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騎兵如何改變中原戰爭?趙武靈王:再不胡服騎射就亡國了
匈奴的作戰隊伍以騎兵為主,規模龐大,戰鬥力強。優良的戰馬和騎射技藝精良的士兵在戰鬥中緊密配合,氣勢逼人。而中原的作戰隊伍以步兵為主,作戰方法多為車戰。雖然有騎兵,但數量也很少,且主要是配合戰車和步行兵作戰。
因此,在匈奴強勢凌厲、行動迅速的騎兵隊伍面一前,中原軍隊顯得過於笨重,遲鈍。在與匈奴交戰的過程中,中原王朝逐漸認識到僅僅依靠戰車和步兵戰勝強大的匈奴騎兵是極為困難的,而且北方和西北邊疆地區多丘陵山地,非常不利於戰車的運行,只有借用匈奴的優勢,發展騎兵隊伍建設刁‘能與匈奴相對抗。所以,戰國時,趙武靈王便提倡學習“胡服騎射”。西漢時,從漢高祖開始漢朝就大力提倡養馬。漢文帝還頒佈復馬令,鼓勵民間養馬,規定曰:“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即百姓中若有馬一匹交給官府,可免除家中三人的兵役和田賦。
漢景帝時,中央政府在北邊和西邊郡縣設立三十六處養馬的苑所,大規模經營養馬。到漢武帝時,漢朝的馬匹量已形成相當大的規模了。在騎兵隊伍的建設方面,漢文帝時晃錯提出“以蠻夷攻蠻夷”。他説:“今降胡義渠蠻夷之屬來歸誼者,其眾數千,飲食長技與匈奴同,可賜之堅甲絮衣,勁弓利矢,益以邊郡之良騎。令明將能知其習俗和輯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約將之。即有險阻,以此當之。”
漢武帝時己有降漢匈奴人組成的騎兵隊伍了,設長水校尉,掌長水和宣曲胡騎;胡騎校尉,掌池陽胡騎。東漢時,漢政府仍對胡騎有所使用,“諸王來會辟雍,事畢歸蕃,”順帝則令騎兵護送,這些騎兵“皆北軍胡騎,便兵善射,弓不空發,中必決毗。”漢朝騎兵還有一部分是來自西北各個邊郡的能騎善射的“良家子”。這些地區接近匈奴,當地的人們受匈奴影響很深,也崇尚武力,善於騎射。正因為具備了馬匹和兵力,漢武帝時漢王朝方可敢於在建有一支強大騎兵隊伍的基礎上大規模出擊匈奴。漢王朝屢次打敗匈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師夷長技以制夷”以匈奴之騎兵和戰法去抗擊匈奴則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
自南匈奴部眾歸漢之後,匈奴人精弓善射,英勇善戰的特點有所發揮,成為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在中原地區的政治、軍事鬥爭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內附初期,南匈奴民眾一協助東漢政府屢次出擊北匈奴,迫使其向西遠逃。東漢末年,局勢混亂,單于被迫率數千騎與農民起義軍白波軍結合,流入混戰中,後又捲入了袁紹和袁術等的割據戰爭中,匈奴軍輾轉作戰。
曹魏時,曹操將南匈奴眾分為五部,為曹氏所用,掌握了控制南匈奴力量的大權。魏晉時,匈奴人更是大規模的向內地遷徙,散落各地,一部分被抓為壯丁,參與到了中原混戰中,被漢族貴族統治階級所利用,成為他們政治、軍事鬥爭的工具。特別是西晉末年“八王之亂”時,幾個王侯競相招募匈奴和其他民族的民眾編入軍隊為自己掃一仗。
如,八王之一的成都王司馬穎因在混亂中處於劣勢,便拉攏匈奴作為外援,以增強自己的勢力。但匈奴中的貴族仍然具有較高的地位。晉武帝曾以匈奴屠各部首領劉淵為北部都尉,晉惠帝以劉淵為五部大都督,成都王則拜其為“北單于。”與此同時,通過戰爭,中原的匈奴軍隊也逐漸發展壯大起來,劉淵在北部建立了“漢一前趙”匈奴族政權,開創了十六國的局面。
參考資料
【1】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