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微博上經常能看到網友講的段子:“美國小學生奧數比賽,其他選手看到參賽者有一位中國小學生,於是紛紛退賽”,故事內容雖然很誇張,但也真實地反映我國學生在學術方面的教育是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的。很多網友在看到這樣的故事時,內心就會感受到一股自豪,紛紛説起自己小時候的戰績——奧數班、繪畫班、珠算班等等。
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又給孩子的思維方式帶來了哪些弊端呢?
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調查結果顯示:
在全球21個受調查國家中,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此外,在中國的中小學生中,認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佔4.7%,而希望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只佔14.9%。
很多家長可能會認為“小孩子想象力不重要”、“成天瞎想有什麼用”,而實際上,根據心理學分析,想象力和好奇心是人類進步的主要動力,豐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能夠幫助人們更高效、更充分地進行學習和工作。
想象力和創造力有何切實作用
很多家長普遍認為,所謂西方教育中提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沒那麼重要,“孩子只要健健康康地長大就行了,找一份穩定的工作,踏踏實實過日子。”
持有這樣觀點的家長常常會説的一句話是——“這些都是虛的。”
這些想法其實是非常錯誤的,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想象力和創造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高的孩子,能夠更加主動地去想辦法解決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在不斷地自主嘗試中獲得屬於自己的成功,從而提升了自信心。
兒童心理教育認為,心態上的正面情緒是能夠互相提升的。
如果一個孩子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動手能力會比其他孩子強,面對挫折時也更容易振作起來,能夠更快地平復自己的心情,整理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快速找到應對的方法,並且不斷去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自信心強的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也就更加具有獨立性,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學習時也能夠隨機應變,創造一些小辦法來輔助自己的學習。甚至當學習內容枯燥時,孩子還能夠想出小辦法來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或者合理安排學習與玩耍的時間,主動調整自己的心情,將自己的學習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
這類孩子在長大後步入社會也不需要家長太操心,他們能夠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小困難,長期的獨立性格能讓他們積極面對遇到的問題,不會輕易被挫折擊敗,工作也更加得心應手。
兒童“學術”學習的管理模式太僵硬
縱觀我國現在的教育,我們不難看出,“學術性強”的教育模式已經過早地深入了孩子的童年。三十年前孩子在小學四年級才正式擁有英語課本,而如今英語的學習已經從幼兒園開始了;曾經小學六年級才學習的內容,在近些年提前到了四年級等等。
我國對於知識的課程教授正在不斷地增加難度,由此給家長帶來的“危機感”也在逐年攀升,很多家長都會產生這樣的焦慮:“人家小學一年級就學了這麼多了,我們孩子不學怎麼辦啊?”
於是繁重的學業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進入了孩子的童年生活,這也正是孩子過早就失去了“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此我們要注意,“學術性”過強的教育主要是因為孩子在學校內學習的模式化管理,使得老師並不能帶領每一個孩子進行充滿了想象力的授課,這並不是説孩子不能過早地進行知識學習,相反,孩子懂得的知識越多,想象的“素材”也就更多,孩子的想象也會更加豐富,這並不是一件壞事。
因此,家長的陪伴就變得至關重要。很多家長在指導孩子完成作業的時候,常常會被孩子的思路氣得暴躁起來,這種指導方式其實並不好。
孩子之所以在學習初期很難完成作業,正是因為其思維方式的自由性和學業的規範性產生了衝突,導致孩子很難去按照老師的引導去進行思考,就得不出“規範的正確答案”。此時家長應當自己懂得變通,思考孩子的思路與老師教授的學習思路之間有沒有共同點,從此處入手,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向課程的思路接近,而不是採取強硬的態度直接讓孩子抹去自己的想法,生硬地建立起標準的學習思路。
孩子在學習的初期很難轉變自己的想法,家長的打罵和計較於某一道題、某一個公式和概念,只會讓孩子腦子裏更加糊塗。
此外,孩子在學業上被管束、被要求而失去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家長應該通過休息時間的親子互動彌補回來,輔導孩子做作業、陪孩子閲讀書籍、做手工都是不錯的選擇。
“糾正”不可過度,“廢話”也別總是阻止
家長在和孩子互動過程中,常見的錯誤行為就是“糾正”孩子的做法,或者讓孩子“閉嘴”。
當家長陪孩子做一個手工作業時,部分人會讓孩子自己先做,當察覺到孩子做錯的時候,就立刻去糾正孩子的錯誤,給孩子講解一步一步怎樣“正確”地完成要求;部分人則是會從一開始就拿起步驟説明,一步一步去指揮孩子如何去做,連“犯錯”的機會也沒有留給孩子。很多家長還會發現,孩子在做事的時候會自言自語,或者一邊做一邊和家長説一些毫無意義的“廢話”,家長就會不耐煩地讓孩子閉嘴。
這些都不是正確的應對措施。我們應當明白的大前提是:孩子“做錯事”和“説廢話”究竟有何意義?
實際上,無論學校教授的課程在家長眼裏多麼的簡單,也請家長首先回想一下自己童年,當自己第一次面對這些學習內容時,是否也是一樣的慌張和茫然呢?
孩子和我們童年時是一樣的,面對這些“任務”,會產生茫然的心情,一開始會很自然地不知從何處下手,當孩子鼓起勇氣去嘗試做事時,他們需要的是家長的鼓勵。
即使有做錯的地方,也是一次有價值的嘗試,家長不能將這些嘗試看做是“無能的錯誤”,可以將問題提出來,讓孩子再次嘗試獨立完成,如果孩子一直無法完成,説明他的想法上存在着一些矛盾處,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和他談一談哪裏的想法出了錯,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把孩子自己的想法丟在一邊,直接把“正確答案”塞給孩子,這樣會讓孩子的想法被棄置,進而引發自卑,之後再去嘗試新鮮事物時就會變得畏手畏腳。
除此之外,孩子的“廢話”並不是毫無意義的。
在幼兒園的學習中,教育上是鼓勵孩子講更多的話,來鍛鍊孩子的語言發育;將自己的想法同步講出來,可以有助於孩子整理自己的思路,鍛鍊表達能力,加深印象。
一些孩子對語言方面更加有天賦,自己也有興趣時,他們就會喜歡説更多的話,這也是孩子表現欲的一種表達方式。當一個孩子沉溺在自己的想象中自言自語時,他的大腦是非常專注的,刻意地讓孩子閉嘴,孩子會分神去控制自己的語言,實際上反而會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