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教育一直是一個熱度只增不減的話題,最近,我也看到網上很多關於問題現象的報道,比如高校學子傷害身邊親密的人、孩子沉迷遊戲家長糟心、孩子不愛上課,尤其是假期,對上網課提不起興趣、拿學習威脅父母等等,讓人看了都深深的擔憂教育這個問題。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給予孩子們大量的課程壓力,大量的孩子只知道刷題,這樣的學習方式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學以致用”了嗎?是否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對孩子進行“情緒教育”,加強孩子的情緒管控,避免出現上述系列問題,怎樣才能讓孩子自主地去鑽研學問?
印度的一部電影:《起跑線》剛好就講述了這樣的問題。在這部電影裏,我看到了和中國父母相同的焦慮,折射出中產階級家長的無奈。影片講述的是一對中產階級的父母為了女兒的擇校想出了各種辦法,想讓孩子進入資源最好的私立學校,這樣的學校教育設施齊全、排名也非常靠前,但是他們一家過得並不開心,女兒的學習也沒有達到心目中期許的效果。
只顧了智力教育卻不懂得兼顧情緒教育,不僅達不到提升智力的效果,還容易讓孩子產生厭學心理。如果能好好利用情緒這個工具,可以幫助孩子在學習上更加遊刃有餘。
腦科學研究表明:
人類的理智腦比情緒腦發育落後。6歲以前的孩子,更容易陷入情緒的綁架中,無法抽離。在沒有處理好孩子的情緒以前,他是沒有能力用理智腦思考的。
由此可以看出掌握和洞悉情緒有多麼的重要,鑽研學問路上必須處理好情緒,而且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要採用不同的方式。
01情緒影響人的機體健康以及腦部發育。情緒是怎麼影響人的機體健康的?我們都知道“笑一笑,十年少”這句俗語,積極的情緒對人體有着積極的作用,有利於身體各項機能的正常運轉,延緩機體的衰老,促進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消化系統發揮正常效能。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快樂的心態,可以提高學習效果。
人腦是進行學習活動的核心器官,為什麼我們平常看到男性更加容易衝動?就是因為女性腦的大腦前額葉比男性腦要大,大腦前額葉是控制情緒的部分。
另外,大腦內的“杏仁核”負責主人的情緒記憶,不良情緒損害大腦的發育,在情緒起伏劇烈的情況下,杏仁核釋放出的化學物質會影響人的智力,阻斷思考通道,所以説情緒影影響腦部發育,進而影響到智力,從而,現在很火的詞彙:“心流”,説的就是專注的、穩定的情緒,在鑽研學問的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02情緒教育和義務教育相輔相成,讓情緒成為學習的有力助推器。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小孩,我們教育方式是不一樣的。不知道您有沒有注意到這樣的現象:很多家長給孩子報了高額的培訓班,但是卻發現孩子興致盎然或者根本沒有興趣學這個。
這是什麼因素造成的?家長的出發點是很好的,但是卻犯了拔苗助長的錯誤。正如著名教育家岡潔所言:
“戰後的日本教育一心追求芽苗快速生長與成熟,並不關注嫁接的是什麼。如果任其生長,甜柿芽的生長髮育會受限,茁壯成長的仍是澀柿芽。”
教育不能一心求快,我們應該去發掘、理解他們的長處,而不是不停地讓孩子讀興趣班,不休息,他對這件事情自然有抗拒情緒。在這樣的情緒下,你讓他如何快樂地學習?如何提出讓孩子用心學習的要求?
03早期培養的重點不是孩子的成績,而是良好的學習習慣學齡前兒童,也就是0至6歲這樣一個年齡段裏,孩子更偏好玩,這個時候如果直接硬性灌輸給他們知識,非但達不到“小天才”的效果,還會破壞親子關係。所以家長們應該遵從孩子的自然發展之規律,優先培養孩子的興趣以及習慣。
對於小學時期的孩子,我們可以着重去培養他的一些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了,這個時候培養孩子形成寫日記的習慣很好,記下當天最快樂的事情,還可以帶孩子去欣賞各種文化,比如中國傳統文化、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等等,欣賞繪畫作品、聽大家的音樂等等,陶冶他們的思想情操。
年紀再大一些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智力、知識儲備等等,這個時候,家長可以着重培養孩子形成自己的思維繫統,引導其總結核心內容、中心思想,學會讀懂作者表達的意思;同時可以學習一些腦圖方法,比如“思維導圖”和“康奈爾筆記”等,幫助孩子記憶和頭腦風暴。與此同時,家長們如果可以帶孩子觀察自然,感受生命的微妙變化,就很容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4重視孩子的情緒,提高教育效率鑽研學問鑽研到腦短路的時候,就容易焦躁,從而產生不良的情緒。不管孩子處於哪個年齡段,家長都要注意保持孩子的勞逸結合,大腦也是需要休息的,通過運動、鑑賞藝術、欣賞大自然等途徑,避免腦部長期高速運轉學習,是保持長期高效學習的一個好方法。
我們孩子的智力發展,需要穩定的情緒相輔助,情緒教育是智力的“助力器”,只有重視其與智力教育的結合,才能幫助孩子成長成一個有素養、渴求學習知識的人。尤其在生活中,家長要多聽聽孩子的“內心”,走到內心深處去了解自己的孩子,重點培養其興趣所在,多留心孩子的情緒變動,在孩子出現不良情緒時,及時安慰以及疏導孩子,提高我們教育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