家,一心為國家操勞,想要把自己獻給國家的人,國土被侵犯是不能容忍,試想自己嘔心瀝血為國,到頭來被外人搶佔,這麼多年來的付出打了水漂,有哪位政治家受得了這樣的屈辱。

抗清名將史可法

崇禎十七年,吳三桂叛逃明朝,和清軍合夥,崇禎帝朱由檢在避難途中自縊結束了自己作為明朝最窩囊皇帝的一生。抗清大業拉開帷幕,明朝羣龍無首,朝上朝下亂作一鍋粥,史可法首先立朱由崧為明朝皇帝,防止軍心渙散,且不論這一舉措給之後帶來什麼,在當時萬分危急的情況下,的確起到了穩定軍心和民心的作用,老百姓一看到皇帝還沒有放棄我們,我們也應該有所回報。

史可法也率領軍隊對抗清軍,清順治年間,史可法的部隊駐軍在揚州城,揚州以易守難攻著稱,沒想到請軍下定決心一定要奪取揚州,史可法意識到明朝大勢已去,下定決心死守揚州城,這是抗清史上的高潮,也是終章,起初清軍沒有大炮,僅依靠人力,史可法的軍隊佔據了上風,清軍想史可法投降也被回絕,這讓清軍將領大怒,隨着部下投降,清軍炮轟等噩耗傳來,史可法最終投降清軍,但願意以死來換取城中百姓性命。

但是他沒有料到,在自己壯烈犧牲的二日後,清軍下令對揚州屠城,數十萬生靈在瞬間灰飛煙滅,城內更是一片狼藉,城中百姓無一倖免。殘忍的清軍被後世人所詬病,史可法則因為他大義凜然的精神受到了後人的稱頌。


史可法絕命書

也許是已經感受到大明王朝已經是窮途末路,沒有任何前途了,想我一生金戈鐵馬,上陣殺敵,談不上精忠報國,卻也是個愛國志士,如今卻連為國捐軀都做不到了嗎,如今國難當頭,百姓家破人亡,清軍不除難消我心頭之恨。我唯有為國捐軀,方能報效祖國,答謝我的恩師左光斗。這揚州城是走不了了,我也不能求得苟活,就在此地做個了斷,我必將死守揚州城。

史可法絕命書

戰事當頭,清軍仍不忘將損失降到最低,攝政王多爾袞,多次寫信給史可法希望他能投降,估計那時候的多爾袞中文還不是很流利,史可法看不懂也就沒有答應。應該是投降對將領來説是莫大的侮辱,這份恥辱是史可法不能接受的,怎麼辦,事到如今只有死守。

於是乎史可法奮筆疾書,留下了一篇為世人敬仰的絕命詩,詩的內容大體是致自己的妻子,説是清軍包圍了整個揚州城,雖然還沒有被攻克,但是整座揚州的士兵已經人心渙散,我已經管轄不過來了,我史可法早晚要戰死沙場,不知道夫人願不願意同我一同了斷,這樣的存在,是我大明王朝的恥辱,已經沒有活下去的意義了。夫人要是你猶豫的話,就和四太爺、大爺和三哥互相照應,我們的兒子隨他去好了,我寫到這裏,已經淚流滿面,無奈我們如今已是魚肉,隨人宰割。這樣一份絕命書,足以表明史可法為國捐軀的崇高意志,心中有遠大抱負,但不能實施這才是人世間最痛苦的事,史可法選擇死並不是對百姓的不負責,相反這是在逆境中想要扼住命運的喉舌,想要力挽狂瀾的偉大壯舉。

史可法左光斗

明朝有一對有名的師徒二人,愛國將領史可法和一代文官左光斗,史可法年輕進京趕考的時候沒有地方住,是住在廟裏湊合着過的,左光斗作為這一次考試的主考官,就發揮一下高風亮節的風氣,穿着便服就到各個寺廟裏尋訪去了,順便看看能不能發現什麼可塑之才,找找看有沒有憂國憂民的人才。

史可法與左光斗

這不就看到年紀輕輕史可法,卻見這青年長得好生俊俏,這時的小憩必定是先前的奮筆疾書後的養精蓄鋭。不由心中一驚,在看下去,發現少年筆力不凡,不僅字跡工整,內容飽滿,還頗有自己的一番見解,在這寒風中瑟瑟發抖,左光斗不由心生善念,他脱下自己的外套披在青年身上,出來後仍不忘問寒問暖,寺僧告訴他書生的名字是史可法,左光斗牢牢銘記。

審閲卷子的時候,左光斗看到一篇長文,感受到濃濃的親切感,那種似曾相識卻又捉摸不定的感覺是那樣的強烈,那樣的觸動人心,那一份字裏行間裏透露出的氣節,是當今世界難能可貴的,不是舉世罕見的,只有我曾近見過的人能有這樣的文化底藴,當即判斷這一定是史可法的作品。

史可法考中進士後兩人關係更是親密無間,左光斗讓史可法好好學習,將來報效祖國,以身許國,除了經常一起討論學術問題,左光斗對史可法這個初來乍到的小毛孩的照顧也是無微不至。

然而魏忠賢狗賊當道,左光斗參與的打擊宦官的組織事件敗露,左光斗入獄,受到殘酷的刑法折磨,史克法數日不見恩施,料想其中必有蹊蹺,一打聽才知,老師已經鋃鐺入獄,史可法通過各種途徑買通看守的獄卒,只為見恩師一面。史可法喬裝成撿垃圾的前往相見,兩人一見面,便淚不成聲,史可法見老師被折磨成這副樣子,不經想起了當年的裘皮大衣之恩,愈加悲傷,左光斗見是史,哪有不想念的,卻無奈國難當頭,怎是在乎兒女之情的時候,正所謂此情可待成追憶,又豈在朝朝暮暮。左光斗明白史可法的心意,但是……“你身為國家重臣,怎麼讓自己陷於這樣為難的境地,快快離我而去,完成你的宏圖大業。”

史可法不敢多説,恩師的這一份情誼,史絕對銘記在心。之後史可法擔任過很多朝中要職,他時刻不忘恩師的教誨,不敢有絲毫怠慢清軍打到江南後壯烈犧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67 字。

轉載請註明: 明末抗清名將史可法的紀念館是怎樣的 史可法簡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