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是周文王之後,還是堯舜之後,還是有什麼演變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上,每個姓氏都有着悠久而複雜的起源與演變。王姓人羣遍佈我國東西南北,據統計大約每十三個人裏頭就有一個人姓王,但這並不意味着他們“五百年前是一家”。王姓是我國姓氏文化中最源遠流長的一個,也是源頭最多,派系最錯綜複雜的一個。
王姓的起源主要分為四種:
一、王者之後
“王”字象徵着至高無上的權威,特指君王。先秦以前姓和氏是分開的,貴族們通常用姓區別婚姻,用氏象徵身份。所以先秦王室的王子王孫,以“王”為氏。秦滅六國後,姓、氏有別制度隨着王室的坍塌只剩下“姓”。王室遺孤為了紀念其過去高貴的身份便以氏代姓,這羣“王”姓者是名副其實的王者之後,但他們是源於三個不同血統的“王氏”。
1、姬姓王氏,周文王之後。東周滅亡後逐漸衍化為三支王姓族派。其中一支是姬姓兆京王氏,他們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他們主要散居在兆京、河間一帶。另一支是姬姓太原王氏與琅琊王氏,他們是太子晉的後裔。太子晉因諫言被貶為庶人,遷居到琅琊(今山東膠南一帶),其後世在此繁衍生息。後來諸侯爭霸,周王室驟衰,但太子晉的子嗣宗敬還在周王朝擔任“司徒”一職。面對戰亂的他一路隱退至太原,並定居於此。還有一支是姬姓王城氏,他們是週考王弟弟姬揭的後代。史載,東周時期,週考王姬鬼封其弟姬揭於河南王城(今河南洛陽市王城公園一帶),其子孫遂以封地為氏,成為“姬姓王城氏”。
2、媯姓元城王氏,古帝王虞舜之後。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立周後,將陳國(今河南淮陽一帶)封地授予舜帝后裔媯,同時又將女兒太姬嫁給他。媯滿自此以“陳”為氏,直到陳國被楚國所滅。媯滿後世陳完(妨姓陳氏,字仲敬)投奔到齊國,齊桓公姜小白十分賞識他。不僅任他為卿,還封他田地,於是他改“陳”為“田”。春秋末年,陳完第九代裔孫田和奪取齊國(姜姓)君權。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承認田和取代姜姓齊國,史稱“田氏代齊”。後田氏齊國被秦所滅,王室裔孫為避禍紛紛改姓。到漢代,田賀一系遷到魏都元城(今河北大名)。因其是齊國王室的後裔,遂改田為王,稱為王氏。歷史上有名的王莽即是田賀(王賀)的曾孫。
3、子姓汲城王氏,殷商王子比干之後。比干(紂王哥哥)因勸諫紂王被殺,葬於汲郡(今河南汲縣)。周天子滅商後十分善待殷商後裔,比干的子孫便前往汲郡以守陵墓並在此定居。他們因源出王族,改姓王氏。
二、少數民族之裔
在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文化認同的第一步便是胡人改從漢人的姓氏。一旦姓氏該從,胡人們的語言文字和生活方式也會隨之改變。考之今天中國人的王姓,在歷史上就出現過“胡姓漢化”的現象。王姓中國人,不但有中原華夏族的血緣,還有少數民族的基因。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曾大力倡導鮮卑人改為漢姓,以認同華夏文化。據《通志•氏族•代北複姓》和《中國人名大辭典》“可頻雄”條所載:北魏太原人可頻雄,本姓王,其先鮮卑,儀貌魁梧,少有謀略。北宋的藍田尉王瑜就是可頻族之後。除此,鉗耳族、高麗族、阿布思族與雲南白族都有王姓源流。
三、賜姓、改姓、複姓之王
1. 帝王賜姓
帝王賜姓是古代統治者駕馭臣下或羈糜番邦的一種政治手段與精神獎賞形式。燕太子丹玄孫燕嘉就曾被王莽賜嘉國姓“王”。明朝皇帝曾先後賜蒙古族人默色特利爾名“王麟”,賜阿遼納名“王美音”,賜濟布答名“王德忠”等。
2. 改姓
改姓又分為兩種,一是冒姓,系因被人收養,或因母改嫁,或為贅婿,而改取他人之姓。如後梁王郡,本姓劉,中山隆邑人。後被定州將官王處直收為養子,遂冒姓王。二是避難改姓,這些改成王姓的人羣往往比較低調,他們的族譜也都隱藏較深。如《元史•王絢傳》載:王絢“本姓耶律氏,世為遼大族。金正隆末,契丹窩斡叛,祖成,從母避難遼西,更姓王氏”。
3. 複姓
中國古史所記之複姓中,王人、王叔、王子、王孫、王史、王官,另有五王、小王、西王等,均與“王”字有關。這些複姓隨着時間的流逝,逐漸簡化為“王”姓
通過對王姓歷史演變的深究,我們會發現同姓不一定同宗,宗族的興衰直接影響着姓氏的變遷。每一個姓氏都歷經滄桑,它們隨着歷史的步伐不斷分化與結合,最終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