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第二位皇后輝發那拉氏(《清史稿》記為烏拉那拉氏,此處為錯誤),從清宮戲中,我們知道乾隆並不怎麼喜歡這位繼皇后,但是她卻在乾隆10年到乾隆15年,從妃升級到貴妃、皇貴妃、皇后,5年連升4級,而且還享受了一次乾隆的獨家首創特權”攝六宮事“,而且這一切都是她沒有生育後代的情況下,但在她晉升的過程中,乾隆卻一再從冊封禮儀上羞辱她.
《清史稿·列傳一·后妃》中的記載皇后,烏喇那拉氏,佐領納爾布女。後事高宗潛邸,為側室福晉。乾隆二年,封嫺妃。十年,進貴妃。孝賢皇后崩,進皇貴妃,攝六宮事。十五年,冊為皇后。
她的家世出身並不低,所以能夠被雍正欽賜給弘曆做側福晉,她進入寶親王府時是雍正12年,那時弘曆已經被秘密立為太子,雍正將她選為隱形太子的側福晉,可見對她是青睞有加,她也成了除元配富察氏外地位最高的女子。但雍正的喜歡與欽賜,並沒有讓乾隆對她有特別的喜愛。乾隆繼位後,首先將侍妾出身的高氏晉封為貴妃,而那拉氏卻只被封為妃,同時封妃的還有侍妾出身上純妃蘇氏。那拉氏的封號為“嫺”,“嫺”字在滿語裏為“恬靜、泰然”的意思,也許乾隆為她選這個封號,也是想告訴她,看清自己的位置,別做妄想。
乾隆同年冊封兩位貴妃,創清朝先例
乾隆二年,那拉氏與蘇氏都被封妃,從晉封可以看出那拉氏在乾隆心中,與這些侍妾出身一樣,並沒有因為是雍正欽賜側福晉而有特殊的地位。而且在冊封禮儀上,乾隆還做了一件事,讓那拉氏感到無比尷尬。
當時負責給純貴妃進行冊封的正使是東閣大學士徐本,副使是內閣學士春山。而那拉氏的冊封正史是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三泰,副使為內閣學士岱奇。也就是説純妃的冊封使官職位高於嫺妃的,乾隆這也是在變相得告訴他人,純妃與嫺妃雖然同日冊封為妃,但在他心中,蘇氏的地位是高於那拉氏的。
乾隆是一個極度自信的皇帝,而且他事事喜歡爭第一。乾隆10年,乾隆最為寵愛的高貴妃病重,乾隆為了安慰高氏,正月二十三晉她為皇貴妃,同一天,嫺妃那拉氏與純妃蘇氏晉封為貴妃。高氏因此成了乾隆朝首位貴妃、皇貴妃,但在晉封后的第三天,高氏病逝了。乾隆也創立了清朝第一個同時存在兩位貴妃的先例。
乾隆不願意立後,故意拖延
乾隆13年,孝賢皇后去世,此時,中宮無主,需要新立皇后主持中宮,而此時位份最高的分別為純貴妃蘇氏,和嫺貴妃那拉氏,而蘇氏是漢人,顯然不能成為中宮皇后,那麼候選人就只能是嫺貴妃,而且她還有雍正欽賜側福晉這一優勢。而乾隆的內心並不想立她為後,在經過4個月的猶豫後,乾隆想出一個“攝六宮事皇貴妃“的名號進行拖延。
朕以二十餘年伉儷之情。恩深誼摯。遽行冊立。於心實所不忍……冊立既不忍舉行。可姑從權制。考之明太祖淑妃李氏寧妃郭氏、相繼攝六宮事。國朝順治十三年、冊立皇貴妃。皇曾祖世祖章皇帝升殿命使翼日頒詔天下。典至崇重。今應仿效前規。冊命嫺貴妃那拉氏為皇貴妃,攝六宮事……二十七月後即正位中宮。
乾隆14年一共舉行了三場大慶典,分別是太后加徽號,金川之戰勝利、皇貴妃攝六宮事,而在冊封皇貴妃時,乾隆卻寫了這樣的詩:
番服徠柔奏凱旋,更欣春雨遍公田。
深叨慈訓遐荒定,敬奉鴻稱巨典傳。
和眾安民常切切,持盈保泰益乾乾。
六宮此日添新慶,翻惹無端意惘然。
從詩中可以看出乾隆對打了勝仗很高興,但慶賀那拉氏反而惹得乾隆失意了,這詩赤裸裸地表達了乾隆的心情。而整個冊封典禮,更明確地表達了乾隆的意圖。
循例封皇貴妃,禮制卻不循例
乾隆十四年的冊封禮上,乾隆更是親口食言,整個流程都沒有按乾隆十三年的上諭流程走。
第一:典禮前一日,遣官祭告太廟。奉先殿告祭禮。上親詣舉行。而當天乾隆並沒有到奉先殿祭拜。
第二:乾隆不僅沒有率羣臣給皇太后行禮,同時還免去了王妃、分主、命婦向皇貴妃行禮,等於免了外廷命婦齊集,由國事改成了家事。而且皇貴妃給皇太后、皇帝的謝恩還提前一天辦了,這樣嫺貴妃的整個典禮只花了一天時間,就辦完了。
第三:接完寶冊後的慶賀典禮直接與太后的加徽號禮一起辦了,等於搭了太后的順風車。
儘管乾隆極不情願立那拉氏為後,但是她終究還是坐了皇后的寶座,但那個冰冷的寶座留給她的依舊是一生不得寵,而且在之後的種種禮節上,乾隆就像一個糾結症患者一樣,總是免去她的各種待遇。最終乾隆還是收回了她的所有冊封寶冊,讓她不廢而廢,而她的兒子永璂是個光頭阿哥,終身未得到任何封號,直到嘉慶四年才被追封為貝勒。
乾隆雖然給了她榮譽,但是這榮譽更像是一個笑話,每一次晉封都在禮制上進行刪減,彷彿一直在告訴她,你不配,讓她成了歷史上的笑柄。
參考資料:《清高宗實錄》
《國朝宮史》
《乾隆御製詩》
往期回顧:她無子卻封皇貴妃,加儀仗規格攝六宮,乾隆真的不喜歡那拉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