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貞是大明王朝歷史上最失敗的內閣首輔之一
為了犒賞擁立自己的有功之臣,朱祁鎮不僅嚴懲了當年擁立自己弟弟朱祁鈺登基的于謙等人,還把內閣首輔陳循也罷官流放。
在陳循被罷免首輔之職後,高榖在內閣中負責處理政務。不過,他既沒有太大能力,也不是擁立朱祁鎮復位的功臣,自然只能是一個過度的角色而已。
一個多月後,明英宗正式任命徐有貞為第九位內閣首輔。不過,這位首輔是自設立此職以來最差的一位,無論從德行還是能力上,徐有貞都明顯遜色於之前的幾位首輔。
徐有貞(1407年——1472年),字元玉,號天全,晚年又號天全翁,南直隸吳縣人。作為明朝的首輔,他最著名的不在政治方面,卻在雜學方面,比如天文、地理、歷史、灌溉、書法、星象、陰陽、方術等都非常的出名。
明朝歷來就有“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傳統,自然,徐有貞也不能例外。他在中進士後,開始在編修的崗位上苦熬資歷,不過一直沒有取得進階之法。
1449年,由於太監王振的慫恿,明英宗朱祁鎮在一意孤行之下御駕親征,遭遇了明朝歷史上最慘痛的“土木堡之變”。英宗皇帝不僅自身被俘,還連帶數十萬明軍士兵和數十位朝中重臣一同殉國。據《明史英宗前紀》記載:
辛酉次土木被圍壬戌師潰死者數十萬。
消息傳回到京師,朝野譁然。為了穩定朝局,于謙在太后的支持下擁立朱祁鈺登基稱帝,史稱明代宗。
當時,面對是戰是逃的問題,滿朝大臣分歧甚大,除了于謙等人堅決誓守北京城外,以徐有貞為首的一幫朝臣卻鼓吹南遷回南京。
徐有貞根據自己的所謂星象天學,極力主張躲避蒙古人的鋒芒,儘快遷都南移。結果,他的這套歪理學説因為太過荒誕不稽,遭到了滿朝文武的嘲笑。
在於謙等主戰派的超常發揮下,明朝取得了北京保衞戰的勝利,不僅趕跑了蒙古的瓦剌部大軍,鞏固了朱祁鈺的政治地位,還捍衞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瓦剌的首領也先儘管遭到了軍事失敗,撤軍返回蒙古,但並沒有消除對於明朝的敵意。他眼見明朝新帝已經登基,自己手中的籌碼朱祁鎮已經沒有多少剩餘價值可以榨取,索性將其釋放回京,成心為難明廷。
隨着朱祁鎮的釋放,明廷確實顯得左右為難。代宗皇帝朱祁鈺已經坐穩皇位,但英宗皇帝卻被放了回來,咋辦?畢竟皇位具有明顯的唯一性。在首輔陳循和于謙等人的商議下,朱祁鈺繼續當皇帝,被釋放回家的朱祁鎮擔任太上皇。
之後,徐有貞的仕途之路越走越窄,因為他依據星象學而建議南遷的主張,儼然成為了當時的笑談。
不過,功利心極重的徐有貞並沒有放棄希望,他決心投靠陳循和于謙,贏得他們的支持。可惜,明代宗朱祁鈺卻牢牢記住了這位“星象大師”,堅決不同意晉升。
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在朝中久不得志的石亨等人,暗中聯絡太監曹吉祥,欲迎明英宗朱祁鎮復辟稱帝。可是,這些武將和太監都不善於出謀劃策,就拉攏徐有貞這位文臣加入他們的政變隊伍。
徐有貞一看有機可乘,壓抑多年的怨氣終於有機會抒發,就欣然接受參與政變。在他的具體籌劃之下,這些人入宮擁立朱祁鎮成功復辟,史稱“奪門之變”。
明英宗復辟後,徐有貞因為擁立之功而得到重用,被授予翰林院大學士並取代于謙出任了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掌文淵閣事,成了大明的第九位內閣首輔。
明代宗時期,徐有貞一直感覺自己屈居於謙等人之下,非常的鬱悶。今天,自己已經成為內閣首輔,他認為秋後算賬的時機已然成熟。
明英宗雖然對於謙等人當年擁立自己的弟弟朱祁鈺登基耿耿於懷,但他深知,若沒有北京保衞戰的勝利,明朝勢必難逃北宋王朝一樣的命運。于謙雖然被下獄,但朱祁鎮並不打算處斬他,只准備罷官歸鄉。
不過,在徐有貞的暗中聯絡下,羣臣開始上奏彈劾于謙等主戰派。而作為首輔,徐有貞也不斷推波助瀾,聲稱“不殺于謙,復辟無名”,迫使朱祁鎮下旨處死於謙。
收拾掉于謙後,徐有貞還不消停,將曾經有恩於自己的前任內閣首輔陳循也發配流放。
哲學上講,矛盾無處不在。這句話,特別適用於徐有貞,在處理了主要矛盾于謙、陳循等人外,徐有貞將目標對準了自己的聯盟內部,對準了與他一同參與“奪門之變”的石亨和曹吉祥。
結果,這次徐有貞失算了。在石亨和曹吉祥的聯合下,明英宗將擔任首輔僅僅半年的徐有貞貶為庶民,流放到金齒(今雲南)。看來,面對他無休無止的傾軋和攻訐,朱祁鎮已經厭煩了。畢竟,任用首輔是為了解決問題的,而不是為了製造事端。
不過,比起石亨和曹吉祥來,徐有貞還算幸運的。天順四年,明英宗下旨處死石亨,並且沒收其全部家產。天順五年,明英宗又下旨將曹吉祥處以磔刑。
原來,明英宗越來越覺得自己當初錯殺于謙、流放陳循是多麼的愚蠢。而造成這些的,無疑就是石亨、曹吉祥等人。
或許,徐有貞應該好好感謝石亨和曹吉祥,若他此刻還賴在首輔的位子上,必然也會遭到朱祁鎮的清算。
在明憲宗即位後,雖然赦免了徐有貞,但卻再沒有起用他,一直都賦閒在家。眼見覆出無望的徐有貞,在回鄉後整日縱情山水和筆墨之間,多次到宜興等地遊覽,並題詞作畫。
徐有貞的人品雖有污點,但書法卻堪稱一絕,尤其擅長行書和草書,頗有宋朝米芾的神韻。他留傳後世的作品有《別後帖》書札等佳作,今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內。徐有貞無子,他的弟子吳寬和外孫祝允明均受其薰陶,成為了“吳門書派”的中堅力量,取得不俗的藝術成就。
明成化年間,徐有貞在家中過世,享年六十六歲。