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誰能比小編更好撩的了,一個關注,一個評論就撩走了小編的心。
大家好,今天小編為大家蒐集了[名字],下面我們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康熙帝重用姚啓聖的過程,可以説是先禮後兵,軟硬兼施。但是這一點對自視為聰明的的索額圖和明珠來説又虛誇了,你能看出來嗎?
康熙帝最讓人佩服的不是他的治理有方而是其用人的方面十分厲害,一旦被康熙看重的人哪怕以後被康熙發配到邊遠地區都不怨恨康熙還感恩戴德,這也就是康熙的高明之處。姚啓聖是順治時期的人,順治對姚啓聖的評價是高傲,無理,刁毒所以順治把姚啓聖發配到一個邊區當一個養馬的官去了而且是終身不能錄用。
但是康熙知道之後,立馬派人去請姚啓聖。但是姚啓聖不服,把康熙派來的人打了一頓。後來康熙把姚啓聖給捉了,看形式就要殺。但是康熙卻沒有殺,而且還把姚啓聖叫到她身邊給珍本古籍讓姚啓聖看,因為姚啓聖十分喜歡讀書。後來康熙給姚啓聖説了一段話,説你姚啓聖心裏咋想這來我知道,你不就看不起滿人嘛!你不就認為滿人配不上你們漢族的儒學道學嘛!你就認為滿族都是野蠻人嘛!這幾句話説到姚啓聖心上了姚啓聖只説了一句,我好多年沒有聽過這麼知心的話了,而康熙説我想殺你,我在心裏已經把你殺了一千次了但是現在又不能殺你,我對你這種人偏偏就無能為力。然後就説第二天叫姚啓聖參加康熙每天必須舉行的研究儒學和道學的課堂,而且要姚啓聖提問康熙回答。第二天如期而至,康熙在姚啓聖講的過程中試探了一下姚啓聖是不是真的是非常厲害的人,就順便説姚啓聖怎麼看待台灣問題,姚啓聖一番概括脱口而出十分完美這讓康熙和在場的三個重臣大驚,也就是從這裏開始,康熙認定了姚啓聖一定要用,接下來就把他待到順治曾經批閲奏摺的房間裏,找到了對姚啓聖終身不用的奏摺,然後跪在順治畫像前面説他現在要用姚啓聖如果順治怪罪就怪罪他與姚啓聖沒有關係,然後就把順治留下的那個奏摺當場燒了而且説以後誰再敢説姚啓聖被終身不用的事情就直接斬。
現在咱們看一下兩個人的高明之處,你看,首先派人去請姚啓聖,一個皇上派人去請一個小小的官吏而且不足九品,這不是笑話,但是康熙卻做了,這説明了什麼康熙在試探姚啓聖的性格好對症下藥,這一試康熙知道了,想讓姚啓聖為他所用要讓姚啓聖被動。所以康熙把姚啓聖抓了,抓了怎麼辦,軟硬兼施,知道姚啓聖嗜書如命,所以康熙把姚啓聖叫他他的旁邊給姚啓聖看自己都沒有看過的珍本古籍,這姚啓聖一看就上癮了,所以第一次要姚啓聖拿到監獄去看,但是第二次康熙卻説,我這一輩子有兩樣東西絕對不送人,第一就是女人,第二就是書籍,而康熙卻對姚啓聖是你拿去看吧,這本書我也沒有看過,這讓姚啓聖對康熙有了一定敬意,但是這只是開始。後來康熙去看姚啓聖説了姚啓聖心裏的話而且非常強硬,這對姚啓聖是第二次知心,這讓姚啓聖才真正的感覺到康熙的厲害之處了。而後來康熙又叫姚啓聖參加第二天的學論並且要姚啓聖講,這才讓姚啓聖埋沒數十年的才華釋放了出來,也就是説你是一個有本事人而我讓你展示你的才華,這無論對誰來説都是非常感激的。而最後康熙當中姚啓聖的面所做的那些事,就像是一把刀子直接插進聊人的心裏,不僅僅成為了感激反而變成了有愧,這個本來是有錯的大清變成了姚啓聖有愧。這對於姚啓聖這樣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來説是重重的一擊,而康熙這樣做無法是要讓姚啓聖的思想出於感激之中來不及思考,所以康熙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場戲,而且這每一場都是要讓你對我感恩戴德,而且忠心於我。就在姚啓聖充滿感激的時候康熙要姚啓聖擔任了福建總督一品大員,總理台灣收復的事情,所以説康熙招招打在了姚啓聖的要害。
其實這個姚啓聖其實和康熙在打心理戰。他們兩個都明白對方的心思只是一個與一個不説明,而康熙對姚啓聖是不該大用而又不敢得罪,可以説是敬之而又恨之,姚啓聖對康熙同樣是敬之且逼之。這樣説的原因就是姚啓聖這個人辦事比較急而且效率高但是為了達到他的目的只能逼着康熙為他的權利提供更大的專權,但是這其中又有索額圖和明珠兩個人的反對和彈坷但是索額圖和明珠又是兩個派別的人,但是在姚啓聖一下子從犯官到權利重大的一品都督這點大變動上使他們兩個達成了共識,但是康熙並沒有在這個問題信任他們而原因就是他們兩個先後被康熙派去監督姚啓聖但是姚啓聖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還是輕視一切而讓姚啓聖存活下來的主推力就是索額圖和明珠,因為他們兩個到福建去把原本定下的攻台計劃搞的是一團糟,而康熙非常後悔沒有聽姚啓聖的。所以説姚啓聖和康熙的對決是心理戰,對於兩個人都有各自的需求,康熙想要收回台灣而姚啓聖想要活着,這兩個不同的需求在康熙和姚啓聖心理達到了共識。而索額圖,明珠,李光地,等都是行外人,不明白兩個人真正的目的,這也許就是康熙的帝道和姚啓聖的官道,也就是説當兩個人兩種利益相互交碰時短暫的合作才是最高明的成功法,這點在現在已經無法在個人身上見到了,而康熙和姚啓聖卻運用的十分默契和完美着實讓人敬佩。
但是對於姚啓聖個人而言並沒有什麼意義可對其的子孫非常重要,在那個專制時代如果能夠獲得一個好名聲是非常難得,這也就是將個人榮辱與家庭的榮辱觀凌駕於國家之上這點在這個社會是非常明顯的。而要做到這一點在古代的是非常難的相比現在簡單了許多,能夠將個人思想與皇帝的思想所交融並且達成一致的人我真的不敢想象究竟又多厲害,而姚啓聖在收復台灣之後就主動請求歸鄉養老這一招可謂是十分妙,這讓康熙想以後趁機會殺姚啓聖都不可能了,這兩個人的智慧和謀略真的很難以預測究竟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