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這6點,父母也能對孩子做“心理干預”,預防精神心理問題!

昨天我們分享了一位患者家屬的自述文章。她的女兒琳琳自從中考失手後,出現了嚴重的考試焦慮症狀,每到大考前胃疼、緊張,成績比平時差很多。

在高考前,屢屢受挫的琳琳終於承受不住了。她放棄了高考,選擇了大專考試,後來還被診斷為重度抑鬱症,曾有自殺念頭。

然而服用抗抑鬱藥後,琳琳的情緒在某個時間內突然明顯好轉,話多、高興,醫生懷疑她“轉躁”,認為雙相的症狀很明顯,並減少了抗抑鬱藥,增用心境穩定劑。

跟很多家長一樣,琳琳的媽媽被醫生説的“雙相障礙”嚇壞了,不停地上網搜索相關的文章,卻越看越害怕。女兒的“雙相”真的好不了了嗎?

後來,她閲讀了我們公眾號的文章,對雙相障礙的診斷和疾病本質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也看到了很多成功康復的例子。她的恐懼大大減輕,並學會如何幫助孩子加快康復。

琳琳的媽媽主動給我們留言,稱願意分享女兒的患病經歷,以及家長陪護孩子中的實用技巧,希望幫助其他父母渡過難關。

根據這位媽媽的描述,琳琳現在的情緒平穩,對未來的學習、生活有憧憬,與爸爸的關係更加健康、親密,服用的藥物也正在減量。可以説,琳琳的媽媽能在短時間理解了我們對雙相障礙的分析,馬上帶動丈夫加強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最終幫助孩子實現加快康復,她是一位很有智慧的母親!

不過,結合我的臨牀經驗來看,琳琳現在渡過了難關,但並不代表前路就是平坦。她的媽媽也在昨天的文章裏提到,女兒為人善良、單純,獨立能力和越挫越勇的能力還有待提升,如果她遇到學業壓力、人際關係矛盾和戀愛問題,會不會導致抑鬱復發?怎麼提前預防?

而且,這位媽媽對“雙相障礙”這個標籤還是放不下,雖然她個人覺得女兒不是雙相,但當地最好的省級醫院、最好的專家説女兒符合雙相症狀,這讓她總是放心不下。

這位媽媽本想帶女兒找我面診,但琳琳認為自己已經好了,不願前來。所以,以下我結合我們的多學科診療模式(MDT)和臨牀經驗,針對琳琳的患病經歷和目前的隱患作一些分析和建議。

但要再次強調,由於我未能親自與琳琳交流,不能更清晰地瞭解她的心理活動,只能基於其媽媽的描述和我的經驗進行推測和分析,所以肯定會有一些不夠客觀和全面的地方。我的分析也不能作為真正意義上的醫學診斷。但我仍希望我的意見能對琳琳的父母、以及其他患者父母有所啓發。

01、患病的根源和診斷

根據琳琳媽媽的敍述,他們一家關係和睦,父母的教育方式比較温和,不對孩子施加過多壓力。尤其是媽媽,對女兒呵護備至,是孩子最喜歡、最親近的人。而琳琳乖巧、懂事,從不惹事生非,有知心的好友,在老師和同學中的形象都不錯。

整體上看,琳琳確實沒有遭受過來自家庭和學校的重大心理創傷,直到中考失利,這是後續一切問題的開端。

琳琳小學、初中成績一直很好,沒有明顯的情緒症狀和考試焦慮症狀,為什麼會突然在中考失利呢?對於這個最大的“謎團”,父母沒有仔細地問過琳琳、深入地尋找原因,可能是當時沒有意識,或者不敢刺激孩子。而琳琳自己可能也稀裏糊塗,只認為運氣不好,狀態不佳,一時失手。

但真正的原因很可能沒那麼簡單,不排除在中考前,琳琳曾遭遇過與中考相關的“小創傷”,或者某些事件導致她對中考產生了一些錯誤認知。

最大的可能性是父母或老師過分地對孩子強調中考的重要性,比如説了一些“中考就是小高考”“中考考好了才能上好高中,上了好高中才能考到好大學”,甚至“中考也會影響你們一生”之類的話。

這些話的初衷是好的,是希望端正孩子的學習態度,可都太片面了,並不是對中考理性的、深入的總結和分析,這很容易讓孩子驟然感到巨大的壓力,心態不穩。很多時候就是大人一些無意中的話語和行為,對孩子造成了小創傷,然後再疊加了後續的一些刺激事件,最終釀就了精神心理問題。

做到這6點,父母也能對孩子做“心理干預”,預防精神心理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絡

琳琳可能就是受到了相關的因素影響,對中考形成了過大的心理壓力,平時可能表現得不明顯,但一到真正的中考時,她的焦慮就來了。

而在中考過程中,她可能還碰到了另一些加重因素。按她媽媽所説,琳琳最擅長的科目只考了60多分,嚴重失手。可能在這個科目的考試時,琳琳碰到了一些不熟悉的難題,但缺乏積極的應對措施,焦慮一下子急劇增高,然後開始災難化思維,想到這個科目會考砸,中考會考砸,高中和人生都會受到影響,越想越焦慮,最後大腦一片空白,時間不斷流失,這個科目果然就考砸了。而可能受到這個科目的影響,琳琳在接下來的科目考試中,發揮得也不是特別好

成績出來後,琳琳的爸爸媽媽大跌眼鏡,忍不住指責了幾句,雖然不是特別嚴重,但這肯定加重了這次中考對琳琳造成的心理創傷。

可為什麼當時琳琳卻並未表現出明顯的失落、難過,反而看上去比大人還看得開呢?

可能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總體來説,琳琳的父母並沒有就學業對孩子提出太高的要求,施加的壓力不大,家庭氛圍比較和諧、温暖,這是良好的社會支持體系基礎。所以中考考砸了,她內心肯定也不好受,但並未因此而情緒崩潰。

我們治療過的很多青少年患者,因父母從小對他們施加高壓,要求嚴厲,孩子長期處於壓抑狀態,自己也形成了追求完美的強迫型性格特徵,接受不了失敗。他們在大考中失利時,往往就會情緒崩潰。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説,琳琳的父母還是做得非常不錯的。

第二,琳琳當時對中考失利這個問題的認知是不到位的。她可能覺得,這不過就是偶爾的發揮失常,雖然只能上普通高中,但她對自己的學習能力仍有信心,只要高中再努力一把,還是能考上好的大學。而她平時的成績確實非常優秀,這是她的信心來源。

但琳琳沒有意識到,中考時的焦慮、恐懼已經令她形成了重大的心理創傷,一旦遇到相似的情景,這個創傷很可能被激活,令她再次情緒失控,發揮失常。當然,對於一個不過15、16歲的青少年而言,確實難以從專業的角度覺察自己的精神心理隱患。

於是上高中後,在情緒比較平靜、認知比較理性時,琳琳的學習狀態確實很好,但一到大考就馬上激活了中考時的心理創傷。而且每次大考都激活一次,每激活一次,她對大考的焦慮程度就再增高一些,這不是她的理性能夠控制的,不斷惡性循環。

但琳琳屢敗屢戰,每次大考受挫後仍調整心態,保持認真的學習態度。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她已經非常不容易了。這也與她的父母及時降低了對她的要求有關。

經過高中3年的疊加性的心理創傷,琳琳對於大考的焦慮已經變成了恐懼。最終在高考前,她只好向現實妥協、降低了對自己的期望,退而求其次地選擇了大專考試。

我相信琳琳作出這個決定前是掙扎過一段時間的,雖不甘心,但又實在害怕,畢竟過去的3年裏她從來沒有戰勝過自己的考試焦慮。最後實在太恐懼高考了,才向媽媽開口。

雖然作出了這個決定,但琳琳可能一時還難以接受這個現實,所以第二天她出現了抑鬱發作,後來被診斷為重度抑鬱症。

至於服用藥物後,琳琳在那天下午離開醫院時突然變得愉快、活潑、話多,究竟是不是藥物導致的“轉躁”?我個人猜測不是。因為這個過程非常短,按琳琳媽媽所説不過約半個小時。難道就在這半個小時內,抗抑鬱藥突然發揮作用,令琳琳的大腦產生了顯著的變化?這個可能性不是沒有,但微乎其微。

我認為,很有可能是心理因素導致的。

那天琳琳回校參加體檢,回家後渾身發抖,因為進行聽力檢查時又激活了她對大考的恐懼。可見那時她的考試焦慮症已經泛化了,不僅是考試,哪怕只是相似的情景都會令她感到不適、害怕、有窒息感。

媽媽得知後,馬上安慰琳琳:“咱以後再也不去學校了”。這對於琳琳來説,這一句話讓她避免了負性的刺激,是極大的心理安慰,她一下子心安了。情緒一好,思維的內容也就自動往正面方向轉移,這是基本的心理活動規律,所以回家路上琳琳嘰嘰喳喳地跟媽媽説個不停,全都是美好的計劃。

琳琳媽媽也提及,女兒患病前也是這麼活潑、開朗的,放在以前一點都不奇怪,只是她的轉變太快,與此前的重度抑鬱發作對比起來,才顯得比較突兀。

而琳琳那時也並不是真的好了,在參加大專考試前,她還是再次出現了情緒低落、焦慮,在考試時非常難受,幸好試題比較簡單,孩子也懂事,最後堅持下來了。

通過大專考試後,琳琳可能認為這一段人生經歷已經告一段落了,這一道難關已經邁過去了,她也接受了目前只能讀大專的這個現實,所以再去學校也自然不害怕了,情緒也逐步恢復到了患病以前的正常水平。

我認為以上很可能就是琳琳患病的心理歷程。

分析完過程和原因,接着就是診斷。我認為醫生對琳琳作出的“重度抑鬱症”的診斷是沒什麼爭議的,雖然他並未指出這其實是考試焦慮症繼發的抑鬱症,但目前臨牀中確實也不太注重“繼發”和“原發”,只要症狀符合即可下診斷。

但對於醫生考慮琳琳是雙相障礙,我是不太認同的。正如我上面所説,琳琳的情緒突然轉好很可能是由於心理因素,而不是真正的“轉躁”。而後續的購物、話多、染頭髮,我個人認為都屬於比較正常的行為,未出現典型的輕躁狂/躁狂的跡象。

但總體來説,對於當時那位醫生的治療方案,我認為琳琳的父母應該予以接受。因為琳琳服用着抗抑鬱藥,確實有“藥物所致轉躁”的風險,而又有心理因素,如果不及時調整藥物,的確有可能會出現真正的輕躁狂或躁狂。雖然我不認為她是典型的雙相障礙或非典型的雙相障礙,但我認為當時的藥物治療方案還是有預防意義的。

如果從傳統的精神醫學角度出發,我認為琳琳的考試焦慮症是比較明確的,然後因此繼發重度抑鬱症,但沒有明顯的偏執型人格改變,整體病情並不算複雜。

如果從我們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的角度,琳琳也比較符合創傷後應激反應失調(PTSRD)的診斷,但她更多表現為與考試相關的創傷和症狀。

02、未來的應對

就如琳琳媽媽所説,女兒現在以為自己全好了,這可能過於樂觀了,未來她的成長之路仍有一些隱患。

首先,琳琳的媽媽有一些自我反省,她意識到自己對女兒過於保護,導致孩子缺乏獨立能力,這確實是家長和孩子都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是,從心理角度來説,琳琳還是有一定的逆商的。只不過,她對考試焦慮症缺乏理性認知,沒有掌握科學方法將其快速消除。那麼,“屢敗屢戰”就變成了“屢戰屢敗”,導致她最終無奈地妥協,錯失了一次人生機遇。

但還有一個問題,這位媽媽雖然自認為女兒與自己非常親密,無話不説,但這可能主要是在於日常生活層面的溝通和分享,而很少觸及深層次的認知和精神層面的交流。

就比如女兒中考失利後,媽媽知道要安慰,但沒有意識在女兒情緒平靜時要一起與孩子探討失利的原因,有哪些問題需要糾正、總結和提升;又比如在女兒後續出現考試焦慮症狀時,媽媽也未予足夠的重視,未能引導孩子正視自己的問題,接受干預。

過去的這些寶貴時機已經錯過了,那現在還要不要就這些問題跟孩子深入溝通呢?我認為現階段的話沒有必要。

琳琳已經順利考入大專院校,這道坎兒對她來説已經過去了,我相信琳琳對考試的焦慮會明顯下降。而她現在處於減藥期,康復還不是十分穩定,如果貿然談起這些事,我擔心父母的分析和琳琳的自我分析不到位,不但找不到真正的原因,反而激活了創傷,引起波動。

而且,大學的學習壓力、考試壓力確實沒有那麼大,説不定隨着環境的變化,琳琳的年齡增長和自信心增長,這道坎就真的過去了。但父母一定要密切保持觀察、保持溝通,一旦發現琳琳再次出現考試焦慮,必須高度重視,否則抑鬱症可能復發,甚至大專畢業都成了困難。

做到這6點,父母也能對孩子做“心理干預”,預防精神心理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還有一個必須提前要看到的問題。琳琳其實是一個對自己有期許、有要求的孩子,她一直認真學習,希望考個好大學,現在因患病才不得不妥協上了大專,但她仍很有上進心,有專升本的計劃。

在目前看來,琳琳似乎對只讀了個大專並不十分在意,但現在可能是因為剛剛考試完畢,她的心情比較放鬆,而且她和同學們的差距和對比仍不明顯。等到別的同學考了本科,假期聚會,她發現昔日同窗的學校都比她好,有的同學甚至是以前成績明明不如她的,她可能會產生自卑心理,不排除會導致抑鬱發作。如果這時考試焦慮症又犯了,那問題就更麻煩了。

所以,琳琳的父母一定要找機會慢慢地引導孩子,要讓孩子意識到暫時的落後並不代表永遠的落後,千萬不要和身邊人比一時。我在此前的文章裏説過,決定一人成功的因素,最重要的是逆商,其次是情商,然後才是智商。

琳琳現在雖然是大專,但只要她願意,後續還可以專升本、本讀碩。而且,父母一定要向琳琳強調,這些考試都不是“一考定終身”的,可以有很多機會,還可以一邊工作一邊準備。只要有清晰的規劃圖,願意付出努力,完全可以超越同齡人,達到新的高度,實現人生價值。

我在復旦大學讀研究生時,有一位同學的親戚經常到我們學校玩,深入交流後發現,我這個同學的親戚實在了不起。她當初連普通高中都沒考上,只上了中專,但一直不氣餒,接着考大專,工作之後自己又通過自學考試專升本,考了本科之後又攻讀了上海另一家大學的研究生。碩士畢業後,她又考到了美國一所名牌大學的研究生,最後就留在美國生活了。這真是典型的“勵志姐”!

所以,希望琳琳一定要明白,以前我們不懂什麼是考試焦慮,沒有重視,那麼我們要吸取教訓,提高警惕。後續如果發現自己有一些精神心理隱患,應立刻重視,接受干預,那麼壞事也可以變好事,疾病也可以變成人生財富。

只要琳琳的人生規劃圖清晰了,真正的淡定和自信了,她的人際關係應該沒有大的問題。大學裏可以談戀愛,但我不建議孩子過早地確定終身伴侶,因為她需要不斷提升,可能不一定能在大學裏找到三觀一致、願意一起努力和提升的對象。當然,更不要掉以輕心,擅自減藥、停藥。

至於琳琳媽媽還提及到的疑問:“孩子患病時提出不合理要求怎麼辦?”

其實,琳琳想染綠色頭髮,想穿比較成熟的衣服,這在我看來並不是不合理的要求,而是家長的觀念偏保守,與孩子這一代的觀念有衝突。當然,媽媽的顧慮也有現實基礎,孩子頂着一頭綠髮,可能會讓老師、同學誤以為她是“壞女孩”,形成不好的第一印象。

那麼,媽媽可以心平氣和地與孩子溝通,讓孩子在充分了解染綠髮的利和弊,並探討如何儘量減少弊端,然後尊重孩子的選擇。如果還是孩子堅持染綠髮,那媽媽可以引導孩子一方面不要太過在意別人的眼光,另一方面加強培養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情商,更加註重禮貌和品行,消除別人的誤解。這樣一來,染綠髮就轉化成了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

所以,只要不涉及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不涉及個人品格,也不突破道德底線的話,很多事情並沒有絕對的對錯標準,只有利和弊。父母要充分理解孩子的心理,與他們一起探討不同的可能性,然後再作判斷,而不是全憑大人的標準。

03、提前引導的意識很重要

回頭看琳琳這個案例,雖然表面上的主要創傷是考試,但也反映了其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一些不足。過度呵護只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是缺乏引導孩子的意識。

我在上面提及,大人無意間的言行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創傷,可能很多家長和老師看了會有疑惑:那我們豈不是什麼都不敢説、不敢做了?

其實並不是這個意思。現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信息來源很豐富,大人們也不可能時時刻刻謹言慎行,每次説話前都打好草稿,所以我們不可能確保孩子們完全不遭遇創傷、不受誤導。

但正因如此,父母有意識的提前引導就更顯重要。打個比方,如果琳琳的父母懂得在中考前好好地與孩子詳談一番,瞭解孩子對中考的看法,及時發現一些錯誤觀念,並予以糾正和引導,給予鼓勵,我相信琳琳中考時的發揮肯定更加好。

如果想對孩子進行這樣的“心理干預”,防範於未然,那就要求父母一定要做到以下6點:

掌握基本的科學精神心理知識,

與孩子保持親密、良好的親子關係,

有積極的三觀,

對學習、生活和人生也有獨到而深入的見解,

有良好的表達能力,

有自我反省的意識、能力和智慧。

做到這6點,父母也能對孩子做“心理干預”,預防精神心理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絡

所以,要當一名優秀的家長真的很不簡單,父母們一定要保持謙卑,保持學習的習慣,不斷提升自己!

當然,我再次強調,琳琳的父母其實已經做得很好了,從某種意義上講,琳琳目前的康復其父母的功勞是最大的。而且,他們現在也正在有意識地學當有智慧的父母,希望他們學會自我認可,繼續努力!

最後,再次感謝琳琳媽媽的分享,希望這兩天的文章能令讀者們有所獲益!

(本文來源公號:廣州晴日心身專科門診部,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391 字。

轉載請註明: 做到這6點,父母也能對孩子做“心理干預”,預防精神心理問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