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惜誓》:“或偷合而苟進兮,或隱居而深藏。” 俗世生活紛紛擾擾,世人多為庸庸碌碌之輩,千百年來,不乏有人看破紅塵,隱居於山水之間,過着自在平靜的生活。不過話雖如此,古往今來又有幾人能做到?人生在世,遭遇挫折在所難免,逃避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這只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罷了。那麼,90年代的百萬富翁張寶義,為何經歷過一次破產之後,便會出家當了道士呢?
王屋山,位於河南濟源市,“愚公移山”的故事便是起源於此,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王屋山還是一處道教聖地。據史料記載,王屋山“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宮,故名曰王屋也”,世人稱其為"天下第一洞天"。歷史上的司馬承禎、賀蘭棲真、丘處機等人都曾在此修建過道觀,繼而廣收門徒,長期在王屋山佈道傳教。
此外,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都曾到過王屋山尋幽探勝,訪道吟詩。不過現在,在王屋山修行的道士並不多,只有四五十人罷了,他們基本都住在道觀中,只有極少數的人獨居山洞,90年代的百萬富翁張寶義,便是其中之一。
張寶義,黑龍江人,他的一生可謂是大起大落,幾經波折。張寶義極具經商頭腦,90年代初,他創辦過一個汽車修理廠,積攢了一點家底之後,他又倒騰山貨,專門收集一些人蔘、冬蟲夏草之類的東西。幾年之後,張寶義再次轉行,進軍服裝、珠寶行業,一度賺了不少錢。巔峯時期,他的資產已經達到了百萬之多,成為了那個年代罕見的富豪。
然而,張寶義在全國奔走的過程中,卻意外結識了幾個道士,幾番接觸之後,他對道教萌生了一種説不清、道不明的情懷。不久之後,張寶義的公司因經營不善倒閉了,他本可以東山再起,但那個時候,他卻想到了出家。當他對兒子談起這件事時,兒子平靜地接受了,兒子是個心思細膩的人,從近幾年他的表現來看,他早知道會有這麼一天。
離開家之後,張寶義先到了終南山隱居了一段時間,他住在一個破廟裏,每天打坐。唸經,吃的盡是些土豆、掛麪一類,一改往日習慣。後來,張寶義又來到了王屋山,他並沒有住進濟瀆廟,而是在半山腰的山洞居住,那裏除了放羊的村民會偶爾經過外,幾乎見不到什麼人。另外,洞內只有一個石牀,一個供桌,外加一個搭衣服的長繩,由於外界陽光幾乎射不進來,若不點亮蠟燭,洞內便會一片漆黑。
來到這之後,張寶義的生活變得簡單了不少,他每天只是打坐唸經,偶爾打掃一下衞生,出去活動一下筋骨,沒事的時候上上網,讀一些道家方面的書,精神世界平靜而富足。實際上,王屋山上有不少像他這樣的人,他們有的是出租車司機、有的是剛畢業的大學生、還有的是留美博士,他們相聚於此只有一個共同目標——為了追求心中的那份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