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之後誰成為了中原第一強國?

三家分晉後開啓戰國時期,當時的最強霸主並非結束亂世的秦國,而是七雄中最先消亡的魏國,魏國在戰國初期可是稱霸蠻久的諸侯國。

三家分晉之後誰成為了中原第一強國?

很多人以為秦國結束亂世是因為它是戰國時期最強的霸主,其實不然,三家分晉之後,中原的最強霸主應該是魏國。

之所以很多人不知道魏國的歷史地位,是因為它在戰國七雄當中最先消亡,所以歷史存在感並不高。

但我們要知道,魏國的魏武卒在戰國時期可是戰鬥力非常強悍的特殊部隊,就連秦國很多人才都是從魏國出去的,可以見得魏國當時有多強。

反觀戰國初期的秦國,身處西南邊陲,文化落後、經濟發展緩慢,當時的秦國可能在中原中的實力都排不上前三,可能連趙國都未必打得過。

而三家分晉之後為什麼只有魏國成為霸主了呢?其他兩個分晉的國家並不想魏國一樣彰顯實力,其實魏國在四個方面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其他諸侯國比不了的。

三家分晉之後誰成為了中原第一強國?

第一個優勢就是魏國體制的優勢

讓魏國成為中原霸主的國君是魏文侯,是他將魏國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

什麼叫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用,説的就是有才能的人得遇到會重用他們的君主才能夠發揮價值,而魏文侯正是這樣的一個君主,無論在什麼時候,他都知道知人善用。

比如吳起、李悝、魏成、樂羊等謀士,這些幾乎都是名垂青史的大才,同時期根本沒幾個人能夠跟這些謀士相提並論,而這些謀士都是出自魏國的。

而對魏國最重要的就是李悝了,魏國正是因為他的變法才變得強大,畢竟後來的胡服騎射和商鞅變法都是以他的變法為基準的。

主張變法的人一般都很難成功,要不就不能善終,但我們李悝不僅變法成功了,還全身而退、安享晚年,就連推進歷史進步的商鞅也做不到這一點。

因為變法就意味着兩種利益形式的矛盾衝突,每一次變法幾乎都是刀光劍影、困難重重,變法不僅需要謀士很高的水平,也需要君主的無條件的支持,而李悝就得到了魏文侯的無比信任。

三家分晉之後誰成為了中原第一強國?

李悝從幾個方面對魏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而這些方面都是吳起變法、胡服騎射、商鞅變法為參照物的。

第一點就是人才,李悝直接廢除了世襲制度,將魏國的朝臣都按照各自不同的才能來任用,這可以説是一個劃時代的改革,這提高了魏國整體朝臣的治理水平,也因此招攬了很多的人才。

第二點就是土地改革,李悝廢除了井田制,孤立老百姓們墾荒,還允許土地私有買賣,而這就釋放了老百姓的生產力,激活了魏國未被啓用的土地資源。

李悝接觸了井田制對老百姓生產力的限制之後,還針對魏國不同地區的土地產值制定了不同的税收政策,對全國上下進行了一次户籍登記工作,摸清了魏國的真實國力,為未來的戰略制定提供基礎參照。

這套土地改革的方法被商鞅原封不動地搬到了秦國,可以見得這個方法的有效性。不僅如此,這個土地制度也成為了古代歷朝歷代的統治根基,所有的輝煌都是構建在合理的土地制度之上的。

三家分晉之後誰成為了中原第一強國?

第三點就是軍事制度改革,魏國的魏武卒也是由此誕生。李悝建立“武卒”制,對軍隊的士兵制定了考核制度,從選拔、訓練、待遇和榮譽上都進行了更高標準的制定,強悍的魏武卒就是根據這套嚴格標準而出現的。

魏武卒不僅能夠分田地,還能免除全家的徭役和税負,這麼好的條件,軍隊的士兵們當然努力訓練,魏武卒的戰鬥力能不高才怪呢。

不僅如此,李悝對軍功的獎勵是非常細化的,根據不同功勞給與相應的獎勵,這也被商鞅的軍功爵制所模範。

李悝變法之下,魏國的體制優勢已經遠遠強於中原那其他各國,這也是魏國能夠在三家分晉之後崛起的原因之一。

三家分晉之後誰成為了中原第一強國?

第二個優勢就是軍事上的優勢

吳起在魏國擔任謀士的時期,他讓魏國控制了黃河以西的戰略要地,控制了崤函地區,將秦國徹底壓縮在華山以西無險可守地帶,這也是讓秦國很久之後才能東出中原的原因所在。

除了地理的戰略優勢之外,魏武卒的產生也是吳起所訓練的。魏國的魏武卒到底有多強?一個武卒能夠負重50斤半天急行軍四十公里,這種水平在戰國有誰能夠做到?吳起帶着這支無比強大的部隊可以説是一戰即勝。

這等軍事力量在戰國初期可以説是首屈一指的存在,要兵力有兵力,要強將有強將,還控制着各類戰略要地,這當然讓其他諸侯國望塵莫及呀。

三家分晉之後誰成為了中原第一強國?

第三個優勢就是老生常談的經濟優勢了

雖然三家分晉的時候趙國分的底盤是最大的,但是在經濟實力上遠遠比不上魏國,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魏國比趙國有着三個能夠快速提高經濟實力的玩意。

第一個就是肥沃的土地,戰國時期的肥沃不僅僅指代土地的高產,還要能產出合適的糧食。比如大豆和小麥的話,就不能算大豆和小麥,因為這兩個糧食是不符合製作軍糧的標準的。

因為在戰國時期,行軍打仗隨身攜帶的炊具都是陶器,所以主要的軍糧形式就是粥,而影視劇中的饅頭包子都是在三國時期以後才出現的。

而豆子這種糧食的製作需要時間的烘焙,但是行軍打仗哪有那麼多時間花在做飯上面,所以都是把東西煮熟就能吃,但是豆子比較難,也就不能夠作為軍糧了。

三家分晉之後誰成為了中原第一強國?

那戰國時期最適合拿來做軍糧的是啥呢?那就是小米,小米很容易熟又容易吸收,在古代是五穀之王。

不僅如此,小米便於儲存,能夠儲藏十年左右,而稻米只能夠儲存5年。儲存期長這個優點在軍事上意義特別重大,因為古代運輸條件落後,邊緣地帶的部隊很容易長期無法接收到補給,而小米就是最好的儲糧。

而魏國大量的土地都非常適合種植小米,這種土地優勢讓魏國不用去煩惱其他國家都頭疼不已的軍糧來源這個問題。

三家分晉之後誰成為了中原第一強國?

第二個就是有着豐富的食鹽來源。

在古代,食鹽是決定一個國家是否富強的關鍵,不然的話為什麼幾千年來歷朝歷代都要對食鹽販賣這麼重視呢。

食鹽對於古人來説不僅僅是調味品,還是保存肉、魚、奶之類最好的防腐原料,有了食鹽,才能夠出現鹹菜、臘魚臘肉、火腿這些能夠長期運輸保存的食物。

其次,食鹽是生活的剛需,如果人體缺少了鹽分會出現很多毛病,最輕微的就是有氣無力的,士兵沒有力氣怎麼能行軍打仗呢?

其次,食鹽在古代貿易當中是主體商品,只要盛產食鹽的地方必然是經濟發達的區域,比如齊國,它的優勢所在就是有着大量的食鹽來源。

魏國雖然不靠海,但是它所控制的河東之地,有着很多幾片鹽池,食鹽儲量巨大,不僅如此產地還非常集中,便於魏國統一管理,也有着廣闊的貿易市場。

第三個就是銅鐵資源的豐富。

魏國的河東地區有着豐富的鐵礦、銅礦,這讓魏國能夠製作出大量的農具和兵器,有了豐富的農具,農耕經濟自然就發展了;而質量上乘的兵器也是士兵們的一大助力,軍事實力自然就提升了。

總而言之,魏國的經濟優勢實在是太強了,無論是土地還是各類資源都是比其他諸侯國優越。

三家分晉之後誰成為了中原第一強國?

第四個優勢就是地理優勢

魏國的國土雖然不算特別大,但所佔據的都是戰略地位強勢的位置。

比如河東地區,這一塊地區不僅有豐富的鹽鐵資源,對於軍事來説,也有很高的戰略意義。西面有黃河天險,南面直通中原咽喉地帶,進可攻退可守,晉國曾經的國家中心就是當時魏國的大本營。

河西地區就是跟秦國直接接壤,這塊地區就是吳起帶病佔領下來的土地,雖然經濟不發達,但是能夠把黃河天險完美控制,讓秦國無險可守。

魏國還佔據了肥沃的河內地區,土地肥沃、經濟發達,但是地理位置特別險惡,因為跟很多諸侯國直接接壤,還無險可守,這可是未來魏國被滅的關鍵原因。

三家分晉之後誰成為了中原第一強國?

當然了,魏國還佔據着地理優勢最為優越的河外地區,重要的戰略要道豫西通道和豫北通道都在這一塊地區。

豫北通道由陝西大荔,東渡黃河蒲坂津,沿中條山北麓東行,穿過太行山南麓與黃河北岸間的狹長走廊,能夠進入河內平原。而豫西通道就是潼關向東一條線經過洛陽才能走到虎牢關,進入無險可守的四戰之地。

豫北通道是能夠最輕鬆跨越太行山脈的途徑,而豫西通道是黃河以南連通東西的交通線,這兩條要道能夠直接把關中、山西、中原、河北這四塊古代最為發達的地區練成一片的路線,戰略地位自然不用多説。

而這四塊地區都被魏國佔據,控制了兩條戰略要道和黃河天險,無論是秦國還是齊楚都很難對魏國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威脅,可以見得魏國的地理優勢有多強。

三家分晉之後誰成為了中原第一強國?

總結

三家分晉之後,魏國有體制、軍事、經濟、地理這四個優勢將它推向了中原霸主的地位,更不用説魏文侯、魏武侯這兩個明君對魏國的勵精圖治,讓魏國得以東制齊楚、西挫秦國、內修政治、外和趙韓,成為了當時名副其實的超級霸主。

只不過如此強悍的魏國在魏惠王手裏黯然退場,這主要是因為戰略定位出現了差錯,如果魏惠王堅持魏文侯流傳下去的戰略定位,魏國依舊有着跟秦國、齊國、楚國抗衡的資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57 字。

轉載請註明: 三家分晉之後誰成為了中原第一強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