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如果教師滿口怨言,那怎能讓學生心懷感恩

由 鍾離綺琴 發佈於 經典

誠然,作為老師也有工作上的煩心事,但有時我們把學生當成了出氣筒。因為他們的一些小錯誤,導致了一場極為嚴重的課堂“大風暴”。

孩子們的無心之舉,或許會開啓很長一段時間的抱怨與謾罵。我們擠壓許久的壓抑情緒,通過這樣的方式得到了宣泄,可是學生也見識到了老師的喜怒無常,在之後的課堂上變得更加小心翼翼。

本來做了錯事的孩子,已經是懷着無比愧疚的心情,就算我們口頭上原諒,他們的眼神總是會不自覺的觀察着,哪怕是我們的微表情都能使他們內心忐忑。

更何況,我們把本來可以友好解決的事件,提升到了班級榮譽或者家庭命運的高度,這會使學生內心產生恐慌,讓他們對於同學及家人產生負罪感,無形中使自己變得卑微起來,不敢輕易表達真實的情感訴求。

我們可能永遠想象不到,一次不理智的行為能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年齡越小的孩子,如同初放的花朵越需要精心呵護,他們還沒有獨立面對困境的能力,只能從老師或家人的做法學到一些生活的技巧。

這種的技巧,更多表現在肢體動作及面部表情上,我們可以輕易察覺、適時引導;而對於內心所遭受的種種摧殘,縮短了生命本身所擁有的美好區間。

成年人的口無遮攔,使無知的嬰童淪為魔鬼的奴隸,讓教育因缺少敬畏與信賴而成為待宰的羔羊。家校之間相對平衡的狀態被打破,學生對於長輩的叮囑與勸告就會置若罔聞。

很難想象,一次都沒有彩排過的家長們有多大的“演技”,能幫孩子們持續樹立積極、樂觀的虔誠心態。站在講台上的我們,如果也沒有了情緒的剋制與思維的舒展,就會讓精神文明變得無比暴戾。

我們的行為與語言一旦沒有約束,書本上再多的名人軼事也無濟於事。讀書不在於積累多少知識,而在於我們的內心是否變得安穩、殷實,它是趨於心靈的內化成長。

有的人一生只深讀了一本書,卻能達到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教育就像打坐修禪,要經過痛苦且枯燥的修煉,才能風輕雲淡地指點江山。

滿口怨言的教師,教不出心懷感恩的學生。課堂上知識的傳遞畢竟有跡可循,情感、態度、價值觀如何呈現,才是改變學生命運的關鍵因素。

不要覺得他們年齡還小,就能在課堂上有恃無恐。孩子們以後能走多遠,不是看了多少書所能決定,我們上課時的種種狀態無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他們。

很多時候,我們還是低估了“言傳身教”的威力。紙面文字終會泛黃,成年人的心口不一,才是情景教學最大的阻力點。

一份漂亮的試卷,總有一些靠記憶應付的痕跡,比課堂説教更有説服力的是行為榜樣。真正的教育不在書本上,它其實每天都發生在我們身邊。那些靠背誦維持生計的靈魂,遠不如用腳步丈量世界的揹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