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古墓為何會在非洲?挖掘後專家長嘆:600年前中國真是強大
20世紀50年代,剛從戰火中恢復過來的中國,主動的承擔起了自己的大國義務,對非洲那些相對落後的國家伸出援助之手。事實上,中國人早在600多年前,便已經到了非洲幫助當地的經濟發展。
非洲地區有個帕泰島,是非洲肯尼亞拉穆羣島中最大的一個島嶼。島上的莊稼很少,島民基本靠捕魚為生。幾十年前,帕泰島還有一些人養蠶織絲,後來因為手藝失傳徹底消失了。島上的居民一直自稱是中國人的後裔。按照他們的説法,帕泰島的祖先是明朝鄭和的船員,路過這裏時碰上了大風浪,被海水衝擊到了島上。
這些船員無法跟鄭和船隊的主艦取得聯繫,只好登上帕泰島,並和當地土著相互通婚共同生活。明朝的時候文化技術都比較先進,船員們用中原的文化,逐漸推動了當地的發展。因此才會被帕泰島尊為祖先。鄭和船員的傳説,在帕泰島流傳了很多年,一直也沒有得到證實。直到前些年,帕泰島地區發現了一座古墓。
這座古墓結構跟明朝的墓制非常相似,而且墓碑朝着東北方,正好對着中國的方向。考古專家在帕泰島挖掘古墓的時候,從裏面挖出了很多的明朝的瓷器,還有一些明朝永樂時期的通寶錢幣。專家情不自禁的感慨説,600年前的中國真是強大。
在中國的古籍中,對鄭和下西洋的事,也有相對詳細的記錄。鄭和遠航了七次,第一齣海是1405年,最後一次出海是1433年。一路上鄭和在亞洲和非洲地區,拜訪了30多個國家,其中最遠的地方是非洲的東海岸,確實將帕泰島地區覆蓋在內。
20世紀以來,帕泰島在附近打漁的時候,經常能夠撈出一些相對完整的瓷器和陶罐。專家稱,這附近肯定有一艘大型的沉船。帕泰島人大都聽過鄭和船隊的傳説,他們對中國有着非常特殊的情節,有的人甚至還把自己撿到的中國瓷器碎片,供在家裏當寶貝。帕泰島因為經濟方式相對落後,跟非洲大部分國家的一樣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