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帝割讓了大片土地給緬甸? 來看明、緬兩國近兩百年的恩怨

萬曆帝割讓了大片土地給緬甸? 來看明、緬兩國近兩百年的恩怨

話説,南明永曆帝丟失了最後一個據點雲南,慌不擇路,逃入了緬甸避禍。

哪知,這次入緬,竟是龍游淺水遭蝦戲。

黔國公沐天波作為永曆帝的扈駕隨員,在朝見緬王時,被除去明朝服飾,與小邦土著一起,赤腳着緬裝,以臣禮接見。

想那沐氏家族鎮守雲南兩百多年,對緬人而言,沐家人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卻受此奇恥大辱。

其後,更發生了“咒水之難”。緬軍襲擊永曆等駐地,公開殘殺明朝官員,馬吉翔、沐天波等絕大多數隨行人員盡被殺害。永曆雖然倖免,但經此劫難,已成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孤家寡人了。

而當吳三桂大軍入緬,緬王擔心永曆自盡難以交差,便哄騙説是晉王李定國來迎,把永曆全須全尾地交給了吳三桂。

永曆父子最終被吳三桂用弓統勒死於昆明城外的篦子坡,時年38歲。

南明歷史就此終結。

萬曆帝割讓了大片土地給緬甸? 來看明、緬兩國近兩百年的恩怨

永曆帝慘死於滿清走狗吳三桂之手也就算了,但有明一代,大部分時間都對明廷畢恭畢敬的緬甸小國,卻在永曆君臣倉皇來逃之際,仗勢欺人,化身成平陽欺虎之犬,讓人可恨又可氣。

下面,説一説明朝與緬甸近兩百年的恩恩怨怨。

早在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大將沐英擊敗盤踞在雲南、忠於元朝的梁王勢力後,完整繼承了元朝梁王所治疆域,“凡百夷聚居區,都設土司”。其中,以“三宣六慰司”最為著名。

三宣指南甸宣撫司、幹崖宣撫司、隴川宣撫司。

六慰指車裏軍民宣慰使司、緬甸軍民宣慰使司、木邦軍民宣慰使司、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孟養軍民宣慰使司、老撾軍民宣慰使司。

萬曆帝割讓了大片土地給緬甸? 來看明、緬兩國近兩百年的恩怨

車裏宣慰司的轄境相當於今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緬甸宣慰司即緬甸阿瓦王朝(Ava Kingdom),該王朝曾臣屬於明王朝,其地在木邦以西,孟養以南,今緬甸曼德勒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區;木邦宣慰司的轄境相當於今緬甸撣邦東北部地區,治所在今緬甸興威;

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的轄境為今緬甸撣邦東部和泰國清邁地區;孟養宣慰司轄境相當今緬甸八莫,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脈以東地區,治所在今緬甸孟養;老撾宣慰司轄地在今老撾境內。

也就是説,三宣六慰的範圍除了國內部分外,大致還包括今緬甸那加山脈、親敦江和伊洛瓦底江以東地,泰國和老撾的北部。

永樂三年(1405年),大土司國八百大甸發動叛亂,明成祖朱棣龍顏大怒,發雲南官軍征討,大破八百大寨而回。

麓川宣慰轄境南至勐潤(今泰國),西達今印度阿薩姆邦,東至勐老(今老撾),正統初年,麓川宣慰使思倫發的次子思任發動叛亂,到處攻略三宣六慰所轄廣大區域,盡情欺負當時正衰弱的緬甸。

正統六年(1441),兵部尚書王驥負責總督雲南的軍事事務,定西伯蔣貴為平蠻將軍,都督李安、劉聚為副將軍,集合各道軍隊共十五萬人討伐思任發。

天兵降臨,思任發抵擋不過,其本人於正統七年(1442)攜家眷逃入孟廣。

朝廷下詔命給木邦、緬甸宣慰,承諾誰捉住思任發獻俘朝廷,即交麓川之地與之管轄。

緬甸人捉住了喪家犬思任發,向朝廷索要了麓川的管轄權。

哪料思任發雖已被擒,其子思機發不但竊據了孟養,還趁明朝官軍班師重新佔據了麓川。緬甸人得不到麓川,只得頻頻向北京求援。

萬曆帝割讓了大片土地給緬甸? 來看明、緬兩國近兩百年的恩怨

次年,兵部尚書王驥仍總督軍務,都督同知宮聚佩戴平蠻將軍印,率領南京、雲南、湖廣、四川、貴州的官軍和土軍共十三萬大軍討伐思機發。

明英宗指示王驥,思機發若遠遁,則掃平賊虜巢穴;若其逃入緬甸,則踏平緬甸。

明軍猶如天兵神降,一路摧拔思機發綿延達一百多里的營寨,渡過金沙江。

由於數千載以來,即使強悍如漢唐兩朝,中原漢地軍隊從未有越過金沙江的,而當明軍十萬雄師浩蕩而來,當地大小部落無不膽落,驚呼道:自古漢人無渡金沙江者,今王師至此,真天威也!

許思機發之子思祿率眾歸附臣服。

王驥接受了他的投降,恢復了他宣慰使的身份,讓他居孟養,按時納貢。

大軍撤離之日,王驥在金沙江邊立下石碑為戒,警告思祿部眾:“石爛江枯,爾乃得渡。”

思祿魂不附體,戰戰兢兢領命答應。

跟隨在大明雄師後面挑水運糧、俯首聽命的緬甸人得沐天恩,也伏地叩拜,連呼萬歲。

中南半島在寧靜了一百年後,緬甸的東籲王朝漸漸強盛起來。

東籲王朝雄主莽應龍於嘉靖朝後期橫掃中南半島,向北窺探明王朝附屬的各個土司轄地,發動了四次北伐,吞併了緬北的明朝附屬土司地區。

莽應龍死後,其子莽應裏繼承王位,東籲王朝國勢更加強盛,幾乎橫跨大半個中南半島,軍勢浩大,繼續使用武力向北擴張,不斷從明朝攫取的領土。

這時,明朝的皇帝換成了明神宗萬曆帝。

萬曆帝是歷史上有名的“怠政”皇帝,但卻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鐵血皇帝。

其在位期間,東征朝鮮,打得日本號稱“百年戰國精鋭”滿地找牙;北鎮遼東,震懾蒙古諸部落只能望長城興嘆;往西經營青海河湟至哈密一線,橫掃海西蒙古。

赫赫有名的三大徵:平寧夏蒙古叛亂、壬辰朝鮮戰爭、平播州土司楊應龍叛亂,更是震響史冊。

這個小小莽應裏要在明朝境內搞事,萬曆帝能答應嗎?

萬曆十一年(1583),萬曆帝命劉綎和鄧子龍率領官軍對莽應裏進行迎頭痛擊。

劉、鄧二人不負聖望,在姚關以南的攀枝花大破緬軍,是為“攀枝花大捷”。緊接着乘勝追擊,收復了灣甸、耿馬,擒獲了緬相嶽鳳、招降了孟密土司思忠、迫降了鎮守阿瓦城的緬將猛勺。

猛勺是莽應龍的弟弟,即莽應裏的叔父。

如此一來,鎮守隴川、蠻莫、孟養和孟璉等地的緬將,全部潰退。

萬曆帝割讓了大片土地給緬甸? 來看明、緬兩國近兩百年的恩怨

劉、鄧二人班師後,莽應裏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五月再次入侵,攻佔孟密,包圍五章。

明朝把總高國春率五百人救援五章,一舉攻破緬軍數萬,接連摧毀緬軍六座營壘!

明朝副使李材則和緬軍大戰於遮浪,大破莽應裏的象陣,生擒五千餘人。

莽應裏前後折損軍隊有十萬之眾,最終不得不接受戰敗事實。

緬甸東籲王朝由此丟失了莽應龍時代獲得的緬北大片領土。

明軍雖獲全勝,並沒就此罷手,積極經略中南半島局勢,進行大國操縱,分化,挑撥東籲王朝內亂和分裂。

萬曆十三年(1585年),東籲王朝隨着阿瑜陀耶王朝和車裏的分離,迅速步入衰落期。

網傳萬曆帝不堪緬人所擾,割地求和,實際上,緬軍在萬曆十五年(1588年)、萬曆十八年(1591年)、萬曆十九年(1592年)連遭明軍和諸土司軍隊以及中國另一藩屬國泰國軍隊所擊敗,東籲王朝勢力一落千里,一度只剩下阿瓦城周邊的殘山剩水,低聲下氣,奉天朝為宗主,夾着尾巴求生存。

萬曆帝割讓了大片土地給緬甸? 來看明、緬兩國近兩百年的恩怨

可惜的是,滿清入關,永曆帝一行失魂落魄入緬避難,最終成為緬王的手中玩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02 字。

轉載請註明: 萬曆帝割讓了大片土地給緬甸? 來看明、緬兩國近兩百年的恩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