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明朝有多強?日本兩股勢力為了爭奪嚮明朝朝貢的機會,大打出手!

由 頻長志 發佈於 經典

導讀
自古以來,關於大海的詩文總是層出不窮。唐有李白的“直掛雲帆濟滄海”,宋有曾鞏的“海浪如雲去卻回”。大海的波瀾壯闊總是留給人們無盡的遐想,激起人們心中的遠大抱負,無不讓人們心馳神往。但是在明朝,一條關於海禁的律法頒佈,使得那讓人嚮往的大海與百姓之間形成了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
要知道在當時的世界大背景下,西歐各國都在極力開展海外貿易,刺激本土經濟的發展。可明朝為何卻要與他們背道而馳,施行海禁政策呢?
帶着這個問題,本文將從明朝海禁政策確立之前的社會背景着手,介紹明朝海禁的橫空出世和曲折發展歷程,從而見證大明王朝的東部外患情況,接着分析明朝海禁政策帶來的影響,最後加以總結。
本文構架
一、明朝海禁制度建立之前的社會背景
公元1368年,以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起一個全新的王朝——大明王朝。正如大多數朝代一樣,在政權建立之初,各種問題如期而至,這讓根基尚未穩定的明朝應接不暇。若具體來看,則可以歸結於以下幾點:
北有北元虎視眈眈,東有倭寇橫行,給明朝的統治帶來了不穩定因素。
倭寇
在有元一朝之前,日本與中國的關係一直都算和諧,直到忽必烈時期,這種和諧的局面才被打破。
忽必烈在元朝建立後曾屢次向日本拋出代表着和平的橄欖枝,可惜都被日本拒絕了。這讓忽必烈感到極其憤怒,故兩次發兵一展心中不滿,可是這兩次進攻都未取得成功,反而助長了日本的野心。
根據《五雜俎·卷四》中的相關記載:“元之盛時,外夷外貢者,至千餘國,可謂窮極天地,罔不賓服,惟有日本,倔強不臣。阿拉罕以師十萬從徵,得還者僅三人。”
倭寇圖卷
也就是説,在元朝鼎盛時期,四海賓服,萬邦來朝,可唯獨日本拒絕稱臣。阿拉罕率眾十萬討伐,最終只有三個人逃回。
忽必烈的征討失敗,也意味着日本打破了元朝不可戰勝的神話。也就是從這裏開始,日本倭寇開始蠢蠢欲動,不斷進犯這個泱泱大國。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史料對於倭寇進犯的記載也開始逐漸多了起來。
元朝鼎盛時期況且如此,到了元末明初,倭寇的棘手程度更是可想而知。再者,這段時期日本內部諸侯混戰,一大批落敗的諸侯開始組織商人和武士遊居海上,不斷侵擾中國沿海地區,這使得倭寇禍患更為加劇。
而反觀此時此刻的大明,其政權剛剛建立不久,不僅僅在財政上耗財百端,捉襟見肘,在軍事上更是如履薄冰。其既要防範逃亡大漠的元兵捲土重來,還要時刻盯着來自海上的倭寇。
朱元璋畫像
不過這在向來行事謹慎的朱元璋看來,相比於倭寇的侵擾,北元對明朝的威脅才是最大的。故曾表示:“海外蠻夷之國,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如不為患為中國,決不伐之……”
此時的朱元璋認為東邊的小國與大明隔海相望,不足以嚴重威脅到自己的統治,所以把日本、高麗等東邊小國視為“不征伐之國”,欲與他們構建良好的外交關係,藉此機會休養生息。
朱元璋登基不久後便向日本、高麗等東邊小國發出詔書,告知中原易主,大明盛威,欲與貴國同治天下,共享太平。
根據史料記載,詔書中明確寫道:“中國奠安,四方所得非有意與臣服之也……遠邇相安於無事,以共享太平之福……”
這個時候朱元璋並沒有讓這些國家稱臣,反而帶有一絲籠絡的意思。
可惜日本並不買賬,反而在洪武二年,不斷侵擾山東沿海地區。然而,更讓朱元璋氣憤的是,他派出以楊載為代表的七個使臣前往日本,要求日本停止對中國沿海的侵擾,結果這七個使臣在日本被殺了五個。
在這之後,倭寇更是肆虐橫行,以至於朱元璋發出“不服王化,冥頑如初”的深深感概。
若是沒有北元的虎視眈眈,或許朱元璋會採取直接討伐的方式來處理這件事情,不過此時的明朝當務之急是防止北元的進犯,所以對於倭寇的滋擾只能施行一些另外的舉措來防範。
也正是基於這樣的社會背景,海禁政策的建立和推行已經刻不容緩。
倭寇船隻
國內反明勢力與海外勢力相互勾結,在一定程度上威脅着大明的統治。
“時(明朝建國不久後)方國珍餘黨多入海剽掠……濱海之區,無歲不被其害。”
雖然明朝已經建立,而且與朱元璋長期對抗的張士誠自縊而亡,方國珍也早已歸順。但是方國珍和張士誠的餘黨勢力仍然沒有徹底滅絕,他們仍然佔據一隅,甚至有死灰復燃的可能。
此時除了反明勢力單方面的威脅以外,還存在着嚴重的私通番國的現象。換句話來説,明朝內部一直都存在弊病,一些國人常常勾結外番,達到裏應外合的局面,給明朝留下了心腹重患。
倭寇與海盜圖
例如洪武十四年,作為功臣且身居高位的胡惟庸與林賢勾結日本,欲推翻朱明王朝的統治。他們利用四百名日本士兵偽裝成僧人前來朝貢,同時帶來的還有內藏兵器的巨燭,準備在進獻巨燭時擊殺朱元璋,不過被朱元璋反殺。儼然是荊軻刺秦王,圖窮匕首見的翻拍版本,歷史上稱之為“林賢巨燭之變”(參見朱元璋的《大誥三編》)
朝貢
綿綿不絕,蔓蔓奈何。毫毛不拔,將成斧柯。若是再由這些勢力蔓延生長,將來必定會撬動明朝的根基,而這是朱元璋絕不容許的。所以説此時此刻,海禁的建立已經迫在眉睫了。
二、明朝海禁的橫空出世以及海禁制度的曲折歷程
朱元璋三令五申,海禁一步步強化。
雖然從明朝建立之初,就有了“寸板不許下海”的規定,但是這條規定的執行力度並不夠,沒有太大的約束力。
在倭寇肆虐以及反明氣盛的社會背景之下,一股海禁的浪潮正在醖釀,或許在某一時刻便會呼嘯而來,狠狠地澆滅倭寇和反明勢力的囂張氣焰。
洪武四年十二月,這一刻終於到了。
《明太祖實錄》中記載:“仍禁瀕海民不得出海。”
海船
也就是説,瀕海的百姓不能下海經商了,此時此刻的大明才算正式踏上了海禁的曲折征程。
雖説這個時候不允許百姓下海,但是一些東部小國仍然可以進入大明國土與明朝政府進行朝貢貿易。在很多人看來,這時的朝貢貿易是明朝政府壟斷海外市場的行為,目的是獨佔海外貿易之利。若是仔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這種觀點是有缺陷的。
我們要清楚,所謂的朝貢貿易指的是一些外番小國,帶着他們本土物品來中國進行上貢和私下貿易,而中國向來奉行“來而不往非禮也”以及“薄來厚往”的原則,故常賞賜這些外番國家數倍價值的物品,同時也高價將他們帶來的私自物品買下,以展示大明一國之大氣。
可以説,這種朝貢貿易是一種特殊且價值不平等的交易。換句話來説,這種交易是虧本的,根本不符合上述明朝政府獨佔海外貿易之利的觀點。
由於這些東邊國家能夠在朝貢貿易中獲得巨大的利益,他們的朝貢次數開始越來越頻繁。
而朱元璋作為一國之君自然心知肚明,故曾在洪武五年説道:“遣使中國,雖雲修貢,實則慕利。”
於是朱元璋派遣使者去這些番國,與其婉言協商減少朝貢次數,不過一些番國仍然不情願。
以高麗為例,朱元璋以“高麗貢獻使者往來煩數”為由,遣使去高麗商量三年一朝貢,可高麗卻要求每年一朝貢,到了朱棣時期,更是要求一年三朝貢,儼然把明朝當成了搖錢樹。
洪武十四年,由於“胡惟庸通倭”的敗露,再加上洪武十三年日本殺害明朝使臣,朱元璋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與此同時,朱元璋還設立衞所,加強海防,使得這時的海禁得以強化。
日寇
就史料記載的數據而言,倭寇在這之後的數年裏,便掠奪遼東一次,廣東五次,浙江五次,再加上大大小小的侵擾不計其數。由此也可見,此時明朝的東部外患開始加劇。
所以在這個時候,日本已經被朱元璋畫上了“不庭之國”的標記,永遠不準和日本進行貿易。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再次嚴厲申明:“今兩廣、浙江、福建愚民無知,往往交通外番,私易貨物,故嚴禁之……縱令私相交易者,悉以治罪。”
雖然朱元璋三令五申,但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仍然有很多人不顧一切與東方各國私自通商。
所以在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再次向前踏出一步,下令道:“禁民間用番貨。”相比於之前切斷交易途徑來説,這種在源頭上斷絕交易的方式顯然鮮果顯著。
雖然這種方法成效顯著,但是還是有一些人為了龐大的利益鋌而走險,這讓朱元璋頗為頭疼,就連在去世前夕都在強調“申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互市”。
朱棣畫像
朱棣再度強化海禁。
由於朱元璋一朝施行海禁十分嚴苛,這樣一來,那些東部的倭寇以及海盜利益受損,自然會加大對中國沿海滋擾的頻率和範圍。所以朱棣執政以後的第二年便反其道而行,開始以一種更為有效的方式施行海禁。
永樂二年,朱棣下令:“禁民間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為平頭船。”
這個時候沒有了明確的海禁條令,只有一條對船的要求,看起來海禁已經變得鬆弛。但是事實卻並不是這樣。朱棣一朝雖然沒有像朱元璋那樣三令五申的下令嚴抓海禁,但是這條法令卻是極為有效,因為原來的海船全都改為了平頭船,而平頭船難以在大海上航行。也就是説,朱棣直接在交通工具上進行封鎖,達到海禁的目的。
與此同時,朱棣與日本進行協商,允許與日本進行朝貢貿易,並且最終形成一套《永樂勘合貿易條約》。
這樣一來,日本為了能夠長期在朝貢貿易中獲得利益,於是自發性地清理海盜和倭寇,並交給明朝處理。這樣一來,明朝東部的外患情況便開始有所好轉。可以説在利用海禁防範東部外患一點上,朱棣要比朱元璋做的更成功些。
根據《天下郡國利病書》中的記載,到了永樂五年形成了“以小民衣食所賴,遂稍寬禁”的局面。
嘉靖帝畫像
嘉靖執政,海禁高度強化。
正是由於朱棣一朝後期海禁的稍微寬鬆,使得海禁被撕開了一個口子,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民間走私開始愈發盛行。於是有了《明實錄》中記載的那般現象:“愚民蹈利如鶩,其於凌風破浪……”
除了民間百姓和商人常常與外番私自通商以外,就連明朝派出去的使臣也常常藉此機會私帶商人和貨物去他國進行貿易,以謀其利。
海禁的鬆弛使得民間走私的盛行,這雖然給了明朝沿海的商業、手工業提供了較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與此同時也使得東部的倭寇和海盜也開始逐漸活躍於中國沿海地區。
直到嘉靖執政時期,一場著名的戰役來臨,將一舉改變這種走私盛行、倭寇頻擾的局面。
嘉靖二年,日本大名細川氏和大內氏兩股勢力為了爭奪與明朝朝貢貿易的合法權益,在浙江寧波大打出手,波及甚廣。明朝備倭都指揮劉錦以及千户張鏜雙雙戰死,給明朝帶來了巨大的傷亡和損失,史稱“爭貢之役”。
在這次風波過後,倭寇更是肆虐橫行,因此大明王朝在原來的海防基礎上不斷加強,著名的抗倭英雄戚繼光便是這個時候的功成名就的。除此之外,一道道關於海禁的命令也接踵而至。
嘉靖三年,嘉靖下令:“私鬻番夷者,從嚴懲之。”
嘉靖四年,嘉靖帝仿照明成祖朱棣的做法,在交通工具上做文章。
其規定:“但雙桅者,即捕之。”
雙桅船
也就是説,從這個時候開始,但凡是用雙桅船下海,就要做好被抓的準備。但是到了嘉靖四年,不僅不能下海,就連這種違禁船隻存在都不行。故下令道:“違禁大船,舉報官拆毀,以杜後患。”在這之後,嘉靖為了徹底打擊民間走私行為和防禦東南沿海地區的倭寇滋擾,更是復行“連坐之法”。而這裏的連坐不僅僅包括擁有違禁船隻的主人,還包括知情不報的鄰居。
然而,在這樣嚴格的海禁情況下,倭寇海盜並滅有收斂,反而更是愈演愈烈,於是有了嘉靖帝“海禁愈嚴,賊使愈盛”的感概。
在嘉靖執政的這段時間裏,因為海禁的高度強化,一些走私商販更是開始組建海上武裝力量與官方對抗。例如著名的海商王直、徐海等人。這些武裝力量比起那些倭寇和海盜來説更為棘手,最重要的是,這些海商擁有着大量的財富與人手,他們佔據一方,有時更是勾結倭寇,這對大明王朝的統治形成了巨大的威脅。
根據茅坤的《海寇議後編》中的記載:“(王直)糾島倭及漳泉海盜,率鉅艦百艘,蔽海而來……同時警告”
單是一個王直就敢與明朝政府做出這樣的警告,由此可見當時的外患有多嚴重。
正是在這個時候,嘉靖帝開始以一種雷厲風行的手段對這些武裝海商集團給予嚴厲打擊。明朝政府開始利用引蛇出洞、各個擊破的方法先後搗毀了許棟、李光頭、蕭顯、嚴山老、王直等海商集團。
直到嘉靖四十五年,明朝東南部沿海的大股倭寇和海盜基本上被消滅殆盡,這個時候的明朝東南部的外患程度達到了明朝有史以來最輕。然而這個時候的嘉靖並沒有就因此而放鬆海禁。
明穆宗畫像
穆宗開海,隆慶開關。
由於長期對海防大量投入,以至於到了明穆宗朱載垕執政時期,明朝在這方面的財政已經到了“財政靡極”的地步。
加上大股倭寇和海盜的肅清,以及民間走私屢禁不絕,明穆宗開始一反前制,反其道而行,以“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為由施行開海政策,史稱隆慶開關。
隆慶元年,明穆宗下令:“以文萊為界,準販東、西兩洋……請開市舶,易私販為公販”
海上貿易圖
開海令一出,頓時沿海商民如決堤時的海水一般紛紛湧向海外。從這個時候開始,明朝的商品經濟開始以一種驚人的速度增長,與此同時,文化和技術也得到了很好的交流。
到了萬曆年間,海外貿易發展已經基本成型。拿萬曆時期的數據來看,萬曆十一年,所徵的商税已經達到兩百多萬兩,要知道向來以經濟發達著稱的宋朝市舶商税也才每年兩百貫左右。
一直到明思宗崇禎時期,關於海禁政策雖有變化,時緊時鬆,但是並沒有像嘉靖之前那樣閉門不出。
三、明朝海禁帶來的影響
明朝貨幣
經濟方面;在明朝初期,由於海禁的施行,使得明朝內部得以休養生息,這對於明朝的經濟而言是有促進作用的。然而,到了明朝前中期,海禁政策的不斷強化,嚴重阻礙了明朝海外貿易的進行,這對於發展海外經濟來説又是十分不利的。
明朝後期,由於明穆宗的開海,明朝經濟得以快速發展。更重要的是,對海外貿易的開放,又為明朝帶來了一些先進的技術,這又反過來刺激了明朝內部的經濟,達到了一個良性循環,這也使得明朝有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態勢。
明朝山東墨市海防關口
海防上;海禁的施行對於明朝海防來説既有着一定的積極意義,同時也存在一些消極影響。海禁的施行減少了倭寇和海盜的滋擾,從這個角度看,確實是有着積極的影響。
但是,我們換個角度來看,海禁的嚴格使得“田盡斥鹵”的沿海百姓生活得不到應有的保障,因此沿海商人變逐漸轉變為寇,或者成為流民,在一定程度上給明朝帶來了不穩定因素。
明朝馬船
航海上;明朝的航海技術在當時的世界背景下都算是名列前茅,這是無可爭論的事實。明朝的航海技術曾有兩次巨大的進步,第一次是鄭和下西洋時期,第二次是在隆慶開關之後。但是在明朝前中期海禁的嚴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阻礙着中國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的發展。
結語
縱觀有明一朝,海禁制度鬆鬆緊緊,它鬆弛程度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明朝東部的外患情況變化。當外患減弱時,海禁隨之鬆弛,然而海禁的鬆弛,又使得明朝東部外患加劇。若是海禁高度強化,那麼又會物極必反,使得明朝沿海百姓轉商為寇。所以説要使得明朝沿海做到真正的穩定,就必須在海禁制度上找到一個特殊的平衡點。
明朝的海禁出發點是在維護統治,安穩沿海邊境,讓明朝得到休養生息的喘息之機。當然,海禁制度如大多數事物一樣,猶如一把雙刃劍,在禦敵的同時,也會劃傷自己。在維護統治的同時,海禁使得明朝的經濟、文化、科技、航海等諸多方面的發展受到阻礙。
除此之外,最讓人詬病的地方在於其給清朝留下了惡例,讓清朝完全閉關鎖國,與世界孤立,最終被列強打開國門,給後世留下了刻苦銘心的一頁。
雖然明朝海禁與清朝海禁的出發點或許有些類似,都是在維護封建統治,但是清朝的海禁更是作為閉關鎖國的一種方式而存在的。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創作不易,請多支持,若有不妥之處,還望各位斧正。
文/澤放史
參考資料:《明太祖實錄》、《中國古代對外關係史》、《海寇議後編》、《嘉靖問刑條例》、《防倭》、《沿海倭亂》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