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丨扇子裏的鄉愁

“扇子扇涼風,日日在手中,有人問我借,要過八月中。”這是小時候,奶奶教會我的第一首兒歌。

小時候,待到麥子割完、“秧門”關了,江南的雨季就隨之而來,媽媽和鄰家嫂嫂們開始編織消暑物件——麥稈扇。那時,一般農家都是人手一把。

麥稈扇狀如圓盤,直徑30釐米左右,扇柄是上部剖成兩片的篾片,扇面就夾於其中。扇面最中央用圓形繡花扇心裝飾,融編織與刺繡於一體;也有的用彩色麥稈做扇心;也有簡約型的,什麼都不用。扇子外圈有的用“狗牙子”鑲嵌,也有的用彩色布條包邊。總之,一把麥稈扇就是一件藝術品,展示出編織人的嫺熟技藝。

一把麥稈扇製作完成,需要5道工序。首先是選用大麥稈,小麥稈太硬易開裂,不宜編織。那時每户人家都種植大麥,因為大麥是餵豬的上好飼料,麥芽是冬季製作麥芽糖不可缺少的原材料。20世紀80年代初,我的家鄉南溪辦了“東笑啤酒廠”,釀啤酒需要大麥芽發酵,所以當地家家户户都種大麥,這樣一來,做扇子的原材料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在曬乾的麥稈中,小孩子負責剪下無裂縫、無蟲害、無疤痕的那一段,按照長短分類,每100來根紮成一小捆。媽媽從集市上買來紅、綠染料粉,把麥稈染成彩色,用於做扇心和包邊的“狗牙子”。選好的麥稈還要浸泡漂白。漂白的辦法是把麥稈放在鍋內加水煮沸,也可以是直接在石灰水裏浸泡一週,再用清水洗淨。漂白後的麥稈不可日曬,只能陰乾。

一切準備就緒,媽媽就開始編織。起頭用5至7根麥杆編成小方塊形,編織時需放上一根細細的棕櫚葉莖,放進此莖後,盤制的扇面比較硬朗。接下來編織成扁帶狀的“辮子”,寬度約3釐米,有幾米長後就盤成直徑約30釐米的扇面,計有大小圈15個左右,用白色的縫衣線縫成圈圈相連的圓形,再在中間縫上早已繡好的扇心,最後裝上扇柄。扇柄正面長15釐米左右,反面長20釐米左右,寬3釐米左右。正面緊貼扇心下沿,反面長度剛好到扇心的上沿。扇柄漆上黑色,精緻一點的,還會在扇柄底端鑽出一個洞眼,串上幾顆珠子,或用紅綠絲線結個小穗作扇墜。安裝好扇柄,一把麥稈扇就大功告成了。

夏天的晚上,大家吃好晚飯,都會不約而同地搖着麥稈扇集中在曬場乘涼。媽媽們抱着孩子,一邊輕輕地哼着歌謠,一邊搖動麥稈扇驅趕蚊子,柔柔的風和着麥稈的清香,輕輕地拂過孩童的臉頰,伴他們進入夢鄉。此時的麥稈扇搖動的是滿滿的母愛,温情四溢……

整個夏天,大人們把麥稈扇別在後腰上,走到哪帶到哪,勞作間隙搖着它生風取涼,生活的質樸氣息從麥稈扇裏幽幽地透了出來。

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學校發了一把麥稈扇。蔣老師喜書法善作畫,他包攬了麥稈扇的美化任務:“清風徐來”是朱老師的扇子,“春風得意”是老王老師的扇子,畫着梅花的是梅老師的,畫着水仙花的是小仙老師的,畫月季花的是月仙老師的……全校15位老師,只要看看扇面就知道誰是扇子的主人。一把不起眼的麥稈扇,稍加點綴就有了靈魂,透出濃濃的文化氣息。

隨着電風扇、空調相繼問世,麥稈扇慢慢退出了生活的舞台,卻在我心裏留下了最柔軟、最温情的鄉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16 字。

轉載請註明: 晨讀丨扇子裏的鄉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