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上千山漢節回,掃除民蜮不為災。蜀茶總入諸蕃市,胡馬常從萬里來。"
黃庭堅的這首詩,寫的就是北宋年間的茶馬貿易。自從陸羽的《茶經》問世以來,再經過五代十國的發展,中國的茶葉工藝已然十分成熟。
到了北宋失去了傳統的養馬地,則需要從契丹購買良馬。如果直接用現錢交易,對趙宋來説有些得不償失,所以倒不如用南方盛產的茶葉來換取他國盛產的馬匹。
(一)、身陷囹圄,不得已而為之自古寶馬配英雄,在冷兵器時代馬匹是重要的作戰工具和交通運輸工具。唐朝時的養馬地主要在河東地區和關隴一帶,然而到了北宋這些地盤大都不在自己手中。
在趙宋的疆域裏,很難培養出優異的馬匹,所以馬的主要來源還是靠互市。北方的遼國,就是北宋馬匹的重要來源。
1. 從他國採辦,實屬無奈之舉
北宋的領土要遠遠小於遼國,雖然盡佔物產富饒之地,然而都不是很適合養馬。北宋朝廷,也推出過很多的政策,鼓勵全國百姓養馬,然而養育出來的都是些劣馬。官府豢養的馬匹,也不適合行軍打仗。
像陝西和甘肅還有河北,這些傳統的養馬地,都在契丹人的手裏。後來,元昊與北宋決裂又佔據了一些養馬地。
馬匹屬於戰略物資,也是剛需,優良的馬,是建立一支強悍騎兵的先決條件。就像後來的成吉思汗,憑藉着耐力極強的蒙古矮馬,征服了歐亞大陸。
雖然趙家沒有那麼大的野心,不過也總不能全是步兵,而且物資運輸也需要馬。因為北宋的需求量大,人家遼國一下子就掌握了主動權,所以就成了賣方市場。在太祖和太宗年間,往往是花掉很多的真金白銀還有銅錢,換回來的都是人家不願意要的劣馬。
但是這個啞巴虧,只能自己嚥下,畢竟有總比沒有強。可如果一直給人家錢,那也不是長久之計。因為黃金和白銀,那一直以來都是硬通貨。銅產量倒是不算低,可在當時銅也是稀有金屬,開採完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發現銅礦。
更令北宋頭疼的是,遼國人根本就不花銅錢,他們習慣於把銅錢熔鑄成武器。如果有一天和北宋開戰,那等於是趙家給敵人遞了殺自己的刀子。
2. 兩司設立,茶馬貿易走向系統化
"鹽鐵史王明,上書請太宗恩准以布帛,茶葉易他國之馬"。在太宗年間,就有大臣建議用絲綢布匹還有茶葉,來換取遼國的馬匹。
後來到了真宗繼位,就設立了估馬司,專門用來監督茶馬貿易。官府從川蜀之地採買茶葉,然後送到陝西、山西、河北等與遼國和西夏接壤的省份。
北宋皇帝還專門制定了茶馬法,又在熙寧年間設立了茶馬司。朝廷專門在四川和雲南劃定了專門的茶葉生產區,商販們只可以和官府做生意。他們不能私自販賣,甚至一粒茶籽都不能帶出本省。如果一旦被發現,那便是死罪難逃。
其實北宋朝廷的這一做法,有兩層含義:
首先,他們是想通過茶葉來控制西南邊境的少數民族,以防他們叛亂。
其次,也想通過茶葉,來控制與北境的貿易。北宋是想用茶葉,來扭轉自己的劣勢,從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
而茶馬司和買馬司,就是專門負責督辦茶馬貿易的。他們負責從西南邊境置辦好茶葉,再去和契丹人和党項人換馬匹,專事專辦,形成了良好的秩序,也促進了可持續發展。如果不設立專門的機構,那麼茶馬貿易肯定會衍生出許多新的問題。
這兩個機構,按章做事,可以很好的把控茶葉和馬匹的質量,保證了茶馬貿易可以長久的進行。
(二)、以茶治邊,擴充軍馬數量北宋王襄曾寫道:"蕃食肉酥,必得蜀茶而後生"。自從唐末以來,北方的少數民族開始逐步的接觸茶葉。因為茶葉有清油降脂的功效,一經傳入便風靡草原。
他們主要以牛羊肉為食,這些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很難消化。然而茶葉的魅力,就在於它能夠有效的分解油膩,還可以促進消化,同時其中還含有維生素,可以為人體補充充足的養分。
1. 集中管理的"拳頭產品"
最開始北宋想用布帛換取馬匹,可是人家對此根本就不屑一顧。後來北宋東南地區和西南地區茶產量開始逐步增加,於是便想到了用茶葉來換馬匹。而茶馬司和買馬司的設立,標誌着茶馬貿易走向系統化。
所有環節都有官府把控,不用擔心有茶商賤價賣出,破壞市場,也不用擔心遼國方面以次充好,用劣馬來換好茶葉。茶馬司的設立是很有必要的,因為茶馬貿易對於北宋和遼國而言,都是想要長久發展的,丞需專門的國家機構來監督運行。
北邊的氣候環境和土壤,不適宜茶葉生長。而契丹每日吃那麼油膩的食物,必須要通過茶酸來排減。對於他們而言,茶葉是剛需。
北宋自己沒有養馬地,養出來的馬大都不能當作軍馬。而行軍打仗,沒有好馬,就會一直處於劣勢。所以,對趙宋而言,馬匹也是剛需。如此一來,兩個剛需互相重合,這樣的交易就變得公平了許多。不再是原來的賣方市場。
2. 戰馬充盈,全是茶葉功勞
在茶馬司設立以前,北宋的茶馬貿易由買馬司和茶場司兩個機構管理。他們一個負責在邊境賣馬,另一個負責從百姓手裏購買茶葉。它們之間的行動,協同的並不完美。
而且,茶葉又不是稀缺貨物,產量很大,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茶賤馬貴,直到茶馬司的設立,才扭轉了這一境況。同時,宋神宗還明確規定,除了茶葉以外,其他的商品貨物一律不許買馬。如此一來,便沒有什麼再能擾亂市場。
因為北宋生產茶葉,僅僅東南各省就有三百多個縣產茶,四川一省,每年茶產量就達到了三千多萬斤。對於北宋而言,有些"產能過剩"。
用自己過剩的產品,去換需要的戰略物資,這是十分划算的買賣。而遼國對此也很認可,因為他們又產不出茶葉來,但擁有相當數量的馬匹。雙方以物易物,將自己用不完的東西,去換需要的物品,何樂而不為?
(三)、茶葉出口,解決燃眉之急"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冷冰汽時代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碰撞中,前者往往能夠出奇制勝。他們靠的,就是出色的騎射之術。
首先,他們的士兵自幼在馬背上長大,對於馬匹的習慣瞭如指掌;其次,他們的戰馬品種優良,能夠適應不同的環境;再次,他們生活的地方,有着很多天然牧場,根本就不缺少馬,所以很快就能組建一支騎兵部隊。而騎兵相較於步兵而言,優勢十分明顯。
1. 小茶葉,危難之際顯大神通
北宋初立之際,太宗和真宗就兩次與契丹交手。他們想要拿到石敬瑭割讓給遼國的燕雲十六州,因為那裏既是中原的天然屏障,也是極佳的養馬地。熟料,偷雞不成蝕把米,最終兩國簽訂了《檀淵之盟》,這才換得和平。
仁宗年間,党項的元昊又公然反叛,三場大戰下來,北宋不僅接連失利,而且還失去了對河西走廊的控制權。如此一來,北宋就已經徹底的沒有了養馬地。然而,總不能靠着步兵硬鋼人家的騎兵,所以還是要想方設法的淘換軍馬。
如果用布帛這樣的物品交換,那馬的價格太貴,得不償失。若是用真金白銀,那會造成貨幣外流,用銅錢,等於給人家遞刀子。所以,茶葉此時的用處就凸顯了出來。它是可再生產品,而且每年的產量很高,遼國人對此也有一定的需求,如果加以管控,是可以扭轉劣勢的。
2. 有司設立,推進規範化運行
因為北宋盛產茶葉,而遼國人對茶葉的需求要遠高於其它產品。所以,雙方就開始進行茶馬交易。最開始的時候,也是茶賤馬貴,畢竟茶葉的產量是要高於馬匹的。
所以,設立了買馬司和茶場司,然而這兩個機構工作協調的不完美,並未徹底的解決貿易問題。直到茶場司的出現,標誌着茶馬貿易步入正軌。
北宋終於可以用平價,來換回自己所需要的馬。如果沒有茶葉,北宋買馬還不知道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如果沒有馬,北宋就無法守衞疆土,也無法四處征戰,平定叛亂。
而遼國人為了能夠換回上好的茶葉,也不再以次充好或者漫天要價。如此一來,北宋軍隊的騎兵數量得到大規模的擴充。再也不用擔心,因為馬匹價格高昂,而造成騎兵短缺的問題。茶馬貿易,確為明智之舉。
結語:雖然以茶換馬,給北宋的軍隊補充了軍馬的數量。然而,茶葉畢竟不如馬匹重要。如果戰事一起,那人家肯定就不會再出口馬匹,也不會再邀你的茶葉。當時北宋軍隊的處境十分尷尬,只能一直依靠買馬來維持穩定。
參考文獻:
《宋史》
文/南宮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