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算上努爾哈赤,有十二位皇帝,皇太極開始改革後宮制度,稱嫡福晉為中宮皇后,因此哲哲是滿清第一位皇后。後來的皇帝,每一任,必有皇后,有的還不止一位,例如康熙,他一人就有三位皇后。但是,縱觀滿清歷史,還沒有誰的神秘感可以超出今天的兩位主人公,一個被葬三次,另一個則是經歷三朝才被葬。
一:道光帝孝穆成皇后
孝穆成皇后,鈕祜祿氏,清朝鑲黃旗人,家族出身很高。乾隆皇帝的生母也是鈕祜祿氏,自那時開始,這個家族的地位與日俱增,出了多位寵妃。在翻閲《清史稿》和《大清會典》時,你會發現,嘉慶十六年,即1811年,鈕祜祿氏被葬於王佐村園寢;道光七年,1827年被葬寶華峪陵寢;1835年又一次被葬。這是很神奇的事情,對於背後的原因,早期社會上有多種猜測,甚至還流傳一種説法:皇后給道光託夢,夢中地宮被水淹沒,皇帝醒來立刻遷址。當然了,現代人是絕對不會相信這種説法的,真相還是需要從證據中挖掘。
1811年,也就是孝穆成皇后第一次被葬的時間。這時,正是嘉慶皇帝當政,而道光還是王爺,也就是説,鈕祜祿氏嫁給道光雖為嫡妻,但是還沒有真的享受到皇后生活就已經去世了。
1827年,鈕祜祿氏第二次被葬,已經為道光當政期間了。這一次她被葬進寶華峪陵寢,該陵乃是道光皇帝與后妃的陵墓。可見前兩次被葬的原因可以歸結為:第一次以王妃之禮下葬,二次則是以皇后之禮遷陵。帝后合葬是天經地義。
只是,為何還會出現這第三次下葬呢?最初筆者也非常不解,在翻閲了《大清會典》對於皇后的悼念文書中,也沒有感覺到道光對皇后有任何的感情變化。最後,在一條寢宮細聞中,找了一個線索:1928年九月,寶華峪萬年吉地地宮滲水,道光九年(1829年)五月,將孝穆皇后梓宮由地宮中啓出,暫安於寶華峪正殿。這也就是説,孝穆皇后死後的第三次入葬,原因是再簡單不過建築問題,並沒有什麼奇怪的事情發生。只是傳了這麼多年,大部分人都忘記真正的原因了。
道光皇帝,對自己的皇后埋葬了三次,可是他的兒媳,咸豐皇帝的孝德皇后,卻恰恰經歷三個朝代才被葬。孝德皇后在道光二十七年被選為秀女,嫁給了四皇子做嫡福晉,這人便是後來的咸豐。道光對這位兒媳一定非常滿意,為什麼呢?因為此時,四皇子已經被秘密立儲,道光選的與其是兒媳,不如説是皇后。
可是,婚後僅僅兩年,她便去世,這會咸豐還沒有繼位。根據《清實錄》記載,孝德皇后死後沒有舉辦大型的葬禮,同時直到同治年間才葬入陵寢。這是為什麼呢?像上面一樣,我們需要自己找證據:
孝德皇后死於1849年,十二月。道光皇帝(也就是她公公)去世於1850年,二月。同樣是1850年,一月,太后去世。此時,孝德皇后還不過是個親王嫡福晉,那麼會不會是因為她的喪事與當朝皇帝與太后的國喪趕到了一起,從而沒能大型操辦呢?這很有可能。
再説她為何經歷三朝,到同治年間才埋葬。這點,可以通過《大清會典》得知:咸豐繼位之後,還沒有選定皇陵位置,就只能先將去世的皇妃們暫且安放田村,誰知,這一耽誤,倒是來了不少煩心事。
咸豐十年,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火燒圓明園事件。英法聯軍到了北京,燒殺劫掠,場景慘不忍睹。就連大文學家雨果也曾指責到“有兩個強盜,闖入了圓明園,一個叫英吉利,一個叫法蘭西”。可想而知,當時的國人未來是堪憂的,有這種想法的不僅僅平民,連皇室也一樣。以恭親王為首的貴族主張:將停留在田村的皇后棺槨藏起來,以防止外國人的破壞和侮辱。那到底藏哪裏呢?他們認為哪裏都不太保險,不如就地挖一個深深的洞,將棺材放進去,等到日後敵人退兵再抬出來,好好埋葬。
孝德皇后這一藏,就是很多年。直到同治繼位,才將她重新找出,與咸豐合葬。身為一代皇后,她的命運也算是挺慘了。生前沒有享受一天皇后尊榮,死的時候也才二十歲而已。
古人都講究一個死後的安寧,即便是滿清這樣的少數民族政權,也同樣如此。可是本文介紹的這兩位皇后,出於這樣或者那樣的客觀原因,死後都沒有得到他們祈求的安寧。可能正是基於一種對先人的愧疚之情,後世的皇帝,都多次為他們追加諡號,好像這樣一來,就可以填補她們靜靜躺在黑暗地洞中的空缺一樣。
本文參考:《清實錄》《大清會典》
本文圖片:道光皇帝的嬪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