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看歷史,多是將史書作為參考依據,但正所謂"成王敗寇",史書記載真的是事實嗎?在眾多的歷史人物中,有些人的生平被抹黑,有些人的功績卻被誇大,後世中人未曾身臨其境,自然無法做出準確判斷。比如説以博學多才聞名的司馬光,他固執守舊拒絕變法,使得北宋朝廷越來越弱。再比如説"痛打奸臣嚴嵩"的忠臣徐階,他真的是正義之士嗎?其實,徐階並不是"清流"首輔,那個形象或許只存在於野史傳説當中。
徐階劇照
徐階官居內閣首輔,其政績被史料誇大
嚴嵩專權時期,徐階為了自保選擇事事順從,從來不跟嚴嵩起正面衝突。皇帝開始關注嚴嵩父子的罪行時,徐階又暗中指使別人上書彈劾,完美地保住了自己的名聲。嚴世蕃對徐階的印象特別好,還説"徐老對我們沒有壞心",殊不知,就是徐階打消了皇帝重新起用嚴嵩的念頭。換句話説,徐階就是一個善於逢迎、口蜜腹劍的小人。
嚴嵩劇照
嚴嵩倒台後,徐階因為參與了隆萬盛世,而被大家推崇為明朝的中流砥柱。實際上,他的功勞並沒有這麼亮眼。首先來説徐階的政績,他為官期間平反冤獄、順應民心,確實做了很多好事。但是,這對於虧空嚴重的明朝來説,並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大明王朝的核心難題是官員腐敗,尤其是嚴嵩父子掌權期間,更是一片烏煙瘴氣。針對這些國家大事,徐階的態度反而是以糊弄為主,更像是一位久居官場的"老油條"。
隆慶皇帝
平反冤獄有助於徐階收服人心,但是,整治官員腐敗卻是個得罪人的工作,他根本就無意處理。徐階擔任內閣首輔的那段時期,不但沒有把心思放在政務上,還熱衷於講學搞文化交流,實在是令人無語。在他的大肆宣揚下,朝廷風氣慢慢由實轉虛,眾人皆變成了推諉拖沓的"偽清流"。從表面上來看,官員們熱情高漲忠君愛國,可背地裏,卻又增添了一種"懶病",垂頭喪氣毫無治國之心。如果這個時候有強敵來犯,他們真的能守住國門嗎?
隆慶三年的時候,擁有嚴苛手段的高拱代替了徐階的首輔位置,高拱最看不慣的便是朝廷中的腐敗風氣,於是大刀闊斧地進行整治。對於文武百官來説,高拱六親不認油鹽不進,但對於整個國家和百姓來説,這樣的官員才是急需的人才。其實,一個官員的名聲好不好不重要,最關鍵的是治國之心,跟"樹敵無數"的高拱相比,徐階確實沒什麼政績。
高拱劇照
告老還鄉後,徐階以權謀私不知收斂
總的來説,徐階並不是大公無私的清官。他還鄉後,雖然在朝堂上實力大減,但對於地方官和普通百姓來説,徐階的震懾力還是蠻大的。仗着他的勢力,家族中的人開始大肆斂財為非作歹,生活過的是奢華無比。除此以外,他們還屯了幾十萬畝田地,對百姓的生活產生極大影響。
家裏人做的這些事影響極壞,徐階不可能不知情,但他依舊選擇置之不理放縱容忍。甚至還有傳言説,這些事都是由徐階主使,其他人只不過是"替罪羔羊"罷了。在調查案件的過程中,徐階遇到了正直的官員海瑞,這個人的性格特點便是耿直過頭,無論是威逼還是利誘都沒有效果。為了保住家族中人,徐階甚至放下顏面前去求情,可海瑞依舊不為所動。最後,張居正罷免了海瑞等人的官職,這才將這些事遮掩了過去。但是,徐階的形象再難挽回,大家都看清了他貪官的嘴臉。
海瑞劇照
徐階這個人其實沒有大才,他之所以能坐到內閣首輔的位置,很可能是憑運氣。據説,徐階小時候曾經經歷過兩次性命之憂,一歲掉進井裏待了三天才被發現,五歲時掉下山崖,幸好被樹枝勾住了衣服。不管這些事是意外還是人為,都能説明徐階是一個幸運的人。在首輔的位置上徐階沒有大政績,告老還鄉後還縱容家人胡作非為,可以説是相當大膽。可是,皇帝對他始終敬重有加,八十歲高齡才壽終正寢,徐階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張居正畫像
總結:
徐階年輕時曾正直良善心懷百姓,只可惜,官場就是一個大染缸,又有多少人能始終如初呢?徐階善於揣摩皇帝的心思,不管是指示別人彈劾嚴嵩,還是後來的假意求情,都是皇帝意願的體現。因此,即便皇帝知道他的錯處,依舊願意施以敬重,同時還能彰顯天子的寬宏大度。與所謂的感情相比,皇室朝臣更在乎利益,這才是徐階得以善終的原因。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