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開心又一次和您見面,探究歷史,悟出道理。讓我們一起打開歷史的卷軸,我將帶您一起探究這段歷史。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三國最聰明的人之一,人稱“智絕”,“多智如妖”,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後算五百年。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聰明絕頂之人,看人眼光極差,和慧眼識英才的劉備相比,差距太大了,看走眼好多人,如楊儀、魏延、馬謖、姜維等人。
楊儀,字威公,襄陽人,他是諸葛亮的老鄉兼嫡系。劉備死後,後主劉禪年幼,蜀漢大權落到了丞相諸葛亮身上。諸葛亮自然是重用自己的親信楊儀等人。楊儀是諸葛亮軍中的長史,掌握好多軍事機密,為諸葛亮參謀作戰計劃,傳達諸葛亮的軍事行動。
然而,楊儀卻和魏延有着很深的矛盾,常常因為瑣事鬧得不可開交。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楊儀掌握軍事大權,以權謀私,想要置魏延於死地,讓其斷後。魏延不從,後將魏延除掉,除掉了蜀漢當時的第一大將,棟樑之才。
他回到成都後,自恃護送諸葛亮靈柩有功,僅僅被劉禪任命為中護軍職位,屈居蔣琬之下,不服不忿,和費禕發牢騷,“當初寧願投魏”。隨後費禕告密,楊儀被罷官被罷官,最後羞愧而死。
魏延,字文長,是蜀漢除關羽、張飛等五虎上將之外的第一大將,中後期蜀漢軍中的頂樑柱。演義中,他從長沙投奔劉備後,一直是劉備最為倚重的大將之一,為蜀漢的建立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魏延剛剛投奔劉備時,諸葛亮就下令想要將其斬殺。演義中原因如下:
孔明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斬之以絕禍根。”
諸葛亮根據面相,太武斷了,他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就想殺了。雖然魏延在劉備的保護下,沒有被殺,卻也沒受到諸葛亮的信任。尤其是在諸葛亮病逝時,他寧肯將大軍交給沒有多少作戰經驗的長史楊儀,也不交給身經百戰的魏延。
如果當時司馬懿得知蜀漢丞相諸葛亮病逝後,全面反攻,蜀漢大軍岌岌可危。魏延本來是大忠臣,用“重門之策”守衞漢中數十年固若金湯,卻被諸葛亮誣陷為有反骨,最後還假借楊儀和馬岱之手,將其除去。
馬謖,字幼常,是諸葛亮行軍打仗的參軍。諸葛亮的好多軍事計劃,都有他的影子在內,如七擒孟獲的“攻城為下攻心為上”之策。馬謖相當於是諸葛亮的弟子,常常聆聽諸葛亮的教導,然而,此人“名不副實”,常常誇誇其談。早在白帝城託孤之時,劉備就告訴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
可是,諸葛亮早把這句話忘得九霄雲外了。在第一次出祁山時,諸葛亮大膽啓用自告奮勇的馬謖守衞街亭。結果馬謖違反軍事常識,將街亭丟給張郃,自己逃跑了回來。馬謖守衞街亭之時,還立了軍令狀,此時被諸葛亮追究丟失街亭的責任,身首異處。
姜維,字伯約,本來是曹魏天水郡部將,後轉投諸葛亮門下。姜維是諸葛亮的關門弟子,一直聆聽諸葛亮的教導,在諸葛亮臨終時,繼承了諸葛亮的兵法和“連弩”製造之法。
吾遍觀諸將,無人可授,獨汝可傳我書。切勿輕忽!”維哭拜而受。孔明又曰:“吾有‘連弩’之法,不曾用得。其法矢長八寸,一弩可發十矢,皆畫成圖本。汝可依法造用。”維亦拜受。
然而,姜維在接受諸葛亮的衣缽後,逐漸掌握了蜀漢的軍事大權,盲目多次伐魏,勞而無功,耗盡了蜀漢有限的國力。尤其是在執行修生養息之策的費禕遇刺後,姜維連年伐魏,發動軍事戰爭。
總結:諸葛亮一生看走眼楊儀、魏延、馬謖、姜維這四人。本來是鼠肚雞腸的小人楊儀,諸葛亮臨終前將大權交給了他;本來是鐵骨錚錚的大將魏延,諸葛亮卻誣陷他有反骨;本來是“紙上談兵”的馬謖,諸葛亮卻讓其把守軍事要塞街亭;本來應修生養息的國策,諸葛亮卻將衣缽傳給窮兵黷武的姜維。諸葛亮一生看錯四人,致使蜀漢國力大減,乃至最後被曹魏所滅。
在歷史的長河中發現我們所想知道的真相,關注我,將為您展現歷史真實的一面,一起探究古人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