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壺先春瓶,青花壓手杯”——淺説青花的瓶、罐、碗、杯

玉壺春瓶的名字聽起來就很與眾不同,實際上這個名字的由來是根據一句“玉壺先春”的詩句而得來。

在我國的北宋時期,玉壺春瓶就已經出現了,其造型比較獨特,整個瓶身呈現出左右對稱的兩個“S”形,而瓶子為敞口型的。玉壺春瓶的頸部十分纖細,但是腹部卻十分圓潤,造型十分優美。

元代所生產的玉壺春瓶,主要是沿複了宋朝的製作風格,敞口、細頸以及圓腹的特點都與宋代極其相似。元代末期,玉壺春瓶的造型就有所改變,當時所生產的玉壺春瓶的腹部比較肥大,而且頸部也變得粗大起來,這與此前生產的玉壺春瓶的造型存在很大差異。元代所生產的玉壺春瓶中有一種八方形的,這種類型的玉壺春瓶稜角分明,而且造型挺拔,瓶身上的圖案多是採用了四季花卉或者雙獅戲球等題材。

到了明代之後,玉壺春瓶的造型又有所改變,這個時期所生產的玉壺春瓶的腹部變得更加粗大,頸部雖然比較長,但是也非常粗,瓶子的整體重心開始下移,比過去生產的玉壺春瓶看上去更加穩重了。

清代所生產的玉壺春瓶主要還是效仿了明代的款式,造型與明代的十分相似。但是,也有一部分清代生產的玉壺春瓶沒有相仿明代的款式,而是另闢蹊徑生產出了一種瓶身比較粗壯且大敞口,笨重感十足的款式。這種造型的玉壺春瓶上的紋飾,多是採用了竹石芭蕉為主題。

罐類青花瓷是元代青花瓷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罐類青花瓷的器型分為大小兩種,其中大的器型分為肥和瘦兩種類型,而小的器型多是外銷至東南亞的,造型多為四方形。大器型的罐類青花瓷肥型罐的口徑都非常大,有一些肥型罐的口徑甚至比它的足徑還要大。肥型罐的造型通常為溜肩,從肩以下造型開始變廣,一直擴展到罐的腹部,會達到最大。器身整體看上去比較矮肥,造型比較惑厚。

而瘦型罐的口徑通常都不會大於足徑,罐頸都比較短與肥型罐一樣,都是溜肩的造型,器身形狀比較細長。還有少數的瘦型罐的肩下,會貼有一雙獸耳到了明代時期,青花瓷罐的數量就越來越多了,而且造型也變得更加多樣化,常見的有:敞口罐、瓜稜罐、壯罐、梅瓶罐以及出戟法輪罐等等。這些青花瓷罐,在明朝時期不僅官窯有生產,就連民窯中也有生產。

一般來説,官窯生產的青花瓷罐的器型都比較高達,有一些大器型的青花瓷罐甚至可以高達二尺,到了明朝後期的時候,青花瓷罐已經是司空見慣的尋常器物了,器型也不如此前的高大。明末時期的青花瓷罐高一般都在10釐米~20釐米左右,有的甚至還會更小一些,是人們用來裝茶葉用的,作為嫁娶時互相饋贈茶葉所用的器具。

情朝初期的時候,有一種帶有蓋子的大型青花瓷罐,這種青花瓷罐上的蓋子,和戰場上將軍們頭頂上帶着的頭盔十分相似,因此得名將軍罐。這種青花瓷最早出現在明朝後期,一直到清朝初期開始オ被大量生產。順治時期生產的青花瓷罐的器型比較粗壯,而且有的青花瓷罐上可以見到火紅色的窯紅,還有少部分的罐上還帶有鎖孔,這種青花瓷罐是專門用於盛放僧人們的舍利用的。

康熙年間製作的青花瓷都是直口的,腹部下方向內凹,星現出向內四的弧線。雍正時期的青花瓷罐,蓋頂寶珠的形狀比較扁平,而乾隆時期生產的青花瓷罐的罐口向外撇,胎體也比其他時期的更薄一些。

提到碗和杯,大家就再熟悉不過了,現如今我們生活中每天都要與它們打交道。現代社會中的碗和杯之間差距比較大,而青花瓷中的碗和杯卻十分相似,兩者之間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都是人們按照自己的生活習慣去使用。

明清時期,最常見的就是蓮子碗,這種碗最早出現在明朝初期。明朝的永樂時期和宣德時期所生產的蓮子碗造型比較獨特,碗的圈足造型極小,碗口比較直而碗的腹部卻內斂。整隻碗的造型就好像是蓮蓬一樣,所以人們形象地將這種碗稱為“蓮子碗”。

到了明中期,蓮子碗的造型也開始出現了變化,再也不像以往的那種小巧的造型,而且碗的足徑也變得大了起來,就連胎體也變得比以往更加輕薄了,圈足更加內斂。

我國明朝時期比較流行一種叫作淨水碗的青花瓷碗,這種碗在清代時期也有生產,但是一般都是民宕生產的瓷器。這種碗的用途比較特殊,它是佛教人士專門用於供奉神明使用的器具,淨水碗的器型為侈口,碗的腹部為圓腹。

在碗的下方還配有高足底座,有的碗上還會標有供養人的名字。正德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碗是一種叫作“宮碗”的碗,這種碗在正德時期的時侯普遍被宮廷所用。碗的器型為敞口,而且腹部比較鼓,這種碗雖然別的朝代也有,但是要數正德時期生產的最為出名,所以也被人稱為正德碗。

在明朝早期的時候,生產的碗一般口徑都比較大,成化時期之後,碗的足徑逐漸開始變小,底足開始變得內斂。這種造型的碗,就是明代早中期最具代表性的青花瓷碗。我國明朝時期的手工藝比較發達,尤其是永樂時期,制瓷業發展更加興盛,所以當時制瓷的工匠們也會發揮自己的奇思妙想去製作一些造型新穎的瓷器,青花壓手杯就是永樂時期的產物。青花壓手杯的器型很小巧,杯子的口徑大約有三寸左右,從杯子的口沿一直到杯子的底足,胎骨逐漸變得越來越厚。用手拿起杯子之後,杯子的口沿正好壓在手的虎口位置,所以這種杯子被稱為“壓手杯”。

萬曆年間曾有工匠開始仿製壓手杯的器型,但是製作出來的壓手杯的尺寸卻比之前的要略大一些。一直到了清朝末期的時候,這種壓手杯逐漸演變成了大碗的形狀。清代時期模仿壓手杯製成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樣,有的器型很矮,被人稱為“馬鈴式壓手杯”,到了後來壓手杯的器型逐漸走樣,碗口也變得越來越大,碗底矮而闊,造型與草帽十分相似,所以被人稱為“草帽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72 字。

轉載請註明: “玉壺先春瓶,青花壓手杯”——淺説青花的瓶、罐、碗、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