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歐洲的首次覺醒、基督教分裂與十字軍東征:中世紀藝術的不同面貌

由 漆雕佁 發佈於 經典

體來説,從公元5世紀到公元15世紀的中世紀藝術可稱作基督教藝術,儘管其建築、雕塑和繪畫都呈現出一種表現性的、抽象性的、注重精神力量的外貌,但我們依然能從古希臘、古羅馬的傳統文化以及東方文化和蠻族文化中找到其的源頭。

除東部的拜占庭帝國外,西歐各地的這段歷史錯綜複雜;拜占庭藝術在十個世紀中保持着自己的獨立性,而西歐的主要藝術與風格則隨着基督教的發展而發生着變化。因此,我們可結合基督教本身的發展歷程,為這一時期的藝術面貌勾勒出一個大體輪廓。


題圖:《十字軍佔領君士坦丁堡》局部 德拉克洛瓦 1840年

這個輪廓應包括以下幾個重要的拐點:

其一是破壞聖像運動,其二是基督教的分裂,其三便是十字軍東征。

我按時間線將其大致劃分為兩段:前五百年和後五百年。

在前五百年裏,出現過凱爾特人(Celtic)藝術、愛爾蘭—撒克遜藝術、加洛林(Carolingian)藝術和奧圖(Otto)藝術,其中的亮點是查理大帝時期所謂的“加洛林文藝復興”;

此後的五百年中,隨着基督教分裂與十字軍東征,西方的教徒們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朝聖運動,在一些朝聖路線上,各地大量修建了仿羅馬式(Romanesque Art)教堂,以及為這些教堂所裝飾的壁畫、雕刻,因此後人也將10—12世紀的西歐藝術總結為羅馬式藝術,在羅馬式教堂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出哥特式建築,與之相關的文學、詩歌、音樂、繪畫等都可歸於哥特式風格,代表了中世紀藝術的最高成就。


愛爾蘭——撒克遜風格的《林迪斯芳福音書》裝飾圖案 完成於七世紀末

壹 破壞偶像運動與基督教的分裂

自公元四世紀末,伴隨着東、西羅馬帝國的分裂,基督教也形成了兩個中心,其分裂便顯得不可避免,儘管正式分裂要600年之後才姍姍而至。

當西羅馬帝國於476年被滅亡後,以羅馬為中心的教會組織並沒有消散,信仰基督教的各個小國依然將羅馬教皇視作整個西歐的精神領袖。

“東羅”、也就是拜占庭帝國,將君士坦丁堡的教會首領稱作“大牧首”,他雖被視作東部基督教的精神領袖,但其權力還要受制於世俗的拜占庭皇帝。

羅馬與君士坦丁堡之間的分歧與博弈,尤其體現在是否允許偶像崇拜方面,這對藝術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早期基督教教義中不允許偶像崇拜,但很多信徒深受古希臘、羅馬神話傳説的影響,所以也藉助一些古代對神明崇拜的形式感,來展示自己的信仰或用於宣揚基督教教義。

比如我在此前第二十四篇文章中介紹過的那幅墓窖天頂壁畫,其中就採用了古羅馬的繪畫技法來展示牧羊人與羊羣的形象,那幅壁畫完成於公元四世紀,這在早期的基督教藝術中並不鮮見。


公元四世紀羅馬的墓窖天頂壁畫

到了公元8世紀初,伊斯蘭教早已興起並迅速傳播,此時拜占庭帝國的統治者為伊蘇里亞王朝的第一任皇帝利奧三世(Leo III 公元717——741年在位),帝國中駐守東部邊境、手握重兵的權貴們受到伊斯蘭教的啓示,認為不應該進行偶像崇拜。

這種思潮也影響到了皇帝利奧三世,他於726年下令將各地教堂中的聖像、雕塑和十字架等全部搗毀,聖索菲亞大教堂內的所有宗教畫像及雕像也全被移除。所有宗教場所和活動中,禁止聖母、聖子、聖徒和天使以人物的形象出現,此前以繪製、雕塑聖像謀生的工匠們也遭受到各種形式的迫害。

利奧三世發起的破壞偶像運動其目的也包括藉此打擊教會勢力,維護自己世俗統治。這一事件有些類似於一個世紀後中國晚唐時期的“唐武宗滅佛”事件,唐武宗李炎(840年—846年在位)於會昌五年(845年),下令拆毀佛寺,沒收大量寺眾土地。單就藝術史的角度看,東、西兩地的破壞聖像的運動都造成了巨大的文化損失。

針對利奧三世的行為,羅馬教皇宣佈將利奧三世和君士坦丁堡的大牧首都開除教籍,而利奧三世更橫,直接派兵活捉了羅馬教皇。

此後,雙方就是否可以崇拜聖像一直爭執不休,在8世紀末再次出現了破壞聖像運動,直到843年才被制止。

因為對於聖經內容和教義的不同理解,羅馬與君士坦丁堡之間不斷髮生摩擦,雙方分歧越來越大、離心力也越來越大,終於到了公元1054年的時,演變成了基督教會的大分裂——羅馬教皇和君士坦丁大牧首彼此宣佈,互相把對方開除了教籍。

至此,東、西兩方的教會,徹底分道揚鑣。西歐形成了後來的天主教,使用拉丁語傳教;而在東羅馬形成了東正教,用希臘語來祈禱和禮拜。

貳 加洛林文藝復興——“歐洲的第一次覺醒”

在利奧三世發起破壞聖像運動之後約半個世紀,西方的世俗世界中發生了一個重要的變化。那就是法蘭克人的加洛林王朝崛起,建立了一個控制了西歐大部分地區的龐大帝國。

加洛林家族源自法國中部日耳曼民族中的法蘭克部落,在5世紀中葉,法蘭克人就佔領了西羅馬帝國在高盧的最後領土。其家族名稱的拉丁文為Carolus,即查理。

公元751年,在羅馬教皇的支持下,這個家族取代墨洛温家族,正式登上法蘭克王國的王位。我們習慣依據其英文——Carolingian——發音,將其譯為加洛林王朝。

相比他那些庸庸碌碌的後輩,這個王朝中最傑出的統治者當屬查理大帝(Charlemanes 公元768年——814年),他在位時間長達47年,其中只有兩年的和平時期,剩下的時間裏都是在打、打、打。查理與歐洲各個不服的對手打過大小戰爭53次,他親自征戰的就有31次。

法蘭西民族最早的史詩就誕生於查理大帝的一次出征,在778年法蘭克與西班牙人的戰爭中,他手下一位名叫羅蘭的侯爵戰死,文學家對此事件進行加工、演繹從而創作出了著名的《羅蘭之歌》。

公元779年,羅馬貴族反對當時的教皇利奧三世(注意,他不是前文提到的那位破壞聖像的拜占庭皇帝,這位教皇的在位時間為795—816年),教皇向查理求援,他帶領軍隊進入羅馬,很快平息了叛亂。

第二年年聖誕節,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中,查理接受了利奧三世的加冕,稱他為“羅馬人的皇帝”。查理所開拓的“查理帝國”,領土包括現在的法國、德國、意大利、南斯拉夫、西班牙等。但他死之後,這個王朝便很快沒落,其孫輩於843年簽署了《凡爾登條約》,將統一帝國分為東、中和西三個部分,這便是此後法蘭西、德意志和意大利國家的雛形,有關這些國家和民族的演進歷程,我將在文藝復興的內容中再做細表。

雖然分了家,但查理為後世留下了一份意義重大的精神財富,那就是由他興起的“加洛林文藝復興”。他制定的一系列宗教文化政策,奠定了此後西歐統一的基督教文化風貌,被譽為“歐洲的第一次覺醒”。


由黃金和珠寶裝飾的加洛林時期的《林道福音書》封面 約公元870年

這一時期所採取的宗教文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幾項:

一是對基督教文獻的整理,制訂了《加洛林書》,對羅馬教義和宗教的基本儀式給予了規範;其次是發展教育,查理大帝要求每一座教堂和修道院都設立學校與圖書館,用拉丁文傳授“七藝”——語法學、修辭學、邏輯學、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學,這逐漸形成了歐洲此後完備的教育體系,繼而孕育出此後博洛尼亞、巴黎大學、牛津和劍橋等名校。(見第二十五篇文章《神的光芒之下:愛爾蘭的華麗手抄本、最早的大學以及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此外,他還下令對拉丁文進行改革,開始使用大寫字母作為句子的開頭,句尾也開始使用句點,也由此產生了整齊秀麗、簡便易學的“加洛林小寫字體”(Carolingian minuscule)。這些舉措為西歐文化的傳播、思想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叁 十字軍東征與羅馬式風格的流行

當傳説中的耶穌復活了一千年後,基督教徒們卻開始感受到來自東方聖地的威脅,自十一世紀末開始了持續兩個世紀宗教性軍事行動——“十字軍東征”(拉丁文:Cruciata,1096—1291年)。

這次軍事行動最早開始於公元1096年,由當時羅馬天主教教皇烏爾班二世發起。此後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們一共發起了九次東征(其中第九次也被認為是第八次東征的部分行動)。

對於拜占庭帝國來説,一開始他們需要十字軍幫助自己應付來自東部的強敵,但他自身也陷入了東、西兩邊雙重的威脅。

在1204年十字軍第四次東征中,就攻佔了君士坦丁堡,十字軍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建立了東部拉丁帝國以及兩個附庸國——雅典公國和亞該亞公國。而威尼斯也藉此佔去拜占庭帝國八分之三的領土(包括愛琴海、亞得里亞海沿岸的港口和克里特島),此後拜占庭帝國有半個世紀都淪入了拉丁人手中。


德拉克洛瓦同一題材《十字軍佔領君士坦丁堡》的另一版本


《十字軍佔領君士坦丁堡》尺幅 498x410釐米 1840年


《十字軍佔領君士坦丁堡》細部1


《十字軍佔領君士坦丁堡》細部2


《十字軍佔領君士坦丁堡》細部3

六個多世紀後法國浪漫主義畫家歐仁·德拉克洛瓦所繪製的這幅《十字軍佔領君士坦丁堡》,就再現了這一年4月12日,被十字軍攻佔後君士坦丁堡所發生的悲慘一幕。

當然十字軍的東征,也留下了其文化遺產,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在各地朝聖之路興建的羅馬式教堂。

從11世紀起,十字軍東征所掀起的宗教熱潮中,各地統治者都開始興建宏偉的教堂,這種教堂的風格在11世紀中葉達到成熟。其建築風格是從古代羅馬的巴西利卡式演變而來,但又有了一些新的變化。

其主要特點是:在平面設計上,由巴西利卡式變化為拉丁十字架形,又在聖壇後面加建一些小屋稱為聖器屋;廣泛使用石材修築屋頂和圓拱,創造出複雜的骨架體系,這些教堂外牆很厚,窗户很小,整個外形類似敦厚的封建領主的城堡,也兼具軍事防衞的功能。


羅馬式風格的比薩教堂與斜塔 圖片源自網絡


羅馬式風格的比薩教堂與斜塔側面 圖片源自網絡

比較典型的包括法國的聖塞爾南教堂、德國的沃爾姆斯教堂、英國的杜漢姆教堂、意大利的比薩教堂等等。為了裝飾這些教堂也出現了一些大型雕像,它們的主要特點是注重寓意、象徵,而非寫實,另外也為了與建築物各部位協調,還讓形象隨着外框進行扭曲、變形等等,即所謂的“框架法則”。

羅馬式的繪畫,主要體現在一些教堂的裝飾壁畫、鑲嵌畫或者聖經手抄本中的插畫,與加洛林時期相比,並沒有顯著的變化,主要表現手法是用線條塑造輪廓鮮明的形象,採用大面積平塗,注重畫面的象徵意義和裝飾性。

此後的藝術史家們統一用“羅馬式”來形容十一世紀初到十二世紀末這段時間的西歐藝術。

繼續“羅馬式”之後,中世紀即將迎來其建築發展的另一個重要變革,那就是哥特式建築的出現。這將是我們下一節重點介紹的內容。

————————————————

有關歐仁·德拉克洛瓦所繪製的《十字軍佔領君士坦丁堡》,大家若有興趣可以評論區留下您的郵箱地址,我會為您寄上其電子版高清大圖,供欣賞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