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秦始皇的大秦帝國有能力征服亞歐大陸?
導讀:征服佔領和長久統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以步兵為主、弩兵以及騎兵綜合形成的秦國大軍能否征服亞歐大陸最關鍵的因素不是其他國家的戰鬥阻擋,而是嚴苛的自然環境對後勤補給的影響。此時雄踞歐亞的亞歷山大帝國早已作古,孔雀王朝、塞琉古帝國、孔雀王朝都在走下坡路。而羅馬共和國還在嘗試這與城邦國家迦太基進行布匿戰爭,還沒有成長起來。所以從軍隊戰力來説,秦國橫掃歐亞是完全不是問題。關鍵還得看嚴苛的自然環境以及漫長的補給是否能保證作戰的需要,只要可以也許目前歐洲人的普通話説的還是很標準的。
大秦強悍的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當中,屬秦國立國不易。論慘烈程度只有八百年楚國可以匹敵。老秦人本來是為周王牧馬的部落,由於護送周王東遷被冊封諸侯。其實也只給了爵位,冊封的土地根本就是被西戎佔據當中。秦部落為了立國,多帶先王血灑疆場。這才逐漸擊敗西戎,奪回被佔據的土地。但是老秦人依舊不被東方各國認可,紛紛斥責秦國為蠻夷(和楚國的待遇也差不多)。到秦穆公時期,秦國經過自己的努力終於成為春秋最後一個霸主。
到秦孝公時期任用商鞅變法,獎勵耕戰;同時頒佈求賢令招賢納士,秦國迅速強大。由於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封建社會的國家之一,制度的先進性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人們的國家榮譽感很強,很多老秦人都是唱着“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國恨,滄桑難平”戰歌,北征燕趙、南下巴蜀。到秦王嬴政時期無數秦軍東出函谷關征戰天下。最終奮六世之餘烈的秦始皇一統天下建立大秦王朝。
俗話説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所以秦軍除了戰力強大以外良好的後勤保障也成為秦國致勝的關鍵。秦國以五百萬的人口基數支撐60萬以上的大軍長期在外作戰,不但沒有影響收成反而消耗數十萬噸的糧食。我們得為秦國的後勤大大的點贊,在沒有現代化交通工具的戰國時期做到這點相當的了不起。秦漢時期每個士兵的月口糧應該是兩石,換算成現代的市斤約為40斤。秦滅楚時徵發60萬大軍經過兩年滅國,人吃馬喂加上運輸消耗超過上百萬噸。雖然當時畝產較低,但是由於秦國佔據富庶的巴蜀、關中平原以及鄭國渠等水利工程的使用,還是滿足了秦軍的後勤保障。除此之外,秦國在滅六國的過程中有針對性的減少產量較小的小麥種植面積;擴大了水稻的種植面積。
秦國在亞歐大陸的對手
此時亞歐大陸的對手主要有以下幾個:中亞的大夏、西亞的塞琉古帝國、印度孔雀王朝、埃及、圍繞地中海的還沒有強大的羅馬和城邦國家迦太基。其中孔雀王朝以及塞琉古基本上都在走下坡路,而羅馬以及迦太基等還沒有徹底強大。所以説秦國憑藉自己的秦軍方陣、弩陣組成強悍的戰鬥力,完全可以碾壓對方。那麼秦王朝能夠征戰亞歐大陸,實現下圖中版圖橫跨歐亞非,實現橫跨兩大洋的戰略呢(國土東方式太平洋,西方是大西洋)?這個確實需要看嚴苛的自然環境以及後勤保障是否完善,從小編的角度來看有一定的實現難度。理由如下:
第一、自然環境惡劣:
秦軍如果征戰歐亞大陸,首先要通過河西走廊穿過沙漠覆蓋的西域;然後翻越帕米爾高原進入中亞。這塊土地對於中原王朝來説是完全陌生的,而且自然環境惡劣。長期在平原地區的秦軍是否適應氣候不得而知。至於為何不走蒙古西征的高緯度的舊路,那是因為草原還是匈奴人控制。雖然秦王朝不懼匈奴,但是畢竟還是依靠長城為守勢。以步兵為主的秦軍,想在草原上徹底擊潰匈奴奪路西行難度很大。
況且攻佔塞琉古後要進入歐洲,就要跨越海峽否則就需要翻越高加索山脈。秦軍擅長陸戰,海戰如何真沒聽書過。所以在征服羅馬時,面臨海戰秦軍應該會很吃虧。
第二、後勤補給:
秦軍統一六國只不過是在中原各省,這樣的後勤保障強度秦國勉強還可以支撐。如果走出國界跨越高山大河、沙漠等等環境,中原的糧食是否還補給的上?如果就地取糧的話,秦軍是否能適應新的食物或者以牛羊肉為主食這都是未知數。況且還有秦軍是否會出現水土不服?
要知道蒙古西征是因為蒙古屬於遊牧民族,牛羊都是可以自己走動的食物,所以補給完全不是問題。況且馬鐙已經成熟運用,可以長期行軍甚至可以在馬背上睡覺。而秦軍起兵當時並沒有發明馬鐙,況且秦軍還是以步兵為主。還有一個例子是當初帖木兒帝國的皇帝老帖木兒打算遠征大明王朝,遇到了很多困難。補給坤拿到了什麼程度,先鋒部隊都需要一邊行軍一邊種植糧食。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糧食成熟後給後面的部隊來吃,可見古代遠征的困難程度。
小結:
秦軍的戰鬥力不可低估,可以説正面硬扛應該可以碾壓歐亞大陸同期的對手。但是秦軍的最大的敵人不是對方的軍隊,而是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相對羸弱的後勤保障。所以在遙遠的歐洲大陸是否會響起“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血不流乾,死不休戰”秦軍戰歌,還是個未知數。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