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齒寒: 劉禪投降後, 孫皓為什麼還能再撐16年

在東漢末年,三國鼎立的局勢中。曹魏因為佔據北方中原,且實力雄厚,自成一家。而東吳跟蜀漢,實力較弱,依靠着各地的地形優勢,互相結盟,抵抗曹魏。他們之間的關係,屬於唇亡齒寒的聯盟,誰也離不開誰。所以,即便東吳曾大敗劉備,諸葛亮還是必須選擇與東吳結盟。無關情誼,只因生存。在劉禪投降後的第二年,孫皓登基成為東吳國君。比較奇怪的地方在於,在蜀漢滅亡後,孫皓居然還能撐過16年,這又是為什麼呢?

唇亡齒寒: 劉禪投降後, 孫皓為什麼還能再撐16年

我們分別從東吳和晉國兩方面分析。(當時曹魏已經禪讓給司馬炎)

東吳在孫皓剛開始登基的那段時期,大家都以為找到了一個不錯的皇帝。孫皓當時表現推行了不少非常不錯的法令,被公認為是”賢明的君主“。但好景不長,這個聰明卻又殘暴的皇帝,開始做出一些令老百姓怨聲載道,世家大族日漸不滿的事情來。建設宮殿、勞役百姓,頻發戰爭。如果按照這種情況,即便司馬炎不打東吳,東吳也未必能支撐下去。

唇亡齒寒: 劉禪投降後, 孫皓為什麼還能再撐16年

?不過,孫氏畢竟在東吳的根基還算深厚。東吳原本就是一個世家大族影響力極大的國家。當年從孫堅時代交好的世家大族,就如同紮下的根,現在開始發揮作用。一些與孫氏交情深厚的世家大族,依然選擇支持孫皓。

尤其是陸家。從陸遜開始,就為孫氏效力。在孫皓時代,陸遜的兒子陸抗、侄子陸凱,開始扛起東吳的重擔。

這兩人都是非常優秀的人才。陸抗更是被認為是可以與父親陸遜比肩的名將。他雖然無力勸阻孫皓的所作所為,但他依然盡職盡責的恪守邊疆,抵禦晉國的入侵。而他與晉國名將羊祜的交情,更被視為一時的美談。而正是因為有這些頂樑柱在,東吳才得以有喘息的機會。而在陸抗去世後不久,晉國的大軍,便沿着長江而下,吞併東吳。

唇亡齒寒: 劉禪投降後, 孫皓為什麼還能再撐16年

至於晉國方面。他們之所以遲遲沒有動手。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內部矛盾的原因。司馬家雖然成功逼迫魏國皇帝

曹奐禪讓,但畢竟是改朝換代這樣的大事,重整內部,進行新一輪的洗牌,自然需要耗費時間、精力。

即便內部穩定,想要吞併東吳,依然需要準備充足。東吳雖然衰弱,但實力依然不弱。尤其是東吳水軍,仍舊不容小覷。晉國一面訓練水軍,一面對東吳發動宣傳攻勢。對東吳軍隊十分厚待,為他們發酒肉,幫他們度過沒有領到兵餉後的窘境。晉國的這種做法,無疑是在自己頭上插上”友軍“的記號。

唇亡齒寒: 劉禪投降後, 孫皓為什麼還能再撐16年

原本晉國還應該更快,只是因為邊境上鮮卑入侵的干擾,遭到國內重臣的反對,才稍加延遲。不過,等到戰爭真正爆發時,僅僅4個月,孫皓便選擇投降,東吳亡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70 字。

轉載請註明: 唇亡齒寒: 劉禪投降後, 孫皓為什麼還能再撐16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