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星河講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韶山很有名,大夥都是曉得的。但清朝中期以前,韶山人大概很少往城裏跑,所以沒怎麼見過世面。
為何這樣講呢?
給大家説個故事就知道了。
本鄉蔣昌鵬老師在《韶山風物》一書中提到,韶山有俗語云:
人不出門身不貴,銀田寺的棉花車自然轉。
看到棉花車幾個字,朋友們或許會以為是,實際上,就是大家常在電視電影裏看到的水車。那種像摩天輪一樣,利用水流,將一筒筒的水移向高處……
這玩意啊,起碼漢朝就出現了,但百餘年前的韶山人,還是把它當稀奇看的。
你想啊,它的前面一句是人不出門身不貴,意思就是,要多到外面長見識啊。
儘管,自曾國藩興團練、建湘軍,韶山就已有一些人跟隨他們東征西討,近十人成為總兵一類的高級武官,名列清朝同治、光緒朝實錄,但對百餘年前的多數韶山人而言,能到銀田看個棉花車,就已是很牛逼的事了。
蔣老師就回憶,自己1948年到銀田時的情形:
那時他11歲,跟着父親與鄰居一起,到銀田買大鐵鍋。蔣老師所住的地方,其實也是有條街的,名了瓦子坪,但店鋪並不多,所以,得往挨着湘潭的銀田去,可算是上了一回城了。
到了銀田,他驚奇地觀察着這裏的一切,覺得好長見識。
沿河兩邊,有好幾條街,店鋪一家一家緊挨着。大多是磚瓦平房,店鋪比瓦子坪多得多。河裏停泊着10多條木船,鎮外河邊上架着多輛車水的筒車,有點像婦女們紡棉花用的紡車,只是大了好幾倍。
想來,蔣老師回家之後,應該興高采烈地向小夥伴們現世,帶着炫耀的神情,講起在銀田寺的經歷吧……
(圖源韶山網,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看到此處,很多朋友估計會想問,那地方為何叫銀田呢?難道是田裏有銀子嗎?
其實叫,還真有這樣個傳説。
韶河邊,有建於明英宗天順三年(1459)所建的靜安寺,清朝同治初修葺擴建時,在田裏挖出白銀一罈,於是改靜安寺為銀田寺,周邊亦以寺名,就叫銀田寺。
説起來,我小時候,父母説起那裏時,仍為銀田寺,但到了如今,早就簡稱為銀田,而不寺了。
據蔣老師考證,説同治年間改建,其實並不確切,實際上,時為道光二十六年。
因為改過之後,刻有碑文,大殿牆壁上亦有文字,載明就是1846年所為。他的同學小時候常到廟裏玩,記得很清楚。
(圖源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聯繫到新聞裏常能看到,哪裏哪裏又挖出了什麼寶貝之類,可以想見,明朝建廟之時,和尚們埋了一罈銀子在廟邊田裏,400年後,重見天日,又用在修廟上頭……
此豈不是一段佳話嗎?
不過,靜安寺在此間,還算不得最為古老的。
銀田有棵銀杏樹,已有7、800年樹齡,為元朝時所植,歷經滄桑歲月,仍然春綠秋紅。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