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終於等到您,還好我沒放棄!您終於來了!這裏有您最想知道的!這裏有您最想不到的!這裏有您在別的地方看不到的!總之,您來對地方了~那麼下面就讓我帶您一起看看下面的文章!
公元263年,司馬昭的伐蜀大軍在鍾會、鄧艾等人的指揮下分兵合進攻破了成都,此時成都的大漢皇宮內在益州派領袖譙周的主導下,蜀漢皇帝劉禪於無奈之下向鄧艾投降,至此蜀漢滅亡。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蜀漢的滅亡是必然現象:其內部有黃皓干政,導致蜀漢的朝政日益紊亂;在國力上由於大將軍姜維的連年北伐,國內民生凋敝,百姓承受了很大的負擔;在政治上由於益州派勢力的抬頭,東州派、荊州派人士力量的削弱,以至於國內出現了投降的聲音。
在我看來,蜀漢能以一州之力硬抗曹魏數十年除地利方面的優勢,靠的是一羣堅定“大漢”信仰的“浪漫主義者”,而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人。難道諸葛亮不知道“三國鼎立”已成定局?非也,在當時的情況之下如果真看不出來彼此之間的差距諸葛亮絕對不會傳唱千古。
不過縱使如此,他還是堅定了執行“北伐”方針,一個是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一個是以守為攻,為蜀漢爭取一線生機。縱使他知道蜀漢滅亡是早晚的事,他還是“和天爭取一線生機”,最終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經典絕唱,這是屬於諸葛亮的“浪漫”。
同樣的,在蜀漢滅亡的生死關頭,有譙周這樣認命的“現實主義者”;也有着一羣和天搏鬥的“浪漫主義者”,為了心中的信仰“大漢”他們戰鬥至了最後一刻,也譜寫了蜀漢滅亡的“悲歌”,今天我們嘗試着盤點一下國家生死存亡之際蜀漢那些“與天搏鬥”的“浪漫主義者”,感受一下他們的家國情懷:
蜀漢的歷史上關羽是以忠義而聞名,可是有一對父子的忠義之心絕對不亞於關羽,那就是傅肜傅僉父子:前者在夷陵之戰中力戰吳軍力竭而亡,併發出了“漢臣豈能投降吳狗”的咆哮;後者在蜀漢生死存亡之際盡忠職守,在關城以破,手下將士全軍覆沒的情況之下發出了如同其父微弱卻又震撼人心的話語:“我生為蜀臣,死亦當為蜀鬼”。説完這句話繼續騎馬衝殺,最終在筋疲力盡之下,拔劍自刎,傅僉的行為不但令後人緬懷甚至在當時也得到了對手的尊重。
《蜀記》載晉武帝詔曰:蜀將軍傅僉,前在關城,身拒官軍,致死不顧。 僉父肜,復為劉備戰亡。天下之善一也,豈由彼此以為異?
公元263年,魏晉三路伐蜀,而作為漢中乃至蜀漢門户的陽安關則首當其衝的成為魏晉的主要攻擊對象。此前漢中的戰略方針一貫執行的是魏延和王平的“拒敵門外”,這種防守方針可以牢牢的將敵人攔在國門外可卻不利於追擊,故而此前不久姜維改變了這種防禦方針,改為“斂兵聚谷”。
這種防禦方針雖然都是一面倒的數落姜維,可歷史不能這麼不客觀,綜合來説有利有弊。然而對當時的陽安關來説形勢極為不利:
首先本該是大後方的陽安關則成為了抗擊魏晉的第一道防線,一旦失守那麼整個漢中乃至益州都將門户大開;
其次兵力差距過大,且樂、漢二城同樣處於魏晉攻擊之中導致援軍無法到達,而姜維的援軍也一時半會無法到達;
其三內部將帥不和,蔣舒和傅僉在關城防禦上起了爭執,傅僉主張守,蔣舒則主張出城攻擊。
其實姜維的“斂兵聚谷”在當時還是有可行性的,他錯就錯在用錯了一個人:蔣舒,而這就導致了傅僉的戰死、蜀漢的滅亡,可正是在這生死關頭更綻放出傅僉的光芒:作為戰士,他奮戰至最後一刻,在手下將士盡數戰死的情況之下依然奮勇殺敵;作為將軍,他盡忠職守,他無力指揮蔣舒,可是在防守空虛的情況下依然盡忠職守;作為臣子,他的光芒更是耀眼,就憑自刎前的那一句吶喊就足以贏得對手和後人的尊重。
傅僉是悲壯的,可是卻也是“浪漫”的,在生命最後一刻,他還是沒有忘記自己身為“漢臣”的臣節,正是因為其身上對“漢”的忠誠,對“漢”的信仰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寧為傅僉死。莫為蔣舒生”是羅貫中對兩人的評價,卻也是兩人人格的彰顯。
如果説曹髦有其祖曹操的風采的話,那麼劉諶身上具有漢昭烈帝劉備那種傲骨,如同蔣舒和傅僉的對比,劉禪和譙周等人也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
這是伐蜀之戰即將進入終點的時候,此時鄧艾的軍隊已經迫近成都,蜀漢以譙周為主的諸大臣此時都在苦口婆心的做劉禪的工作,投降鄧艾。在滿朝皆投降的情況之下,劉禪也無可奈何的放棄了祖宗的基業,在此時則發出了一個鏗鏘有力的聲音“自古以來豈有投降的天子,倘若投降,死後有何面目去見先帝啊。”而發出這有力聲音的人則是劉禪五子:北地王劉諶。
當時的成都內有數萬精兵,糧草供給也可持續數月,南中霍戈的勤王大軍正率軍北上,姜維也正率領人馬星夜馳援,此時的成都雖然危急,但並未到了不可挽救之時,然而劉禪還是選擇投降,擊敗他們的不是鄧艾而是他們自己。看着社稷侵覆無法逆轉,他悲痛自殺,其家人亦隨他而去。
坦白的説,劉諶對自己的家人的確是有點“殘忍”了,可是作為劉氏子孫他無愧於漢室先祖:作為大漢子孫他做到了他父親都沒有做到的“與社稷共存亡”,國家生死存亡關頭他並沒有亦步亦趨,以自己的方式回報這片國土;作為臣子到了最後關頭,他還是在規諫他的君王就算是會觸怒他的父王。如同傅僉一般,對國家社稷的忠誠也是屬於他們的浪漫。
同樣的還有姜維,後三國時代中人們印象之中的第一名將是鄧艾,就算是蜀漢名將姜維在他手中也佔不了便宜,然而我們要明白一點,鄧艾的身後是魏國龐大的國力在支撐,而姜維面對的則是一個支離破碎的蜀漢,內部更是有大量蜀漢君臣反對他北伐。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局面之下,姜維在費禕等人死後一個人扛起了後三國時代的蜀漢社稷,以自己的方式力抗陳泰、郭淮、鄧艾、鍾會等曹魏名將,可以説姜維能夠做到這種局面已經殊為不易了。
當司馬昭發起伐蜀之戰時,姜維以自己的數萬部隊將鍾會所部牢牢釘死在了劍閣,使其無法寸進一步,若非出了一個鄧艾,司馬昭的滅蜀計劃終將會泡湯,當得知蜀漢滅亡的那一刻,他還是以自己的方式守護着蜀漢,就算這片國土不是他曾經的“祖國”,最終他成功了,他的計謀讓鍾會、鄧艾陷入自相殘殺的局面;可是他也失敗了,他終究還是沒能光復漢室。
姜維是我在後三國時代極為欣賞的一個人,無論是北伐還是國破家亡前夕他盡顯“男兒本色”的那種浪漫:作為諸葛亮意志的傳承人,他沒有辜負諸葛亮的期望,數次北伐。當然我們也不可否認的是,姜維北伐的確耗空了蜀國國力,不過蜀國的滅亡卻絕非姜維一人之罪;作為大漢最後的名將,在生命的盡頭他還是以自己的方式在守護着蜀漢,蜀漢滅亡之後還是以自己的方式和天搏鬥復興蜀漢;作為蜀漢大臣,他也無愧於江山社稷,自始至終他的北伐從未摻雜任何私心,單純的是從國家的角度去考慮。
雖然姜維如今飽受非議,但是姜維從未負過蜀漢,可以説為了蜀漢姜維盡力了,大漢名將“由韓信始,由姜維終。”
蜀漢滅亡之際,正是有這樣一羣與天搏鬥的“浪漫主義者”才讓後三國時代也是異常的精彩,雖然蜀漢不乏有譙周這樣子的人,可是在國家危亡的最後關頭也有姜維、傅僉、劉諶等人以自己的方式守衞蜀漢,在他們身上可謂也盡顯浪漫,和譙周等人比起來,他們是名副其實的“浪漫主義者”。
感謝各位帥哥美女們,幸讀小編的文章,如果您喜歡,可以用您發財的小手,順便點個贊,為小編關注地揚一次鞭!也希望大家不吝賜教,對您不喜歡的文章,您大可大方的吐槽,討論。嘻嘻~~~小編會全盤虛心的接受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