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永曆帝已經逃亡緬甸,清廷都想放棄了,為何吳三桂非要出兵擒拿?

由 弓四清 發佈於 經典

宋太祖有一句名言:"睡塌之旁豈容他人鼾睡"。永曆帝的存在就是對吳三桂在雲南的統治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所以永曆帝雖然大勢已去,流亡到了緬甸,但是永曆帝在當時的情況下也是正統明皇室的延續,對於吳三桂來説,心裏膈應的慌。

吳三桂在明朝作為崇禎的邊關大將,先後投降大順闖王李自成、清朝多爾袞。其名聲和呂布有的一拼,喚作三姓家奴也不為過。

吳三桂

吳三桂在投降清朝以後,為了向多爾袞表明自己的能力,親自率領大軍前往南方擊殺李自成的大軍,對李自成大軍的圍剿成功後,吳三桂就被調回關內鎮守錦州了。清廷這種做法,吳三桂心知肚明,明顯的不信任自己,吳三桂作為降清將領自然是要建立功勳才能讓當時清廷的統治者認為吳三桂是真心降清的。

於是在順治四年的時候,吳三桂和清朝的將領李國翰一起鎮壓西北的反清義軍。終於逮着機會了,吳三桂認為這是表現自己的絕佳機會。因此在鎮壓反清義軍的軍事行動中格外的賣力,甚至於屠城,對於朱明後裔更是斬盡殺絕,以此換得了清廷的信任。

吳三桂

後清廷又讓吳三桂和李國翰一起入川攻打張獻忠,在取得了勝利之後,吳三桂的"忠心"也讓清廷的統治者看出來了,在順治十四年封吳三桂為平西大將軍去攻打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桂王永曆政權。

直到此時,吳三桂可以説是要什麼有什麼了。軍權在手,官職業做到了大將軍,權力可謂是不小了。在他攻入雲南之後,永曆帝已經逃亡的緬甸去了,清朝對於一統天下的格局已經完成了,已經對於逃亡的永曆帝有任其自生自滅的想法了,但是吳三桂卻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一定要發兵緬甸擒主永曆帝,並殺死。吳三桂就這麼恨永曆帝嗎?為什麼一定要趕盡殺絕?

永曆帝

一、 吳三桂有自己的私心。

吳三桂對於朱明後裔並沒有什麼懷恨在心的,但是一定要殺死永曆帝,則是因為吳三桂想要向清廷要比大將軍職位與權力更好的品階。殺死永曆帝,不僅解決了清廷的後顧之憂,而且也避免自己被報復做一個了斷。殺了那麼多朱明的後裔,朱家人對吳三桂已經是恨之入骨了,但是如果把他們寄希望的永曆帝殺死,無疑就是斷了他們的精神支柱。

吳三桂想要做清朝的沐王府世鎮雲南,殺死永曆帝這麼大的功勞清廷必然要做封賞,對於這個手握軍權,又為清廷立下了這不世之功,清廷為了籠絡漢人,只能是大加封賞。再加上清初,清廷税賦不濟,國家是一片殘垣斷壁,對於擁兵自重的吳三桂只能是以安撫為主,這也正是吳三桂卡準的點。所以吳三桂要什麼清廷就給什麼,面對這個想要半獨立的政權,清政府此時也只能是聽之任之,等待以後再做處理。

二、 吳三桂殺永曆帝的目的不純。

吳三桂非要殺永曆帝,不僅是為了幫清廷解決麻煩,也是為了給清廷製造麻煩,在清初,清廷財政收入不足,人心不穩,清廷急需安定,恢復國家元氣。吳三桂則認為殺掉永曆帝就是解決反清復明的根源,是最重要的,清廷也知道,所以就給了吳三桂軍費和糧草讓其出兵緬甸擒殺永曆帝,但是清廷也正好中了吳三桂把清廷拽入戰爭的計劃,延緩清廷恢復元氣的速度,好給自己在雲南經營的時間。

康熙

永曆帝的被殺,不僅代表了明朝中最有希望復國的種子也沒有了,更是吳三桂和清廷談判的籌碼。吳三桂因殺了永曆帝被封為平西王,其權力和地位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而且雄霸一方。有足夠的實力與資本與清廷對峙,而且吳三桂老謀深算,認為剛上任的皇帝康熙不過是一個娃娃,沒有魄力與他一戰,只有接受他的要求。如意算盤是打得挺好的,可以算錯了一個人,那就是康熙。

康熙十二年,康熙力排眾議撤藩,吳三桂如意算盤落空了,只能是和清廷在戰場上見了。為了有一個響亮的理由,竟然打出了"興明討虜"的旗幟,真可謂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吳三桂對朱明後裔的殘殺,讓這個六十多歲的老頭,後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