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基計劃,報還是不報?

  南方網訊 2020年1月,教育部公佈將在部分試點高校推出“強基計劃”這一新的招錄模式。5月份,全國36所試點高校陸續公佈了2020年各高校強基計劃招生簡章,這意味着“強基計劃”終於揭開面紗,各校報名截止時間也都定在5月30日或者31日。

  強基計劃的首年實施,對於考生及家長而言,最關心的莫過於:“考生能不能報考?怎麼報考?”然而,中山大學招生辦主任羅晶卻反覆提醒考生:“要慎重考慮自己要不要報考”。這是為什麼呢?帶着這個疑惑,我們以中山大學為例,進一步深層次理解“強基計劃”這一新政。

  重培養:“只為降分”,無意讀研深造的考生慎重報考

  5月6日,中山大學發佈了《中山大學2020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此次強基計劃將面向29個省(市、區)計劃招收150名考生。從報考條件來看,中山大學強基計劃要求考生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成績拔尖,高考成績優異,它不看競賽、不看論文、不看專利,考生只需要在指定的時間內登錄報名系統報名,入圍考核後參加面試和體質測試即可,並按綜合成績(由高考成績與學校考核成績折算組成)擇優錄取,被錄取的學生將不再參加後續高考志願錄取。這麼一看,強基計劃對於成績優異的考生似乎是一次新的機會。

  這與同樣採用綜合成績擇優錄取的另一種招錄方式——“綜合評價”,又有何不同呢?中山大學招生辦主任羅晶接受南方網記者專訪時説道:“強基計劃是聚焦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招生培養一體化設計的制度,重在培養設計;綜合評價錄取是多元化人才選拔機制,重在選拔設計。”

  那麼,強基計劃的“重培養”與綜合評價“重選拔”又是如何體現的?

  仔細閲讀招生簡章我們發現,強基計劃針對的是基礎學科招生(中山大學面向9個專業招生),並規定考生只能報考一所學校,同時明確了被錄取考生入學後不允許轉專業,學校將對入讀強基班的學生進行綜合考核及動態進出機制。相比之下,綜合評價招生錄取則會更加靈活,招生專業範圍較廣泛,招生計劃更多,入讀後沒有專屬培養模式,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允許轉專業。

  可以看出,對於想要參加強基計劃的考生來説,初期選擇和自我定位非常重要。也就是説,報考強基計劃的考生,倘若報考前沒有認真確定好報考的學校和專業,一旦確認報名並被錄取,你所選的學校和專業將伴隨之後的學習旅程。而很多其它的錄取模式的靈活性更高,人才選拔的範圍更廣。

  從培養方式上看,學校對強基計劃錄取學生單獨編班,小班教學,學生在師資、學習條件、學術環境與氛圍等都可以享受到頂尖的配置,同時暢通了成長髮展通道,建立了本—碩—博銜接的培養模式。以中山大學為例,學校將用最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為強基學生安排頂尖學者擔任導師和班主任。據統計,中山大學9個強基班專業中,有四個專業是由院士等國家高層次人才擔任班主任並親自授課。此外,強基班學生還有一個3 X本碩有效銜接的專屬通道。例如,物理學專業將本科生與研究生課程打通,設置本碩博共享課程,實現本科與研究生階段培養的有效銜接,強基班學生在階段性考核達標的基礎上,可直接攻讀博士學位。

  很明顯,強基計劃的選拔更多的不是選成績,而是在一定成績範圍內,選擇適合培養的對象,進行深度的培養,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更適用於研究型人才的培養,而不是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所以,無意深造的考生需要慎重選擇。

  重志向:未來規劃尚不堅定的考生慎重報考

  強基計劃是國家高考綜合改革的一大創舉,是國家人才選拔培養機制的一次探索,也是大學本科招生與培養模式全面、系統的一次變革。“強基”意指“強人才之基”,重點破解基礎學科領軍人才短缺和長遠發展的瓶頸問題。

  羅晶在接受專訪時強調:“我們希望考生要立鴻鵠之志,發現自己的濃厚興趣,發掘自己的學術潛力,發揚千錘百煉的奮鬥精神。”

  強基計劃除了要求考生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成績拔尖,高考成績優異外,還要具有強烈的專業興趣,並有至於從事相關領域科學技術工作。中山大學強基班學生將“早進課題組、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直接參與學校“大項目、大團隊、大平台”三大建設,實現科研訓練100%。如何選拔合適的人才?羅晶説:“在面試考核中,主要是對考生的理想信念、專業興趣、科學素養、發展潛質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核,學生在面試時須充分證明自己的信念和能力,同時,為了科學研究,願意吃苦、敢於挑戰、勇於堅持。”

  這意味着,考生在報考之前,要有明確的個人生涯志向,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要對所報專業產生濃厚的興趣,還要有清晰而長遠的個人規劃路徑,對未來所遇到的挑戰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考生若對未來規劃尚不堅定,則需要謹慎報考。

  除此之外,羅晶還強調:“在優異的高考成績基礎上,我們更加要強調考生'三有’,即‘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於基礎學科,這是報考強基計劃的前提。”

  據瞭解,“立報國之志,做強國大事”是中山大學強基計劃學生的重要特徵。中山大學要通過強基計劃選拔一批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優秀青年學生,啓發和堅定其在基礎學科領域立大志、做大事的信念和決心,以“德才兼備、領袖氣質、家國情懷“為目標,努力成長為優秀的自然科學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者和醫學科學家。

  強基計劃是為國家重大戰略領域輸送後備人才,考生要立鴻鵠之志,也要立報國之志。唯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者,才能真正做強國之事。沒有真正準備好的考生,需謹慎報考。

  重基礎:對基礎學科缺乏濃厚興趣和基本素養的考生慎重報考

  據教育部發布的《教育部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相關文件通知,此次強基計劃主要突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礎支撐地位和引領作用,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聚焦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製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

  我們可以看出,除數學、物理、化學等傳統基礎學科外,古文字學這類相對冷門的學科也都入選了。其實,這與近年來國家的戰略和發展方向息息相關,也再次證明了強基計劃是培養服務國家戰略的人才。

  古文字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國家推出漢語言文學(古文字學方向)強基計劃,是想通過加強古文字研究人才的科學培養,推動古文字研究的傳承發展,進而傳播優秀傳統文明資源,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這是優化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的一項科學決策。

  那麼,中山大學是如何根據國家需求設置招生專業的呢?中山大學強基計劃的9個招生專業都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其支撐學科都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並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都被評為A類學科。

  5月22日,中大招生辦主任羅晶攜手九大招生專業教授做客演播室,全方位解讀了強基計劃招生政策及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點擊瞭解:《中大招生官攜九大招生專業教授詳解2020年強基計劃》)我們瞭解到,中山大學強基計劃提出建立“德育與智育融合、學科與專業融合、科研與教學融合、本科生培養與研究生培養融合、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融合”五個融合為特徵的本科人才培養體系。這是中山大學建設卓越一流人才培養體系的基本理念,也是學校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養質量、開展各項人才培養改革工作的總體思路。

  從科研支撐來看,中山大學漢語言文學(古文字學方向)強基班學生可進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戰國文字詁林及數據庫建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殷墟甲骨文與戰國文字結構性質的比較研究”等項目團隊,承擔部分科研任務,鍛鍊獨立科研能力等。生態學強基班學生入學後即可在導師的指導下,進入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生物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二級博物館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中山大學廣東黑石頂地帶與非地帶性森林生態系統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及廣東省熱帶亞熱帶植物資源重點實驗室開展相關科研訓練。

  為何會有這麼高的配置?中山大學歷來重視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學校就依託數理化生文史哲等國家理科、文科基地,通過引入科研訓練、配備學術班主任等措施培養優秀學生,形成了中山大學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的特色模式。

  所以説,強基計劃的學生一路過關斬將,被錄取後收穫的不僅是掌聲,更是新的挑戰。入選的學生要有攻關核心技術難題的決心,要有持之以恆、奮發進取,不斷追求卓越的信念。如果對基礎學科特別是冷門學科缺乏濃厚興趣和基本素養,同樣要謹慎報考。

  小結

  我們通過對“強基計劃”的深入理解,瞭解到哪些考生在報考強基計劃時應該慎重評估,甚至應該考慮不報考。那回到最初那個問題:到底什麼樣的考生適合報考呢?我們姑且嘗試對強基計劃的理想型考生做一個這樣的畫像:

  1、你對自己的志向明確,對國家大義、民族復興事業等有深刻的理解,願意把個人人生價值的實現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聯繫在一起,並希望自己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一朵閃耀的浪花,以使命為樂。

  2、你對成功的理解更深刻,不取決於短期的就業、薪資等等,也不在於當下取得的階段性成績、成果和榮譽,而是看中長期的發展以及自身的成長平台,以成長為樂。

  3、你意志堅定且耐得住寂寞,對一些可能生僻的基礎學科有着濃厚的興趣,兼具一定的能力和基礎,今後也願意投入大量的精力在陌生的領域進行研究,以探索為樂。

  【編後語】

  強基計劃是今年的新政策,必然會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格局產生一定的影響,我們大膽想象:

  縱觀首批強基計劃的入選36所高校,皆為我國雙一流A類高校,首先證明了只有頂尖高校才具備首批試點“強基”的資格,一方面是對學校的辦學、品牌等提出了一個門檻要求。另一方面,從“中大強基”的一系列實施措施看出,可能更重要的是,這一批高校能夠率先地、準確地理解教育部實施強基計劃的初衷,以及它對於我國高等教育乃至民族復興偉大事業的深遠意義。

  首批強基計劃試點高校在全國招生,從各地招生人數計劃等情況來看,其地域性的差異相對較小,而強基計劃的高精尖特質,對於高校的綜合實力無疑是一種深層次的檢驗。那麼,強基計劃的招生情況,是否就能從某種程度,更為直接地反映各校的整體實力?是否也將意味着,以中山大學為代表的這批強基計劃的高校,從此真正進入了全國性一流高校百花齊放的舞台?

  我們拭目以待。

  【統籌】陳詩洋

  【記者】柯丹潔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147 字。

轉載請註明: 強基計劃,報還是不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