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6月21日,法國和德國在二戰中對抗了僅僅六週後,就於法國貢比涅開始了停戰談判。幾天後,法國正式投降。
法國的投降以其速度之快聞名於世。德國不僅就此吞併了整個西歐,更為其日後進攻英國與蘇聯鋪平了道路。
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英法雖對德宣戰,但沒有實際動作。相反,希特勒卻在同年10月就開始醖釀進攻法國,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希特勒想要在未來入侵蘇聯,而德國在地理位置上處於蘇聯與法國之間,為避免陷入兩線作戰,他需要先解決掉西邊的法國。
其次,希特勒原本想先積蓄經濟、軍事實力待時機成熟再對付英法強國。但未能如願。
希特勒曾派大使向英法兩國提出議和,但此時的英法政府,以丘吉爾為代表的主戰派上台,便拒絕了議和希特勒只好將進攻法國的時河提前。
於是,1940年5月10日,德國拉開了法國戰役的大幕,令人震驚的是,在一戰中堅持四年最終獲勝的法國,這次卻只打了六週便宣告投降。
從參戰人數和裝備上看,雙方實力相當,可為什麼法國會在這麼短時間內崩潰呢?
第一,法國統帥誤判德軍主攻方向,導致戰略上崩潰。
法軍很早就判定德軍會取道比利時進攻法國,他們也並未猜錯,因為德軍最初擬定的“黃色方案"就是這樣打算的。
不過希特勒從開始就不喜歡這個方案,它雖然穩妥,但會讓戰局變成漫長的消耗戰。
後來發生了一件事,1940年初,法軍俘獲了一名德國飛行員,從他身上搜到了一份該計劃的副本,這個意外也促成了原計劃的流產。
此時,身為參謀官的曼斯坦因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集中兵力從敵人設防薄弱的阿登森林迅速向西北突擊,包圍在北方的英法聯軍。儘管有反對意見,希特勒卻看到了其中的殺機,認為值得一賭。
這一賭賭贏了。法國統帥甘未林從來沒有改變最初的看法,更沒料到阿登地區會是德軍的主攻方向,他堅信此地山高林密,不適宜坦克作戰,於是把主力調往北部,準備在那與德軍決戰
結果,一切都中了德國人的下懷,40萬英法聯軍被從背後包抄而來的德軍打得不知所措在戰爭的頭幾天就全面崩潰。
德軍主攻方向在比利時與馬奇諾防線之間的阿登地區
第二,統帥甘未林堅持陣地戰,不相信先進武器的作用。
陣地戰思維在法國早有傳統,最佳體現就是二戰前法國耗時十年,花費巨資修建的馬奇諾防線。法國人堅信,這道防線能保證法國永遠不會遭到德國的入侵。但德軍機械化部隊並沒有硬碰硬,而是進入阿登森林深處,輕鬆地繞了過去,馬奇諾防線幾乎沒發揮作用。
馬奇諾防線
除了堅持陣地戰之外,保守的法軍將領也看不到坦克對現代戰爭的影響。
當納粹德國全力組建坦克和摩托化部隊之時,甘末林極為不屑。他認為既然反坦克武器可以有效對付坦克,就應該只把坦克當作步兵的輔助,而不該建立獨立的裝甲部隊。
可笑的還有,法國一直保留着古董般的騎兵,而且理由非常奇葩:竟然是為了偵查和維持養馬的傳統。
有人因此評論説:德國在打今天的戰爭,法國卻在打昨天的戰爭。
第三,總理喪失抵抗信心,讓法軍心理防線崩潰。
戰爭爆發第五天,英國首相丘吉爾接到了一個電話:“我們被打敗了。”
電話裏傳來法國總理絕望的聲音。驚訝之餘,丘吉爾仍試着安慰他,可是他除了傷心欲絕,什麼都聽不進去。
極為不安的丘吉爾立刻飛往巴黎,發現法國政府已開始準備逃跑,他找到甘末林,問何時能展開反擊,但老將軍也只是絕望地搖頭。丘吉爾後來説,這是他一生中最為震驚的時刻。
低落的士氣如瘟疫般迅速蔓延。
在災難般的前幾日後,法軍再未能組織起像樣的進攻和防禦。6月13日,法國宣佈巴黎為不設防城市,早早就已經繳械了。
希特勒在巴黎,1940年
第四,左派、右派互相攻擊,全國無法一致對外。
其實,1940年的潰敗除了是希特勒“智力上的勝利”外,更是法國長期內耗的結果。
戰前的法國政局一直動盪不安,左派與右派、工人與資本家的矛盾日趨激化。
1936年,聯合了左派各黨的執政聯盟“人民陣線”在大選中勝出,做了一系列改善工人境況的舉措,有效地平息了罷工。
但是,左派的歷史性執政未能阻止國家的分裂。敵視新政府的資本家紛紛向境外轉移資產,嚴重損害了國家經濟;極右勢力則掀起反猶浪潮,攻擊總理布魯姆的猶太人身份,屢次向他發出死亡威脅。
仇恨的升級釀成了悲劇:法國內政部長在極右團體的造謠誹謗中,含恨開煤氣自殺。
然而分裂還在繼續。1936年,被視為二戰預演的西班牙內戰爆發,法國共產黨對布魯姆的不干涉政策極為不滿,人民陣線內部出現裂痕。慕尼黑會議後,法共更是退出了執政聯盟。至1940年,法國的分裂已達頂峯。
正如歷史學家指出的,當時的法國已淪為意識形態的戰場,少有人考慮國家的利益。
內部混亂導致對外乏力,綏靖政策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無奈之舉。法國人本想靠忍讓能換得苟且,不料卻迎來了自身的毀滅。
反觀二戰中的英國與蘇聯,都是因為能有強力的政治人物維護國內團結才取得勝利的。
因此,法國的失敗也從反面驗證了攘外安內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