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將軍真帶頭衝鋒 事實證明古人並不是傻子

今天趣歷史小編給大家帶來古代打仗,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古代打仗將軍真帶頭衝鋒 事實證明古人並不是傻子

愛看古裝劇的朋友應該都見到過這一幕:兩軍交戰時,將軍往往衝在最前,將軍一聲哄,整個隊伍士氣大增,緊跟着將軍與敵方交戰。甚至還出現,兩軍交戰時,只有帶頭幾個大將在兩軍之間單挑的場景。那麼在古代兩軍交戰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先來説説將軍在一支隊伍中的地位,將軍通常是一支隊伍的頭腦,負責排兵佈陣、指揮作戰。只要雙方實力相差不大,決定戰爭勝敗的關鍵還是在戰術上,而這個戰術自然是由將軍所制定。當然歷史上也有不少雙方實力懸殊,最終以少勝多的對戰,戰術在這其中的作用更為重要。

我們熟知的韓信大將軍,一生南征北戰,打過無數勝仗,很少聽説過他親自殺敵多少這麼一説。因為他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瞭解地形,預測天氣,制定謀略上了。最後根據自己的作戰經驗,還寫出了《韓信兵法》三篇。

古代打仗將軍真帶頭衝鋒 事實證明古人並不是傻子

韓信

兩軍交戰時,真正扛着旗幟,吹着號角,衝鋒在前的往往是軍隊中的小頭目,類似百夫長這樣的職位。他們主要負責傳達將軍號令,帶領軍隊,鼓舞士氣。而並不是影視劇上演的那樣,將軍直接衝鋒在前。即使將軍的武藝再高超,被敵軍包圍後也很難存活。

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士兵上戰場殺敵的本領,能夠短時間培養起來,門檻對比將軍來説要低很多。沒有生來就能夠指揮作戰的將軍,他們往往需要熟讀兵書,再用實踐來一點一滴積攢經驗。每一個大將基本都是從小職位不斷晉升,即使是名將子孫,也一樣。

因此一個將軍的培養成本高到難以想象,這麼重要的人才,怎麼可能在兩軍交戰時,衝鋒在最前呢?

俗話説擒賊先擒王,兩軍交戰中,這個“王”自然指的是將軍了。如果隊伍中沒有了領頭將軍,隊伍中的士兵可能就像是無頭蒼蠅,連主將都沒了,還談何士氣可言。

古代打仗將軍真帶頭衝鋒 事實證明古人並不是傻子

真正的對戰中,將軍往往被保護得最好。身邊起碼有幾十人圍着將軍轉,保護將軍的同時也負責轉達將軍號令。將軍甚至可能根本不在軍隊中,可能會在高處隱秘的地方來觀察作戰情況,以便於及時改變策略。畢竟對戰中有太多的未知因素,比如敵方或者我方的突然增援,或者敵方的埋伏等。

當然,並不是説歷史上的將軍都是這樣。在秦漢時期,兩軍開戰前,還真流行一種大小將領上陣殺幾輪的習慣,被稱為叫陣單挑。這往往是雙方試探性的戰鬥,也是交戰前的前戲,贏的一方自然士氣大漲。但在秦漢之後基本不會有這樣的場景。

當然也有不少喜歡帶頭打仗的人物,比如呂布、關羽和李世民等,這和他們的個人喜好有很大關係。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大概意思為,關羽很遠就看到了顏良的旗幟與車蓋,於是騎馬飛馳入敵人的千軍萬馬之中刺殺了顏良,割下顏良首級後又回到自己的營中,袁紹那麼多的將領都沒能攔下關羽,白馬之圍就這麼被解決了。

古代打仗將軍真帶頭衝鋒 事實證明古人並不是傻子

關羽

因此,大將帶頭衝鋒,極大增加了士氣,戰士們士氣高漲,贏得對戰勝利就多一分籌碼。那麼大將到底應該坐鎮軍營運籌帷幄,還是帶頭衝鋒殺敵給戰士樹立榜樣?

筆者認為,這兩者都有各自的道理,和大將的性格有很大關係。就比如上面的關羽斬顏良,兩者作為兩隻軍隊的大將,關羽軍隊的人數明顯不如顏良,不能硬碰硬。於是他便直接衝入敵中,斬殺顏良,破壞了對面的指揮中樞,贏得勝利。

但多數情況,大將的確是在中軍位置,被保護起來,指揮作戰。因此影視劇中,只是為了加強表現效果,大家看看就可以了,不要信以為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56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代打仗將軍真帶頭衝鋒 事實證明古人並不是傻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