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最後的擎天玉柱,兩闕名將——李定國
公元1652年註定是個不平凡的年份,它既是清順治9年,也是南明永曆6年在這一年,清廷為掃平南明的抵抗勢力,派出了兩人大將,他們分別是原明朝山海關總兵,現受封平西王的吳三桂以及原明朝參將,曾是左都督平苗總兵毛文龍之養孫,現受封定南王的孔有德,他們率部進攻貴州和四川南部地區,此時的南明政權早已失去了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兩廣兩湖等大部分疆域。值此康康危急之際,有位將領以力挽狂瀾之勢帶兵相助,先破孔有德於桂林,後勝清廷景親王尼堪于衡州。
清初史學家黃宗羲贊之曰,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戊午以來全勝天下所不能有。那麼這位兩蹶名王,天下震動的將領究竟何許人也?
公元1621年的陝西延安府,米脂縣,貧苦農民老李家生了一個嬰兒,取名定國,晚明亂局之下朝中內鬥不息,域外戰亂不止,底層百姓飽經天災,酷吏,賦税,盜匪,亂兵的蹂躪,簡直命同草芥。不到10歲的李定國就因家中破落,選擇了一條几乎無法回頭的路——造反。他加入了在米脂十八寨揭竿而起的張獻忠的隊伍。
據《永曆實錄》記載,在少年時代的李定國,張獻忠就把他和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一起收為養子,帶在身邊,轉戰四川、河南、湖北等地,他們被一代女將秦良玉追的倉皇逃竄,被大學士楊嗣昌堵得狼狽不堪,甚至一度投誠保平安,所以屢戰屢敗,但屢敗屢戰。只要還有饑民他們就不缺兵員。崇禎12年5月他們再度反叛。在這些年裏,李定國漸漸成長為一個勇敢的青年將領,他敢於喬裝打扮,帶着20騎兵興業潛入城池,裏應外合拿下軍事交通重鎮襄陽。
崇禎16年李定國追隨着張獻忠攻下湖北武昌,在那裏他看着自己的養父終於兵強馬壯,終於自封大西王,此後佔據荊襄攻克兩廣,並把下一個目標定在四川方向。
1644年冬天,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在四川建立,年僅24歲的李定國因作戰驍勇,堪稱萬人敵且戰功卓著受封安西將軍。但在這勇武的外表下,李定國行事不像張獻忠那樣酷烈,反而對所轄60營的士兵非常關照,”獨以寬慈著“。但割據一方不代表高枕無憂時,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清軍南下,李自成兵敗被殺,南明節節潰敗。
1646年8月張獻忠率軍北上抗清,三個月後死於清和碩肅親王豪格手下,張獻忠一死軍中大亂,李定國與孫可望,劉文秀只好南撤,而眼下最棘手的問題是張獻忠死的太急,沒來得及指定接班人,所以下一步該怎麼發展?到底該聽誰的呢?作為4個養子中的老大,孫可望躍躍欲試,想移兵嶺南這樣急則入海好保存實力。李定國認為明朝300年正統,天意必不絕亡,加上光靠己方,勢單力孤,何不反正扶明,雙方誰也説不服誰,就取了個折中的法子,先向雲南貴州滲透,在那裏勉強站住了腳跟,也正是在那裏他們迎來新的危機。
據《明季南略》載轉戰雲貴後,大西軍的事務由他們4個共同決策,孫可望畢竟是老大,所以名義上以他為尊。各營諸將賞罰,由他決定,然而權利糾紛沒有因此消滅,反而表面化。1648年4月,他們就為了誰先率部,進武場,鳴禮炮,升帥旗產生分歧,孫可望,甚至想借機抽李定國100軍棍以立威望。李定國怒不可遏。一個月後老四艾能奇進攻滇東地區時中箭而死,憋了一肚子氣的李定國,帶着劉文秀一起征討,很快平定滇。可能是反思了張獻忠行事狠辣,導致蜀事不成的經驗。
李定國開始在雲南恢復生產,讓百姓豐足,兵民相安。短暫的和平雖然珍貴,但也易碎,大西軍的權力結構仍不穩固,孫可望稱王自立的訴求也未實現,這讓正處於節節敗退中的南明政權找到了遊説的機會。他們派了個孫可望的老鄉趁拜訪之機悄悄慫恿説,王於三將軍比肩並起,不借虛名,無以稽眾,今桂藩在肇慶,王其無意乎。
孫可望一琢磨,你李定國不是想聯合南明嗎?那好,我就讓南明皇帝封我為王,我學一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我看你怎麼辦?他一邊改雲南為雲興省,一邊藉着與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談判,聯合恢繳要求受封秦王,其中政治意味昭然若揭。至公元1651年末,孫可望愈發膨脹,乾脆以武力把朱由榔請到自己控制的貴州龍安府。對於這種操作,李定國大感不屑,他留守雲南繼續休養生息,與張獻忠不同,李定國明白,光靠農民軍打打殺殺只能帶來破壞,無法重建秩序,所以它一方面清簡政令恢復民生,讓彩雲之南物阜民安。另一方面它還恢復科舉,鼓勵年輕人用心讀書。
應該説在大西軍加入之前,永曆政權面對清軍兵鋒,幾乎節節敗退。1650年孔有德兩路夾擊攻克桂林。留守城池,直至無一兵一卒的南明兵部尚書瞿式耜被捕後慷慨赴死。不久後,廣西大部失陷失去庇護的皇帝,被孫可望轉到了貴州,清廷不肯放過,孔有德奉命由桂林出河池進攻貴州,吳三桂則自嘉定出徐州進攻川南,一東一北又是兩路夾擊。面對危局,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這哥仨約定戰罷前嫌,一同對敵。老三向北進攻,四川迎接吳三桂,李定國帶着麾下舊部出站孔有德,孫可望則坐鎮,滇黔以備不虞。
大西軍與清廷的正面對決再一次拉開帷幕。出征前李定國地下了5條軍規,一不殺百姓,二不放火,三不姦淫,四不宰耕牛,五不搶財貨,違者嚴懲不貸。隨後他點起了一支自己在雲南訓練已久的特殊部隊,配合8萬步兵向東進攻,打了一路順風仗的孔有德,大概不會想到自己將面對一隻蜕變重生的軍隊。
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李定國部、連克沅州,武崗、寶慶打的孔有德措手不及。6月底大西軍直逼嚴官,那是湘桂走廊之咽喉,一旦失守,大軍可直驅桂林,孔有德意之此地不可有失,就親自帶兵來救,雙方從6月30日戰至7月1日殺得屍橫遍野。關鍵時刻李定國終於派上了他的特種部隊象兵,50頭訓練有素的戰象,在和步兵的配合下宛如殺神般出現在戰場上。
面對動地搖山來而來的象兵,孔有德慌的一批,這誰遭得住了,清廷冊封的定南王,拋下大軍顧頭不顧尾地逃回了桂林,可這孤城一座又哪擋得住大軍的步伐。
1652年6月,李定國率軍自湖南的武岡、新寧一帶出發,進軍廣西。明軍很快攻下全州,消滅了全州清軍。緊接着,明軍在興安縣嚴關與滿清定南王孔有德進行了一場大戰。驕橫的孔有德被李定國打得大敗而逃,狂奔回了桂林。李定國督率明軍,猛攻桂林。清軍防守不住城池,被明軍攻入了桂林城中。孔有德被迫自殺而死。隨即,李定國坐鎮桂林,派遣明軍四面出擊,很快就收復了廣西全境。8月,李定國一路追擊清軍殘部,經梧州進入廣東境內。清廷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嚇得成為了驚弓之鳥,大為恐慌。李定國收復廣西全省,在南明史上可謂是空前大勝;這是李定國率部力殲強敵、大獲全勝的輝煌戰果,李定國從此名震華夏。
衡陽大捷
1652年7月,為了應對明軍的反擊,清廷派敬謹親王尼堪統率八旗精兵南下,進攻湖南。孫可望調令李定國從廣西回師,迎擊這支清軍八旗勁旅。在衡陽附近,李定國與尼堪進行了一番戰鬥。李定國先讓明軍佯裝失敗,向後撤退。尼堪驕狂之極,認為明軍不堪一擊,便率領清軍兼程猛追。李定國已經事先埋伏了重兵。待到尼堪的八旗兵進入伏擊圈以後,一聲號炮,明軍四出,把清軍團團包圍。一番血戰之後,李定國陣斬尼堪,大敗滿清八旗勁旅。清軍再也不敢與李定國交戰,狼狽地退往長沙。
李定國所部轉戰千里,重挫清軍,接連殺死清廷兩位王爺;尤其是斬殺敬謹親王尼堪,大敗八旗勁旅,打破了滿洲八旗兵天下無敵的神話,極大的鼓舞了全國各地反清義士的鬥志。黃宗羲曾經描述當時產生的巨大影響:“逮夫李定國桂林、衡州之捷,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以來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
兩攻廣東
1653年,由於孫可望的猜忌,李定國被迫離開湖廣地區,進入廣西。在廣西,李定國制定了聯合鄭成功、東西夾擊,收復廣東,進而攻取福建、浙江、江蘇、江西等省,平定江南的戰略計劃。李定國在1653年第一次進攻廣東,聲勢浩大;在肇慶城下,清朝平南王尚可喜率領清軍,拼命抵抗。在經過一番浴血奮戰之後,明軍與清軍都精疲力竭了。李定國沒有等來鄭成功的援軍;他審時度勢,放棄了進軍計劃,率軍退回了廣西。1654年,李定國再次出兵廣東。一路上廣東反清志士紛紛響應,進軍非常順利。但是,李定國在此順境中,竟然產生了驕傲情緒,變得輕敵了。結果在新會之戰中,由於大意輕敵,遭到重大挫敗,又一次撤回廣東。
李定國兩入廣東,都沒有得到鄭成功的支援。當時,鄭成功正在與清廷秘密和談。他首鼠兩端,一面與清廷眉來眼去,討價還價;一面對李定國虛與委蛇,虛言應付;結果使李定國孤軍奮戰,而清軍卻得以集結重兵,全力迎戰李定國。鄭成功的欺騙失約,直接導致了李定國兩度失利;東西合擊、平定江南的戰略計劃就此成為了泡影。
血戰磨盤山
孫可望內訌失敗、投降清廷以後,李定國執掌了南明永曆朝廷的大權。但是,李定國不擅長處理政務;尤其是在籠絡人心方面,措施極為不當,致使蜀王劉文秀及孫可望的舊部將士們心懷怨望,盡失軍心。在這種情況下,清軍在孫可望的指引下,乘機對貴州、雲南發動進攻。永曆皇帝逃往緬甸,李定國在後方壓陣。但是,李定國沒有集結明軍的力量,只率部分親軍撤離了昆明。
如此一來,雲貴一帶的明軍羣龍無首,無心抵抗清軍的進攻。於是,清軍一路前行,如入無人之境。看到清軍如此狂妄,窮追不捨;李定國決定在險峻的磨盤山地區教訓一下驕橫的清軍。1659年2月,李定國在磨盤山設下三道埋伏,把自己身邊最後六千身經百戰的精鋭將士全部投入了戰鬥。由於永曆皇帝逃跑了,南明朝廷人心大亂,一些人紛紛有了投降清軍的念頭。
在混亂之中,南明文臣盧桂生偷偷溜出去,投降了清軍,並且把李定國的軍事計劃彙報給了吳三桂等清軍將領。吳三桂等人大吃一驚,急忙整頓清軍隊形,向埋伏着的明軍發起猛攻。伏擊戰變成了遭遇戰。李定國部下的這些百戰精兵在情況突變的局面下,奮力死戰,與清軍展開了殊死搏殺。清軍援兵不斷湧來,但是,明軍在將領竇名望等人率領下,死戰不退。
李定國坐鎮山巔,得知情況有變,遂率後軍前來增援,經過血戰,終於擊退了清軍。磨盤山之戰,明軍、清軍都傷亡慘重。此戰過後,李定國再也無力對清軍發起反攻了;而清軍也心有餘悸,再也不敢對明軍窮追不捨了。
李定國是整個南明抗清時期,最有戰略眼光的軍事家。可惜,由於孫可望的稱帝野心、鄭成功的自私自利、加上南明永曆朝廷的腐朽不堪,李定國只能孤軍奮戰,無人呼應。最後,在南明內部鬥爭激烈的情況下,李定國雖然殫精竭慮,堅持抗清,但是;大勢已去,縱是李定國這樣的蓋世英豪,也無力迴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