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7月13日電(記者盧宥伊)“什麼是‘患難之交’?”“老師,我不明白這個成語。”“比如你和你的朋友共同經歷了疫情,就叫患難之交。”
27歲的霍凱來自阿根廷,目前是西南交通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的一名研究生。這會兒,霍凱正在宿舍裏通過在線課程軟件聚精會神地上漢語課,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霍凱所修的大部分課程都通過線上的方式授課。
如今,西南交通大學已經復課了一段時間,校園生活正在慢慢恢復正常,但學校仍建議同學們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比如,在食堂就餐時最好“一人一桌”。宿舍、食堂、球場,成了這段特殊時期霍凱的固定生活軌跡。
在霍凱不大的寢室裏,有兩面牆都密密麻麻貼上了他自制的“漢字卡”,牀頭則掛着一面阿根廷國旗。
寒假期間,霍凱選擇留在中國準備論文,卻出乎意料地遇到新冠肺炎疫情。那段時間,他聽從學校建議,大部分時間留在宿舍學習,每週出門採購一次,外出注意戴口罩。2月,阿根廷向中國捐贈了一批防疫物資,霍凱毅然決然報名去往成都機場的海關,參加了物資接收和分類的志願活動。
那天,霍凱作為志願者和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一起工作到凌晨,將祖國寄來的醫療物資進行分類、打包。“這對我來説是非常難忘的經歷,在中國朋友危難的時候,阿根廷伸出了援手,我為我的祖國感到自豪。”
在成都的阿根廷人不多,霍凱説,當時覺得自己應該勇敢地站出來,用實際行動回饋中國人民給他的熱情和友好。“這種聯結兩國友誼的使命感讓我克服了恐懼。”
6月12日,霍凱在宿舍上網課。霍凱的宿舍裏,密密麻麻貼滿了“漢字卡”。新華社記者盧宥伊攝
五月中旬,拉美疫情開始緊張。霍凱又以在中國的留學生身份,參加了由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中國-阿根廷研究中心等發起的“疫情下的中阿合作”在線研討會。
在這場在線直播的研討會里,霍凱向與會專家和阿根廷外交官員分享了在中國校園裏成功應用的一些抗疫措施。“這個活動非常有意義,因為我們可以分享一些已經控制住疫情的國家的經驗,讓這些有效措施能在拉美國家中得到推廣。”霍凱説。
“我還有一個妹妹在美國,自從疫情暴發以來,我老爸顯然更關心我在美國佛羅里達的妹妹。因為他覺得中國政府已經實施了非常好的防疫措施。”提起家人,除了反覆提醒在阿根廷的父親注意防疫,這個大男孩還顯得有些“吃妹妹的醋”。
在霍凱的書桌上,放着一本《鄉土中國》。本科期間,霍凱在阿根廷讀政治科學,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對中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次夏令營的機會,他來到中國,兩個月的時間裏,霍凱揹着包走了很多地方,後來決定來中國留學。
“拉美現在正在經歷疫情的峯值,我希望拉美國家能學習中國抗疫的成功經驗,把人民羣眾的健康放在首位。中拉人民能互相幫助,一定能共同渡過這個難關。”霍凱説。
剛剛結束實證會計研究的在線期末答辯,霍凱也在規劃着暑假的川西之行。“如果可以的話,我想去美麗的藏區看看。”霍凱充滿期待地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