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大學招生的改革,在很多學校官方宣傳中,\"雙一流\"的字眼取代了\"985\"\"211\"。
985、211的時代已經過去,中國的大學將迎來新的時代。
但是在學生家長和眾多學生的心中,\"985\"、\"211\"仍然是心中的\"白月光\"。
雖然冠在學校名稱之前的稱號已經改變,但是學校的實力已就擺在那裏,吸引着廣大高中生和家長。學生和家長心中對於\"985\"、\"211\"的情有獨鍾,即便過去很多年都不會改變。
人才招聘時,面試官依舊\"習慣性\"地會在心中評判面試者是不是\"985\"、\"211\"畢業生。
可以説,中國社會對於\"985\"、\"211\"的情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改變。
畢竟,\"985\"、\"211\"這個名詞代表了曾經中國高等教育的\"硬實力\"。為什麼\"985\"、\"211\"大學的影響這麼深刻,能考上\"985\"、\"211\"學校的都是什麼樣的高中生?
1.智商高於一般人的學生更容易考入\"985\"、\"211\"
俞敏洪曾經説過,能考上北京大學的學生,智商都在140以上。
雖然這句話説的我國最厲害的兩所大學之一,但是這句話放在\"985\"、\"211\"這類名校身上同樣適用。
因為這句話道出了中國名校的真實狀況——能考上名校的學生大多數都是智商高的學生。
在現在這個社會的大語境之下,很多人都在標榜努力的重要性。對於考入\"985\"、\"211\"這件事來説,努力的確很重要,但是卻不能忽略智商的作用。
換句話説,那些拼命學習的學生的確能夠考上名校,但是其實人家的智商本身就不低。
智商高,意味着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強,對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強。
對新知識掌握得快,學習效率更高。
就像一道數學題,為什麼有的人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為什麼卻有的人卻毫無頭緒。智商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忽略。
在理科這類強調邏輯性的學科中,思維能力很重要。
在文科這類強調記憶性的學科中,記憶能力很重要。
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都是智商的重要表現。
2.綜合素質的都很高的學生在現在社會上盛行着一種\"讀書無用論\"。
具體表現為,學習好用什麼用?那些學習好的只不過是會考試罷了,等到社會上,指不定誰比誰混得好。
這類語調基於對於我國高考體制的不滿和對知識性社會的認知不足。、
通過高考考出來的那批人就真的只會考試嗎?
那些考上名校的學生都頭來這麼沒有那批沒上過大學的人好嗎?我看不然。
直接從大的表現來看,這麼多年來,高考為我們國家各行各業的建設輸送了大量的人才。
而那些為我國社會的建設作出貢獻的知識分子,也過上了優質的生活。
這就是真實的結果。
再從這個結果反推其原因,那些通過高考考出來的那批人都是有真才實學的人。那些考上\"985\"、\"211\"的學生,都是同齡人中有能力的人。
這時我們再來回望高考體制,不難發現一些細節性的問題。
能在十幾歲的年齡每天坐在教室裏全神貫注學習十幾個小時的人,能是普通人嗎?
能經受住一年的龐大心理壓力折磨的人,能是普通人嗎?
能熟練掌握6門學科知識,並在極度緊張的情況下,交出完美答卷的人能是普通人嗎?所以,高考選拔的都是真正有能力的人。
3.家庭條件好的人
如果説上面兩項取決於學生個人的話,那麼這一項就比較現實了。
一個決定學生未來的學校,還受到學生家庭的影響。
這可能就有點\"宿命論\"的味道了。
但是卻又是我們社會中極為現實的一部分。就目前而言,我們社會上的教育資源是分佈不平衡的。
城市裏孩子上一個本市的重點高中,考上\"985\"、\"211\"對他們而言,不是一件太難的事情。
但是對於鄉鎮裏的孩子來説,除了遠離家鄉去城市上學,要麼留在自己的鄉鎮裏的高中。
對於那些鄉鎮高中而言,能考上一本就已經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了。
除了出身之外,在教育產業化日漸嚴重的今天,家裏條件好的人往往能通過教育產業獲得更好的資源。
總的來説:高考是人生中改變命運的一條捷徑。
考入\"985\"、\"211\"這樣的學校是很多高中生的夢想。
能否考入名校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它和一個人的智商、能力甚至家庭條件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