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岑參代表作
岑參是中國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代表之一,與同朝的高適並稱“高岑”。岑參的邊塞詩代表作有《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暮秋山行》、《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是岑參早期山水詩中的佳作。
岑參
岑參約生於公元715年,卒於公元770年。是東漢正南大將軍岑彭之後。因為岑彭是南陽郡棘陽縣(今天的河南南陽、新野兩縣城之間)人,所以他的後代就一直被稱為南陽棘陽人。祖上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曾出任過大唐宰相,父親岑植曾出任仙‘晉二州的刺史,不幸岑植去世得早,所以岑氏家道衰落,岑參幼年很是孤苦。不過岑參天資聰穎,九歲便能吟詩作賦了。二十歲獻書闕下後曾奔波於長安洛陽長達十年。岑參的第一首詩作於何時已經沒有清楚的記載。但是岑參早期的詩歌題材很是廣泛,感嘆身世,嗟嘆坎坷經歷,贈答朋友,還有不少山水詩。詩歌風格和謝兆,何遜等人有幾分相似,但是意境更新奇。如其山水代表作《暮秋山行》中的“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
後來岑參兩次前往邊塞求報國之路未果,但是六七年的邊塞生活讓岑參的詩歌風格有了很大的轉變,岑參的邊塞詩變得空前開闊,更加雄偉瑰麗,抒發的感情也更加強烈和透徹。如《走馬川行》《輪台歌》等。
岑參簡介
岑參,約生於公元715年,公元770年客死咸陽。岑參生於一個官僚家庭,他的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曾出任過宰相。其伯祖父因不同意力武承嗣為太子,被貶後遠征吐蕃,後被誣陷進了牢獄被誅殺。岑長倩的五個兒子全被殺害。岑氏親族很多人被流放。
岑參雕像
岑參的父親曾經出任過仙、晉(今天的山西臨汾)二州的刺史,不幸的是岑參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
岑參父親去世後,家道更加衰落,岑參幼年過得很孤貧。但是岑參天資聰穎,五歲就跟隨其兄長學習讀書,九歲便能吟詩作賦。天寶三年,岑參考取進士,之後仕途算不上順風順水,曾兩次滿懷一腔報國熱情前往塞外,但是結果都不盡如人意。岑參的邊塞作品也大都是在這階段完成的。
岑參的作品涉獵很廣泛,山水,贈答,邊塞等各個方面,岑參早期的作品多為寫景和抒情的贈答之作。詩中抒發了很多自己的坎坷經歷和嗟嘆貧賤的憂憤之情。在邊塞的那幾年經歷讓岑參的作品的境界開闊很多,繼而他寫出的邊塞詩多瑰麗渾厚,想象豐富,極具浪漫主義色彩。邊塞的生活讓他近距離地接觸了邊關戰士的英勇感受到了邊塞異域風光。他將這些感情都融入了他的邊塞作品中。岑參晚年的作品大多感懷戰亂,他本人也更加渴望回到故鄉,但是當時蜀中爆發安史之亂,岑參最終也沒能回到故鄉,於公元770年卒於成都。
磧中作 岑參
《磧中作》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的作品,這首詩是作者奔赴安西時在沙漠途中見到的情景。詩歌有兩個版本,分別是(一):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二):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莽莽絕人煙。
磧中作 岑參
從題目磧中作便可以看出,這是一首在沙漠寫的詩,詩中作者告別親人,騎馬西行奔赴塞外保家衞國,廣闊的西北了無人煙。看到升起的圓月想起自己已經離開家鄉兩個月了。眼前平沙茫茫,而夜幕降臨,不知道自己今夜露宿何方。軍旅之途勞苦非常,又沒法好好休息,只能在這荒漠上將就着了。
全詩用詞自然舒緩,看似平淡的辭藻之下卻勾勒出一幅生動真切的軍旅愁苦思鄉圖,表面看上去周圍的環境好像透着一絲消極與悲哀,但是作者的情緒並不悲哀,今夜不知何處去,平沙萬里絕人煙。詩中作者故意設疑,不知今夜露宿何處,下句作者卻反轉話頭,説起了其中的風景來了,在作者的筆下,軍旅生活雖然艱苦,思鄉之情雖然強烈,但是作者依然懷有強烈的報國熱情。可以看出岑參的心態是何等的積極向上與樂觀,這也是岑參邊塞詩的特色,充滿着激情與壯志。
這首磧中作被後人廣為陳贊,不少後來的評論家評論岑參的這首詩,如明代的李攀龍、葉羲昂在《唐詩直解》中讚歎道“馬上真境,未嘗行邊者,不知此苦”、“久旅遠行,哀而不傷”。
岑參冬天的詩
岑參是中國唐代傑出而又不可或缺的邊塞詩人,與高適並稱為“高岑”。《走馬行川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是岑參的作品中寫塞外冬天的詩歌。
邊塞冬天
這首詩作於天寶十三年,當時岑參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判官。在那段時間裏,封常清幾次帶兵出征,這是又一次出征前岑參作的送別詩。從詩句的第一句“君不見走馬星川雪海邊”就可以看出當時時值隆冬,詩人通過對冬季塞外軍帳中將軍的金甲,夜行中戰士的兵戈的描寫,反襯塞外冬季環境的惡劣,從而突出將士們昂揚的鬥志和英勇的品質。
為了突出全詩的恢弘氣勢渲染惡劣的嚴寒環境,詩人用詞鏗鏘有力,如“輪台九月風夜吼”“隨風滿地石亂走”中的動詞“亂走”和“夜吼”,像是一頭猛獸在寒冬的夜晚怒吼,顯示了塞外冬季的寒風又疾又猛。而被吹走的亂石更是表現出風的力量。“馬毛帶血汗氣蒸”馬毛身上掛着雪花,表示將士們是在大雪的天氣裏行軍,行軍特別艱苦。正是風頭如刀面如割。馬身上卻還冒着熱氣,熱氣立馬被凍結,可見當時環境温度已經低到極致,將士們行軍時間又長,可見將士們是何等的英勇啊。作者如此生動,大力地對惡劣環境的描寫,其實是為了襯托戰士們的颯爽英姿,環境的惡劣程度就是戰士們戰鬥豪情的寫照。
詩的最後,作者真誠地為將軍打氣,敵軍定會聞風喪膽,望風而逃。而作者自己要在車師西門遙等將士們的捷報。
高適岑參
岑參(約公元715年-公元770年),南陽人,是岑文本的重孫。其父親是岑植,岑植很早便去世了,岑參幼年孤苦,跟隨他的兄長讀書,天資聰穎,博覽羣書,二十歲便考取進士。現存作品約403首,還有兩篇墓銘。是唐朝邊塞詩人的代表,和同時期的高適並稱為“高岑”。
高適和岑參
高適約生於公元704年,字達夫、仲武,漢族人。祖籍渤海郡(今在河北景縣)後來又遷居宋周宋城(今在河南商丘睢陽)。曾經擔任過刑部侍郎,渤海縣候等官職。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和岑參並稱為“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作品傳世。也是“開封禹王台武賢祠”、邊塞四詩人之一,同時高適也是唐朝卓越的武將。
岑參和高適都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但是二人的詩歌風格略有異同。他們的詩歌題材都比較開闊,都在詩歌中抒發自己的報國情懷,也都寫了很多關於塞外奇特風光的詩。詩歌基調都是雄渾壯闊。但是由於二人的身世背景及生活、仕途經歷的不同,二人在風格上也存在一些差異,岑參的詩比高適的詩內容豐富,而高適的詩又比岑參的詩深刻。岑參的詩大多成就在塞外風光及邊塞生活而高適的詩反映了很多現實的問題,略顯得悲壯。岑參的詩歌大多想象奇特豐富,多雄壯瑰麗,而高適的詩雄壯中又顯得悲涼,詩中能反映他冷靜的思考。
所以後世有很多評論家對二人進行對比,各有千秋。經典的如清朝的王士楨評論道“高悲壯而厚,岑奇異而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