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時期經濟實力雄厚,那為什麼總被遊牧民族打敗,並被滅國呢?

決定戰爭的最終勝負的主要因素,有軍事、經濟、政治、自然環境條件、戰爭性質、外交及國際援助、以及主觀指導能力等7大因素,這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最高層次的因素。

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力量方面。分析戰爭,就是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幾個重要方面來分析戰爭雙方的力量對比。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啓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兩宋時期經濟實力雄厚,那為什麼總被遊牧民族打敗,並被滅國呢?

宋朝的經濟文化是封建社會的最高峯,四大發明有兩樣是宋朝發明的,最先出現了紙幣(當時叫交子)。宋詞是古代文學的高峯,是唐詩漢賦比不了的。另外,宋朝還有開明的政治,有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著名的法院院長包拯。但這並不表明宋朝把自己的經濟文化實力轉化成綜合國力。

政治穩定

宋朝的政治體制設“三省六部”。宰相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通稱執政,與宰相合稱“宰執”。相權大幅萎縮,僅負責行政職能。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合稱二府,掌文武大權。又設鹽鐵、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財政大權,號稱計省。這樣三司、宰執、樞密使三權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宋朝還在御史台之外增設諫院和置諫官,這些都是監察機構,負責彈劾等事宜。從政治到軍事,從中央到地方,逐步採取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把政治、軍事、財政大權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宋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據和威脅皇權的種種因素。所以宋代成為了中國帝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亡於內亂的朝代。

兩宋時期經濟實力雄厚,那為什麼總被遊牧民族打敗,並被滅國呢?

經濟發達。宋朝的經濟繁榮,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宋代對南方大規模的開發,促成經濟中心南移。

兩宋時期經濟實力雄厚,那為什麼總被遊牧民族打敗,並被滅國呢?

宋代的農材賦役制度,王安石變法時有免役法的推行。代財政最高收入為六千餘萬貫 ,商税佔財政總收入約70%。這期間又大興水利,大面積開荒,又注重農具改進,農業發展迅速。在手工業方面,瓷器製造、紡織、造紙、造船等技術都達到了當時世界領先水平,還開闢了海外貿易,由於宋朝銅錢信用佳,被大量走私到東南亞和西亞,而當時的朝鮮和日本更停用自己的通貨,改用宋錢,爭相使用。

軍事上,農業國度宋朝軍事戰略上主要以防禦為主,宋朝軍費常年佔財政支出的一半以上,而且宋軍居然建立了一支以募兵為主的常備軍,在古代生產力低下的年代還是極為罕見的。裝備層面,但也能結合實際創造使用兵器。宋朝雖然經濟富庶,但是在當時是十分缺少戰馬的,於是他們只能不斷加厚士兵的鎧甲用於對抗擁有大量騎兵的北方敵國,而這其中的代表就是:步人甲。

兩宋時期經濟實力雄厚,那為什麼總被遊牧民族打敗,並被滅國呢?

以有效的抵抗騎兵的衝擊,但重步兵的最大缺點是,缺乏機動性。在勝利時無法有效追擊敵人,失敗時無法及時撤退,以宋金的幾場戰鬥就可以看出。比如紹興十一年(1141)的柘皋戰役,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於身被重甲,加上過於長大的兵器,負荷過重,因此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金朝騎兵。

制度層面,其最大特點就是樞密院掌握軍政和軍令的最高官員幾乎都由文官出任。具體負責作戰的都指揮使,其職權小於樞密院使。事實上,宋朝中央還設立有兵部,兵部主要管轄軍隊的軍事外交、後勤、裝備等方面的工作。這與現代軍事制度比起來都是毫不遜色的。

但這在當時條件下卻呈現出很大的弊病。以皇帝為核心的文人官僚機構既管宏觀的軍事戰略問題,也不辭辛苦的詳管一線作戰的具體細節,這導致前線的職業化軍隊只能成為木偶,只有執行權而喪失了“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靈活機動型。用“陣圖”代替前線官兵的現場處置權,用事無鉅細的後方規劃代替了戰爭的客觀規律,用固定、程序化的思維模式代替了戰場上的靈活性和有效性,一茬茬軍事將領也就逐步喪失了話語權、指揮權,甚至出現了文官直接帶兵。

軍官的選拔制度缺乏程序化、標準化,一種是官二代,謂之“蔭補”,其依據在於家庭出生是否是皇親國戚、高官子弟,另一種是累積軍官從士兵直接提幹的軍官,謂之“軍員轉補”。缺乏必要的淘汰機制、訓練機制和考核機制,這兩種來源的軍官都有着天然的弊端。

整個軍隊在社會政治地位中的地位十分低下。一代名將狄青因戰功突出,被破天荒的被皇帝任命為一向由文官擔任的國防部部長——樞密院使,但因為與已經形成慣性的軍事制度相悖,最終狄青被貶官,很快抑鬱而死。就是一個典型事例。皇帝的任命顯然並不聰明,既沒有創新制度,反而還違反制度。當軍人失去了事業目標和政治前途後,又會有誰願意當兵,又會有誰真心的去守衞國家、勇於犧牲呢?

兩宋時期經濟實力雄厚,那為什麼總被遊牧民族打敗,並被滅國呢?

自然條件方面,當年後唐的時候,河東節度使石敬瑭造反,為了打敗後唐,他以獻出“燕雲十六州”(今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區)為條件,借外族契丹遼國的兵力來攻打後唐,在遼國的幫助下,石敬瑭果然滅了後唐,建立後晉,當了皇帝,他當皇帝后,便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遼國。

但是,對於中原政權來説,“燕雲十六州”無疑是北方屏障,這個屏障歸於外族,中原北方門户大開,那些遊牧民族馬鞭一揚,可輕鬆南下,這樣,為中原政權留下了一個極大的心病。所以北宋的每個皇帝,都希望收回“燕雲十六州”。

外交方面,北宋滅亡因為“聯金滅遼”,南宋滅亡因為“聯蒙滅金”,這兩次外交決策的行動短視卻給自己帶來了致命的打擊。

宋徽宗的時候,金國日強,遼國日衰,宋徽宗在童貫等一班人的蠱惑下,繞道海上(與金國沒有陸路交通),設法與金國取得聯繫,最後談判成功,雙方聯合滅遼,遼亡後,“燕雲十六州”歸宋朝,宋朝給遼國的歲幣,轉納給金國,宋徽宗沒有趁勢消滅金國。這個看似十分如意的算盤,卻打得大錯特錯,結果,送走一匹狼,迎來一隻虎,遼國滅亡後,金國順勢南下,滅亡了北宋。

關於“聯蒙滅金”,蒙古滅金幾乎已是定勢,滅南宋,也是既定方針。但,“聯蒙滅金”也是南宋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軍事外交戰略,南宋並非不記得“聯金滅遼”的惡果,並非不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並非沒想過會重蹈覆轍,最後“聯蒙滅金”是“兩害相較取其輕”的無奈,一則可以報靖康之恥,二則與其觀望蒙古滅金,並在滅金之後再滅亡自己,還不如主動與蒙古修好,合作在先,説不定能保自己無虞。

其實這個決策也是相當短視的,加速了自己的滅亡。 1234年,蒙古和南宋的聯合夾擊之下,金國滅亡。宋沒有實力攻擊蒙古,金國滅亡的第二年,蒙古的鐵蹄就踏上了南宋的領土,1276年,臨安被攻破,1279年,崖山海戰失敗,南宋滅亡。

所以宋朝雖然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非常發達,當政治和軍事、外交結合的時候卻沒有很好的讓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形成良性轉化,形成強大軍事鬥爭力量,所以軍事的重文輕武的戰略,軍事運作的弊端,外交決策的短視不進取,最終決定了難逃滅亡的命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39 字。

轉載請註明: 兩宋時期經濟實力雄厚,那為什麼總被遊牧民族打敗,並被滅國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