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的管理大師稻盛和夫大學畢業後,在京都一家瀕臨破產的企業就職。這家公司由於是家族企業,內訌不斷,遲發工資,勞資關係緊張。
與他同時期入職的許多畢業生,一進公司就覺得“這樣的公司令人生厭,我們應該有更好的去處。”於是許多人相繼離職,最後留在這家“沒落”公司的就只有稻盛和夫了。
稻盛先生想,辭職到新的崗位上,也未必一定成功,情況是因人而異的。糾結了很久,他做了一個決定,而正是這個決定,迎來了他人生的轉機。
“要辭職離開公司,總得有一個義正言辭的理由吧,只因為感覺不滿就辭職,那麼今後的人生也未必就會一帆風順吧。”稻盛和夫是這樣的想法,所以他決定先埋頭工作。
此後,他在工作中非常專注,為了完成研究新型陶瓷材料的任務,他把鍋碗瓢盆都搬進了實驗室,吃住都在公司,如飢似渴地學習和鑽研。
在稻盛和夫這樣努力工作的時候,當初那些困擾自己要辭職的念頭都奇蹟般地消失了,他甚至產生了“工作太有意思”的成就感,這段經歷也為他今後事業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從稻盛和夫的故事中,我們可以明白一個道理:那些在一個企業真正能長期發展的,職位、待遇、權限範圍都有提升的人,他的這些發展,大多不是靠跳槽獲得。
一、不要因為逃避困難而隨意跳槽
我有個朋友叫小希,她今年30歲不到,但是卻已換了五六家公司,平均一年左右就可能換一份工作。
小希最近又打算跳槽了,她來徵詢我的意見。
説到原因,她告訴我是因為和上司鬧矛盾,合不來,所以待不下去了。後來我一細問,才發現小希過去幾次跳槽經歷都有很相似的地方。
我對她説了自己的觀點,假如僅僅因為遇到了一些困難就選擇離開,那麼這個困難也許會一直存在那裏。我們不可能期待下一份工作,就如同天堂一樣,人際關係和睦、上司非常和善,還收入不錯。
這些都是理想化的情況,我們真正可能忽略的,實際上正是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和上司鬧矛盾,是否自己的溝通表達方式上存在問題?
正如稻盛和夫所説的,“只是因為感覺不滿就辭職,那麼今後的人生也未必就會一帆風順吧”。假如我們可以認識到這點,就不會為了逃避困難而隨意跳槽,應該沉下心來思考:我能否修煉自己的能力和素質,來適應職場的環境?
二、培養成長型的思維
當年與稻盛和夫同一批的畢業生,許多人在那家公司幹不了多久就離職了。在他們看來,環境不適合自己,自己就很難得到提高。
但稻盛和夫並不這麼思考,他覺得只要努力去研究、學習,就可以提升能力,挑戰很難做到的事情。
用心理學的觀點來講,職場上存在兩種思維模式的人,一種是“固定型思維”,另一種叫做“成長型思維”。
持固定型思維方式的人,總覺得自己的能力就這樣,或者我不適合這個環境就不應該去做。而持成長型思維方式的人,更有發展的眼光,他們覺得能力是可以改變的,人也是可以不斷適應環境,自己掌握命運的主動權。
如今社會上許多人都想追求財富自由,但這些美好理想的背後則可能是不勞而獲的投機心理以及玩樂享受的潛在訴求。
真正要想成功,是無法一蹴而就能夠達成的,我們必須一步一個腳印,真正付出努力才做得到。
假如我們可以理解這個道理,很多時候就不會隨意跳槽來打亂了自己職業生涯的軌跡。
三、學到有用的東西,需要時間的洗禮
一個職場人進入一家公司,假如工作才幾個月或者一年,基本上很難學到有用的東西。
我們人力資源行業有句名言,叫做“跳槽窮半年,改行窮三年”,説的就是這個道理,但是依然有不少年輕人在公司工作不到幾個月,覺得自己學不到東西,沒有好的發展,就果斷跳槽換工作。
在如此短的時間裏,我們最多隻能學到一些表面的技能或知識,想要積累豐富的經驗,通常得需要三年以上的工作經驗,用心沉澱下去才行。
我想起當年自己團隊有個員工叫小毛,他腦子很靈活,能力也有,但就是性子比較浮躁。當初在我們部門工作時,一件任務還沒有聽懂就開始去做,結果做錯了、遇到困難了總歸因給領導或者公司。
所以他只幹了八個月就跳槽出去了,此後聽説他頻繁換工作,工作了五年薪資都沒有怎麼改變。反觀那些和他差不多年齡在我們公司的同事,基本上收入都翻倍了。
所以,假如我們不想總在底層混日子,需要有稻盛和夫這般的鑽研精神,深耕專業領域,將來才能量變引起質變。
【該內容通過維權騎士士值品牌館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