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宗(公元1643)年,在關外都城盛京舉行登級大典。順治的繼位讓人頓覺吃驚!
皇太極在一個尋常深夜裏駕崩,年僅五十二歲,死時端坐在清寧宮中。
皇太極駕崩一事很快傳遍中宮,在他生前並未立下任何關於繼承人的遺詔,只掌握正黃、鑲黃與正藍三旗,另外八旗中的五旗皆具實力以爭奪或決定皇位繼承人。
其實皇位候選人還是比較多的,福臨只能算其中一個並不突出的。候選人既包括努爾哈赤次子、四大貝勒之一的禮親王代善等兄弟,也有皇太極現存的七個兒子。其中較具政治資本和挑戰性的是代善、濟爾哈朗、豪格與多爾袞。在各派勢力的爭鬥中,尤其是多爾袞與豪格的爭鬥下,最終選擇一個帝王鬥爭中的配角繼承皇位,有很多謎團,但也有許多顯而易見的原因。其中原因之一是與豪格本身有關。
肅親王豪格與睿親王多爾袞,被不同派系賦予了帝王候選人頭銜,兩人勢均力敵,成為帝位爭奪炙手可熱的人物。然而肅親王此時一個作死的舉動,導致把即將到手的皇位拱手於人。據《清史稿》記載,九月十三日這天,崇政殿上明爭暗鬥,已是刀光劍影之勢。
鰲拜首提立皇子,之後代善發言,也提出立皇子豪格。
這樣豪格便作為首提的帝位繼承人,佔了先機。然而此時豪格卻自命清高,以為自己已勝券在握,在關鍵時刻過於謙讓,也就是故意謙虛了幾句,導致事情難以把控。其實歉讓本是帝位推舉繼位中常見之事,只是豪格的這番謙讓説辭有點過了。
他假意推脱自己“福德微薄,非所堪當,固辭退去”,這一辭讓,讓本來就表示反對的兩白旗(正白、鑲白二旗)反應強烈,阿濟格與多鐸開始堅決反對豪格繼位。這一番鬧劇,也使本來就站在中立位置的代善頗為動搖,再沒有站出來支持豪格。於是在激烈的反對聲中,以豪格“性柔,不能服眾”,最終罷議。
立福臨乃多爾袞權宜之計。
看到豪格被徹底否決,哪還顧及禮讓面子,此時多爾袞看到機會,主動請立。然而代善並不以為意,明確表示欲從皇太極子嗣中挑選。兩黃旗也劍拔弩張站在代善這一面,追思皇太極生前隆恩,強烈表示支持立皇子。多爾袞看到獲取帝位已經渺茫,隨機應變,為自己獲取更多政治資本,提議立子福臨,這樣福臨就神奇的成為了天選之子。
皇太極共育有十一個兒子,但是有四人夭折,在其去世時只有七人存世,並且從嫡庶角度來看,麟趾宮的貴妃博爾濟吉特氏所生,年僅兩歲的博穆博果爾身份更為顯赫,然而福臨最終繼位,與一些傳説也有一定關係。《清世祖實錄》有言,傳聞福臨母親孝莊文皇后懷孕之際,有紅光繞身,且衣裾之間有天龍盤旋之狀,侍女遠觀驚訝不已。《實錄》所載,有為帝王服務目的,其中所言,多不存信。
究竟孝莊在順治繼位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歷史眾説紛紜,電視劇也對多爾袞與孝莊之關係極力修飾,各種演義文學由此誕生,但究竟是何過程,其實從康熙繼位就可看出孝莊這個人強大的能力了。
多爾袞英年早逝後,福臨得以親政,一切都與他背後有一個強大人物孝莊有關。
福臨死後,孝莊皇太后力主傳位玄燁。順治十七年(1660年),福臨感染天花,最終不久於世。福臨年僅二十,膝下尚無成年子嗣。在駕崩之前,不同於皇太極去世后帝位空懸導致的激烈爭奪,福臨此時已經開始考慮嗣位問題。
此時福臨較大的兒子是皇次子福全與皇三子玄燁。其實福臨本意是皇次子,但皇太后卻主張立玄燁。其中一個原因是,順治死於天花,而天花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實屬不治之症,所以在之後選擇繼承人時,是不得不考慮的一個方面。福臨生前很尊重德國來華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稱之為“湯瑪法”,因此也徵求湯若望的意見,湯若望認為玄燁已出過天花,有了免疫力,認為立玄燁更為合適。
其實終歸來説,福臨繼位雖有一定偶然性,但也合情合理。
擁立新君有一個作用,就是在繼承先帝傳統之餘,革除舊政,對統治機關進行新一輪換血。即便是後來以康乾盛世著稱的康熙、乾隆兩朝,雍正對康熙弊政的糾正,以及嘉慶對乾隆的撥亂都是客觀歷史事實。皇太極生前已改變努爾哈赤創立的統治模式,大大加強集權統治,使父子相繼的家庭觀念深入人心,故此才有了福臨繼位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