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士生則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
南窮蒼梧,東涉溟海。
——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
“東涉溟海”
開元十三年三月,李白乘舟穿過夔門,興致勃勃地開始了自己的旅程。長江入楚地後,驟形開闊,與李白躍動的心情正相符合。他在荊門、江陵駐足,又南下今天的湖南境內,然後折返到洞庭湖遊覽了一番。不過這裏並不是他最終的目的地。就像李白自己在《秋下荊門》裏所寫的一樣,“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剡中”,也就是今天的“越劇之鄉”嵊州,遠在江南。他一離開蜀地,立即就想赴剡中游覽,實在是頗為奇怪的事情,畢竟李白在此之前一直生活在中國的西部,與東方間隔頗遠,又無親友在那裏居留,為什麼一開始就想“東涉溟海”了呢?
“春草颯已生”
其中可能有幾個原因,李白“一生好入名山遊”。江南風景佳麗,六朝文士出沒於此,山山水水留下了眾多名士的足跡,也觸發了許多名篇的產生,這些當然會對李白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另外,中國的名山往往與道教中的神仙有關,當然也會對篤信道教的李白產生影響。就像他在《天台曉望》中所説,“觀奇蹟無倪,好道心不歇”。可見景色之美與神仙之異對他具有雙重的吸引力。
另外,剡中還是南朝詩人謝靈運的家鄉,這位被稱為“元嘉之雄”的詩人是我國山水詩派的開創者。他創作的山水詩,一時轟動朝野。李白對其極為傾慕,對其詩有模仿繼承,又有開拓創新。譬如日後他的《遊謝氏山亭》中“謝公池塘上,春草颯已生”一句顯然就是化用謝靈運《登池上樓》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這或許也進一步堅定了李白東去的決心。
個人風格形成
李白是沿長江水路一路東下的。在路經江西九江時,他還曾登廬山賞玩,留下了好幾首歌詠廬山的名篇,如婦孺皆知的《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所藴含的豐富想象,奇特誇張,磅礴氣勢,標誌着李白詩歌的個人風格已然形成。只不過李白並未在此長久駐足,離開廬山後,他繼續順江而進,直往江南而去。
本文為大魚號獨家稿件,未經大魚號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